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獵奇動物社

    它曾是南非克魯格公園威風凜凜的獅王“天空之痕”(Skybed Scar),但是年邁後的它被其他的雄獅挑戰落敗逐出了獅群,由於戰鬥時的受傷和年邁,它已經喪失了捕獵能力,變成了如今皮包骨頭的落魄模樣,從它的狀態看,顯然已經時日無多了,等待著它的將會是活活餓死。

    確實,大自然是殘酷的,優勝劣汰是這裡永遠的法則,沒有動物去憐憫弱者,所以弱者總是會被淘汰,甚至弱者連傳宗接代的權利都沒有,這一點尤其在哺乳動物中體現最為明顯,食草動物年邁後會成為食肉動物優先的獵殺目標,食肉動物年邁後,通常會因為無獵可捕,最終活活餓死,就像上面那頭曾經作為統治者的獅王一樣。

    不過,這裡還有兩個問題,第一,為何年邁的食草動物的後代不出來救自己的“父母”呢?第二,為何食肉動物的後代不照顧自己年邁的“父母”?下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兩個問題。

    食草動物為何不營救自己年邁的“父母”?

    哺乳動物中的食草動物基本上都是群居動物,而且它們的體型都不小,既然我們上面用到了獅子和非洲水牛的配圖,我們不妨就以非洲水牛為例來說一下這個問題。

    非洲水牛是非洲“五大獸”之一,作為非洲五大獸,非洲水牛有著平均2.8米的體長以及650公斤的體重,它們是非洲大草原上最常見的食草動物之一,通常以數十頭,甚至上百頭的大群出現。

    雖然非洲水牛是一種食草動物,但是它確實非洲大草原上最危險的動物,它們脾氣暴躁,攻擊性極強,據不完全統計,非洲水牛每年殺死約200人,比非洲獅對人的威脅都要大。

    按理說,體型大、群居、攻擊性強,只要是非洲水牛們團結起來,即便是獅群也要忌憚三分,但事實上,非洲水牛是非洲獅食譜之中佔比最大的,原因就出在它們不會救年邁同類上,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有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團結背後的邏輯。食草動物大多數是群居動物,但是它們的群居本質是為了提高個體的生存機率,畢竟與其各個擊破,不如抱團取暖,這種邏輯的背後就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只要獅子捕殺的不是自己,那麼基本上就與自己無關,而且年邁的水牛無論是從繁殖還是從增加群體實力上,都已經不重要了。

    當獅群來襲,跑得最慢的往往就是年邁的,從這個角度看,正是年邁的水牛給了年輕水牛逃跑的機會,既然好不容易跑掉了,自然就沒有水牛來幫忙了。

    第二:水牛雖多,但至親不在。水牛雖然是群居的,但是對於年邁的水牛來說,族群中是沒有至親的。首先,年邁的水牛是沒有配偶的,這是因為水牛的配偶爭奪也是強者為先,顯然年邁的水牛,雌性已經沒有水牛選擇,而雄性更沒有了選擇的權利,這樣就沒有了另一半奮不顧身救“丈夫”或者“妻子”的行為了。(年輕水牛是存在這一現象的,比如下面這頭頂飛獅子的水牛就是前來營救自己的“妻子”的)

    其次,年邁的水牛是有“孩子”的,但是等到年邁之時,它們的孩子也已經不在身邊了,這與水牛的生存習性有關。水牛的哺乳期比較長,約有10個月左右,但是從斷奶後,水牛隻能在族群中待5-6個月的時間,到了15-16個月大時,它們就會被趕出族群。

    這其實是一種避免近親繁殖的策略,被驅逐後的小牛會尋找同齡的水牛組成新的水牛群,所以,原族群中年邁的水牛是既沒有妻子(丈夫),也沒有孩子在身邊的,這就導致了一旦遇險,其他水牛是不會伸出援手的,有的只是集體的冷眼旁觀。

    對於其他的食草動物來說也是一樣的,年邁的個體總是容易被食肉動物抓住,同時它們通常也是孤立無援的,這就導致了食草的野生哺乳動物很少能夠善終。

    老虎捕殺年邁的水鹿

    食肉動物的後代為何不照顧自己的“父母”?

    在自然界中,大多數的食肉動物都是獨居動物,比如除了獅子以外的所有貓科動物、狐狸、熊等等,它們都是“獨行俠”。對於這些動物來說,雄性通常只跟雌性待極短的時間(發情期),而雌性雖然獨自照顧幼崽,但是等幼崽長到一定的年齡(老虎通常是2-3年,棕熊通常是2.5-4.5年)也會被趕走,這樣它們就沒了聯絡,自然談不上照顧了。

    群居的食肉動物與獨居的有一定的差異,我們以狼和獅子為例簡單地來說一下。首先是狼,狼是非常團結的食肉動物,但是,它們的結構決定了很少會出現子女照顧父母的行為,因為狼群的結構是由狼王、貝塔狼以及基層狼三個階層組成的,其中只有狼王夫婦有資格繁育後代,貝塔狼通常是它的孩子,而基層狼往往是接納的流浪孤狼構成的,地位最低。

    當狼王年邁後,它們的孩子基本上都離開了,因為在原族群中待著是沒有繁殖的權利的,只有離開族群自己組建新族群成為狼王才可以,當貝塔狼消失後,年邁的狼王夫婦通常會被基層狼趕走最終餓死,或者直接戰死,無法善終。

    獅子與狼略有不同,它們會在雄性後代2-3歲時,將它們趕出獅群,這樣就少了雄性後代的助力了。之後,雌性後代會一直待在族群中,這些後代會在母獅年邁之後,出現照顧年邁母獅的行為,包括帶著它們捕獵但不讓它們參與以及幫助年邁母獅撕開獵物等。

    至於雄獅,也就是它們的父親的死活,是無人問津的,因為獅王更替是獅子的生存法則,在這方面母獅是不干預的,畢竟只有這樣才有更強壯的雄性加入,不但能避免原獅王與雌性後代近親繁殖,還能儘可能的生下強大的個體。

    總結

    野生哺乳動物大多數年邁後確實很難善終,它們要麼餓死,要麼被殺死,下場是比較悽慘的,這與它們的生存習性有很大的關係,尤其是“子女”只是短暫的與它們相處,之後就各奔東西這個特點,讓它們年邁後極難得到照顧。

    不過,也有例外,比如獅群中的母獅,它們會得到自己雌性後代的照顧,畢竟從出生到死亡,它們都在一起。

  • 2 # 遊樂場賀州4v

    人類都有不養父毌的人,就算能養老人的子女當中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只不過是在走過程,並不是為了至親至愛,何況低階動物。這事並不奇怪,這也是自然法則使然,新陳代謝,物競天擇,大自然的規律讓人們產生了不全心全意養老的心理,認為到了該走的年紀了,人心不太痛苦了嘛!所謂喜喪不就是這種心理嗎?反過來,要是自己的子女死了是一種什麼心情?不難理解嘛!

  • 3 # 荊塬太學生

    萬事都有例外,比如大象。

    大象是目前已經最大的陸生動物,母系社會的群居生活是其主要生活特徵。

    象群中已生活經驗最豐富的“老祖母”為家群首領,這位“老祖母”會在方圓幾百公里內記得哪裡有嫩草嫩葉,哪裡有水源,一處棲息地到另一處棲息地的路徑……

    母象孕期有十幾個月,非洲大草原上危機四伏往往母獸產仔是最危險的時候,所以每當母象產仔象群則圍在一圈保護,在象群遷徙途中也是象群把小象圍在當中……所以,在非洲草原上幼象的成活率是最高的,

    而只有象群中,象群會維護年老的老象直至臨終,老象臨終時象群會陪老象到大象墓地,老象死去後象群還會摘下樹葉覆蓋屍體……

    所以,野生哺乳動物也有可以善終的,如大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個賣保險的朋友是什麼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