回覆列表
  • 1 # 行穩致遠913

    琴的來源無從稽考,不過中華古代文明之初的各個氏族領袖都與琴的創始傳說有關,如伏羲造琴、神農造琴、唐堯造琴、黃帝造琴和虞舜造琴等傳說,但無考古支援,應為附會之說。甲骨文中迄今沒發現有‘琴’字,最早的文字記錄為周朝初期古銅器上刻的古文。

    西周時的鐘儀是現存記載中最早的一位專業琴人。據史料記載春秋時諸侯宮廷中都有琴家,且大多以“師”為氏,如師曠、師文、師襄和師涓等。

    史載他們都有高超的琴藝。而在先秦時期琴被用於伴奏和演唱,稱為“絃歌”。在《詩經》等文學作品中也有大量關於琴的記載,可見當時琴已有較豐富的表現力。

    琴的型制於東漢晚期確定。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漢初七絃琴結構簡單,音箱較小,共鳴聲小,尾部為實木,面板無徽位。東漢至魏晉時期,琴在士人中非常流行。

    戰亂和紛爭的魏晉時期,士族階層出現大量不依附於朝廷的文人琴人,如“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等,琴風盛行,他們不僅彈奏,而且創作大量琴曲。

    南北朝時期,君主和士人都愛好音樂和文學,文人愛琴解音,風氣極盛;由於士族門閥制度對文人的限制,使得很多文人憤世嫉俗以琴書自娛。現存最早的文字譜出於此代,即南北朝隱士丘明的《碣石調·幽蘭》。

    隋唐時期流行燕樂歌舞,而琴風稍落。董庭蘭擅彈《胡笳》等曲,流傳作品有《頤真》;期間新作琴曲有《風雷引》、《昭君怨》、《離騷》、《陽關三疊》和《漁歌調》等,斫琴在唐朝也有巨大的發展。

    隋唐時期流行燕樂歌舞,而琴風稍落。董庭蘭擅彈《胡笳》等曲,流傳作品有《頤真》;期間新作琴曲有《風雷引》、《昭君怨》、《離騷》、《陽關三疊》和《漁歌調》等,斫琴在唐朝也有巨大的發展。

    明朝琴學發展到頂峰,流派紛呈,大量刊印琴譜,這些曲譜中儲存了眾多古曲。明朝很多皇室也很參與其中,其中明成祖曾敕撰《大明永樂琴書整合》,寧王朱權撰現存最早的刊印減字譜《神奇秘譜》, 徽王朱厚爝撰《風宣玄品》。

    清末至1950年代,全國能琴者約100餘人。1936年代在蘇州、上海一帶成立的今虞琴社以及次年編印的《今虞》琴刊是當時惟一的盛事。

    民國時琴隨文人出洋而流傳到東南亞和歐美澳洲,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後大規模華人在海外的情況下,迄今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荷蘭和瑞典等都有琴師和琴社。

    2003年11月7日,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第2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古琴列入第1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劃分在“民間音樂”類,編號Ⅱ—34。

    擴充套件資料:

    琴是東亞重要的禮樂樂器之一,在禮儀音樂,特別是雅樂中扮演了重要的地位。在清代畫作《雍正祭先農壇圖》中記錄有人奏琴。

    古琴的音色清、微、淡、遠。琴簫合奏是目前常見的合奏形式,所用的琴簫是一種音域較窄、音量較小的簫。當代演奏家和作曲家們進行了許多嘗試,現在已經有壎、琵琶、笛子等其他民族樂器與琴合奏的試驗性作品出現,也出現了琴和大民族樂隊或管絃樂隊的協奏曲。

    按照目前通用的正調定弦法,古琴的常用音域為一弦散音C到七絃一徽泛音d3,共4個八度加1個大二度。琴在全部音域範圍內音色良好,既能保持均勻,又能形成對比。琴有散音、泛音和按音三種音色,傳統琴學中以泛音代表天,散音代表地,按音代表人,象徵“天地人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聯100噸履帶吊引數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