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鑑賞(一)
“池塘之底”是一所專為“再教育”問題少年們而設定的寄宿學校的名字。一如其名,學校擁有陰森古陳的建築、笨重重疊的大門,灰色斑駁的教室以及幽暗閉塞的氛圍。
夏丏尊格言:”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虛空“。處於池塘之底,那就意味著幽晦如地獄,沒有Sunny溫暖心靈;意味著井底之蛙,籠中之鳥,沒有湛藍的天空任意飛翔;意味著冰冷如冬,汙穢叢雜,亦沒有真情實愛的潤澤。
在這裡,觀眾看到教育的“理念”:“行動—反應”原則,如果有孩子觸犯了紀律,全校師生立即集合,肇事者將受到嚴厲的懲罰。設若三秒內找不到肇事者,所有人都要關六小時的禁閉,輪流進行,取消所有娛樂活動,禁止任何外來探訪,直到肇事者自首或被揭發為止;在這裡,有著嚴格的客人探訪條例,只可以在規定時間段親子見面,其餘時間都處於鞭子與辱罵的凌威之下;在這裡,缺乏公義、尊重、愛心。
拉齊校長,自私貪婪、刻薄威嚴而又剛愎自用。曾經是鼓號手的他,也有過夢想與激情,可是面臨教育的異化,逐漸將自我的心靈扭曲變形。為了向同業委員會爭取經費,為了晉升和榮譽勳章,他可以不擇手段,任意掠取馬修的艱辛努力。為了逃避自己的責任,他可以把蒙丹送進監獄,可以宣告合唱團解散,可以解僱馬修。在他眼裡,唯有絕對的權威,才能控制消極行為的發生,抑或懲罰消極行為。他不再關注學生的靈魂生長,不再傾聽教師的善意建議,只在尋求通達的路徑,只在解決經費的來源。面對學生的種種變化,他無法認識到音樂的育人功效,認為音樂帶來的紀律改變只是湊巧。
學校的教師個個行為乖戾,面目可憎,令人匪夷所思。他們忘記了說笑,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情趣與品位。在他們眼裡,看什麼都覺得是壞事,這幾乎成了職業習慣,或者說思維定勢。每天如臨大敵,與學生沒有任何情感的交流。
正因為如此,學生敵視教師,與教師形成敵對壁壘。在馬修剛出現的時候,大家諷刺辱罵他“禿子”、“光彈頭”;因為哈讓沒收了穆東的香菸,而被剪刀所捅人;被視為無藥可救的孤獨的靈魂縱身跳樓自殺;隨時準備陰謀襲擊教師;蓄意報復教師的批評懲罰;課堂創作漫畫羞辱校長;遠離家長,叛逆心理極其嚴重……
馬修,一個落魄的藝術行俠,一個倉皇的生活男人,一個另類的學監教師。在所有領域經歷了系列挫折後,他終於跌入人生的最低谷。音樂創作的夢想,愛情詩意的浪漫,年少意氣的輕狂都被捲入生命的池塘之底。
在陰雨霏霏的冬末,馬修將孤獨的身影寫進另一方“池塘之底”。悲哉,同是天涯淪落人!馬修看到在校門翹首南望、苦等週六的戰爭孤兒佩比諾;看到跪地洗刷、冷漠敵意的被罰者。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鑑賞(二)
第一次與學生生命相遇,馬修便遭到重重戲劇。遠遠地,就聽到教室內喧鬧沸騰,推開木門看到骷髏嘴裡叼著點燃的菸頭,剛上講臺就被滑倒,飛出的皮包被學生四下拋傳。直到校長的出現,教室才恢復了本該的平靜。然而,馬修還是用善良的謊言,寬容了這群孩子,在雙雙驚諤的目光中開始了師生生命的對話。
首先,馬修要求打傷馬桑的樂格克承擔責任,可是樂格克在僥倖規避校長的三秒後,又遺憾地錯失了馬修寶貴的十五秒,即使在送往校長的途中企求馬修發發慈悲以求寬恕時,也未得到諒解。然而,當馬修看到樂科烈被禁閉三天後又被抽打得聲嘶力竭後,他還是意識到可以另外的人性化方式私下處理——去醫務室照看馬桑,以感覺生命的脆弱,直到康復為止。馬修實在不忍心一個孱弱幼稚的心靈,遭到校長無情地鞭笞與踐踏。他申請進行教育實驗,請求校長答應三個要求:取消禁止娛樂的禁令;允許他來懲罰肇事者;允許不透露孩子的姓名。面對這個自負的傢伙,校長有意讓他“碰壁”後的甦醒,便含糊地答應了。
接著,馬修請被前任教師評價為“天使的臉蛋,魔鬼的心腸”的莫杭治監管課堂秩序。沒有任何諷刺與挖苦,極盡幽默、讚美之能事(“嚴肅的先生”“時髦的打扮”“酷哥有領導才能”)。可惜,當他處理好樂格克事件後回往教室,卻發現莫杭治在黑板上畫出了他的肖像速寫。面對這一場景,可以處理出不同水準來。或是依據學校的“行動—反應”原則,禁閉三天,給學生們來個下馬威;或是以此殺雞儆猴,嚴懲恐嚇抽打;或是進行思想教育,反省檢查。而馬修卻選擇了寬容的力量,他因勢利導地還皮埃爾一個肖畫素描,並滑稽地漫畫式。
最後,馬修請孩子們在小紙片上寫下自己的姓名、年齡、理想的職業。教室地出人意料地靜!誠然,這群早已聽從野性的呼喚的孩子,他們從來沒有正視過自己的靈魂,沒有晤對過自己的心靈。從此馬修要他們重新拾起早時的夢想,重新撿回屬於自我的人格尊嚴,不知是晴天霹靂,還是久旱逢霖?不過,大家都很用心,也許他們看到幽晦的上空出現了罅隙,一束生命的光芒正輝映在他們的心靈之上。惟有佩比諾,仍在彷徨躑躅。馬修輕輕蹲下身體,一隻溫暖的大手,輕輕搭在他的肩頭,耐心地軟語詢問。(如此尋常的動作,卻傾瀉出無限的智慧與力量。可惜,時下的教師久違了!)學生的答案真實生動而又可笑滑稽:消防員、牛仔、馴虎員、亡命徒、間諜、將軍、熱氣球駕駛員、戰士。
我們無法忘卻馬修初到學校時惶恐的目光、不解的詢問、人性的質疑(“行動—反應”原則將導致相互誹謗)、疲憊不堪後的自我反思。他彷彿置身於教育的邊緣地帶,又自覺遊離於人性的道德訴求。作為被主流社會忽視的他,更能體察被教師漠視的生命的心靈世界,更能感悟愛與寬容的的生命力量,更祈求對自我言行的理解。儘管這些孩子行為乖戾,語言粗俗,但是內心深處其實更加脆弱柔軟。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鑑賞(三)
生命是個偶然,常常在無意的邂逅中,擺渡了生命的無常,獲得永恆的迴歸。一群渴望理解而又狂狷不羈的孩子,竊取了馬修的皮包,也偷窺了他的心靈世界。一個個跳躍的音符,一行行溫暖的字跡,引得孩子無限的遐想與猜測。音樂,一個被學校完全忽視了的名詞,一種貼近人類心靈節奏的律動,再次春暖花開!
學生在宿舍脫口創作、任意高歌,以發洩內心的不滿和憤懣,引起了馬修的注意。雖然他們根本就缺乏歌唱技巧,甚至屢屢跑調,但是用音樂表達內心,自然、快樂而又滿足。馬修立刻感受到心靈的震撼:他的音樂創作將和孩子的生命一起迎來新生。
快樂在眼前,為何要等待。馬修決定組建合唱團,讓孩子在幽晦的池塘之底,看到黑暗中的希望之光,感受到單調生命深處的熱忱。也許,童年時代的諸多歡樂,轉瞬消逝即被遺忘。但是,這道道絢爛的音樂金光,將在生命的道途上閃亮。
皮埃爾,一個喜愛偷竊、屢次逃學而被公立學校開除了的單親家庭的孩子。幽閉而敏感的心靈,在無人注視的時候得以自由,生命之花盡情地綻放。他常常獨自潛往教室,讓自己的聲音穿過骨頭、穿越校園,竄向雲霄,竄向生命的天堂。可是,他很孤傲,也很自卑,從來不肯在公眾下展示歌喉的美麗,甚至以戲謔的姿態將自己出局。然而,馬修卻沒有因為他打架鬥毆而反覆懲罰糾纏,相反,卻敦促他回到合唱團。因為,馬修知道,唯有音樂,能浸潤清潔他的靈魂;唯有音樂,才能使他自由暢達地奔赴理想;唯有音樂,才能使他祛除邪惡,永葆生命的純淨。一如馬修在日記中所述:“他自己感覺不到,可我卻確信無疑,他的嗓子是個奇蹟,預示著一種異乎尋常的音色。”皮埃爾異乎尋常的音樂天分,在馬修的精心保護和培育下,常常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將美夢化為奇蹟。
然而,當馬修與皮埃爾的母親並肩交流時,有著嚴重“戀母情結”而又被蒙丹蠱惑的皮埃爾,竟然將一瓶墨汁倒潑向馬修,犯下了無可饒恕的錯誤。儘管暗戀著他的母親,也格外垂青他的天賦,馬修還是適時而果斷地懲罰了他——去掉皮埃爾的獨唱部分。美麗的東西,在即將失去時方覺它的珍貴。在皮埃爾倚柱懺悔,茫然若失的眼神中,我們看到真正教育的魅力。當合唱團在表演哈默的《黑夜》時,馬修又寬容而智慧地將手伸向他,這時我們看到皮埃爾完美地契合著指揮的節拍。在他的眼神裡,馬修讀到了自豪,被諒解後的快樂,還有,對於他是第一次,懂得了感激。
合唱團進行得很順利,在聆聽孩子們成長的拔節聲的同時,馬修也感受到自己身上潛滋暗長的力量。孩子們精彩絕倫的演唱,讓他靈感澎湃,漸趨佳境。上善若水,我們看到這群寫滿憂鬱與痛苦的臉龐上,已經一掃往日的陰霾。年輕而驛動的心被美妙的音樂點燃,倏忽之間靈魂飛舞而上,將淚痕烘乾,把自我沉醉。課堂內,操場上,宿舍裡,他們的臉上一直洋溢著幸福快樂的笑容,感覺著內心歡樂的震顫。眼望著天空,放飛靈魂深處對自由的渴望,在遙遠的天邊建築著屬於自我心靈的小屋。
一切都在跳躍,在奔騰,在開放,在變化。當皮埃爾墨水投向馬修時,群起而攻之;古板的校長也加入了足球隊,甚至爬上辦公桌,放飛紙鴿,放飛童真;刻板的朗古盧瓦的數學課堂語言的竟然充滿了和諧的音樂節奏,後來還加入了合唱團,彈起了風琴;皮埃爾的母親感受到馬修對於孩子欣賞的力量,感受到未來生活的希望,從此生命也發生了完全的轉向。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鑑賞(一)
“池塘之底”是一所專為“再教育”問題少年們而設定的寄宿學校的名字。一如其名,學校擁有陰森古陳的建築、笨重重疊的大門,灰色斑駁的教室以及幽暗閉塞的氛圍。
夏丏尊格言:”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虛空“。處於池塘之底,那就意味著幽晦如地獄,沒有Sunny溫暖心靈;意味著井底之蛙,籠中之鳥,沒有湛藍的天空任意飛翔;意味著冰冷如冬,汙穢叢雜,亦沒有真情實愛的潤澤。
在這裡,觀眾看到教育的“理念”:“行動—反應”原則,如果有孩子觸犯了紀律,全校師生立即集合,肇事者將受到嚴厲的懲罰。設若三秒內找不到肇事者,所有人都要關六小時的禁閉,輪流進行,取消所有娛樂活動,禁止任何外來探訪,直到肇事者自首或被揭發為止;在這裡,有著嚴格的客人探訪條例,只可以在規定時間段親子見面,其餘時間都處於鞭子與辱罵的凌威之下;在這裡,缺乏公義、尊重、愛心。
拉齊校長,自私貪婪、刻薄威嚴而又剛愎自用。曾經是鼓號手的他,也有過夢想與激情,可是面臨教育的異化,逐漸將自我的心靈扭曲變形。為了向同業委員會爭取經費,為了晉升和榮譽勳章,他可以不擇手段,任意掠取馬修的艱辛努力。為了逃避自己的責任,他可以把蒙丹送進監獄,可以宣告合唱團解散,可以解僱馬修。在他眼裡,唯有絕對的權威,才能控制消極行為的發生,抑或懲罰消極行為。他不再關注學生的靈魂生長,不再傾聽教師的善意建議,只在尋求通達的路徑,只在解決經費的來源。面對學生的種種變化,他無法認識到音樂的育人功效,認為音樂帶來的紀律改變只是湊巧。
學校的教師個個行為乖戾,面目可憎,令人匪夷所思。他們忘記了說笑,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情趣與品位。在他們眼裡,看什麼都覺得是壞事,這幾乎成了職業習慣,或者說思維定勢。每天如臨大敵,與學生沒有任何情感的交流。
正因為如此,學生敵視教師,與教師形成敵對壁壘。在馬修剛出現的時候,大家諷刺辱罵他“禿子”、“光彈頭”;因為哈讓沒收了穆東的香菸,而被剪刀所捅人;被視為無藥可救的孤獨的靈魂縱身跳樓自殺;隨時準備陰謀襲擊教師;蓄意報復教師的批評懲罰;課堂創作漫畫羞辱校長;遠離家長,叛逆心理極其嚴重……
馬修,一個落魄的藝術行俠,一個倉皇的生活男人,一個另類的學監教師。在所有領域經歷了系列挫折後,他終於跌入人生的最低谷。音樂創作的夢想,愛情詩意的浪漫,年少意氣的輕狂都被捲入生命的池塘之底。
在陰雨霏霏的冬末,馬修將孤獨的身影寫進另一方“池塘之底”。悲哉,同是天涯淪落人!馬修看到在校門翹首南望、苦等週六的戰爭孤兒佩比諾;看到跪地洗刷、冷漠敵意的被罰者。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鑑賞(二)
第一次與學生生命相遇,馬修便遭到重重戲劇。遠遠地,就聽到教室內喧鬧沸騰,推開木門看到骷髏嘴裡叼著點燃的菸頭,剛上講臺就被滑倒,飛出的皮包被學生四下拋傳。直到校長的出現,教室才恢復了本該的平靜。然而,馬修還是用善良的謊言,寬容了這群孩子,在雙雙驚諤的目光中開始了師生生命的對話。
首先,馬修要求打傷馬桑的樂格克承擔責任,可是樂格克在僥倖規避校長的三秒後,又遺憾地錯失了馬修寶貴的十五秒,即使在送往校長的途中企求馬修發發慈悲以求寬恕時,也未得到諒解。然而,當馬修看到樂科烈被禁閉三天後又被抽打得聲嘶力竭後,他還是意識到可以另外的人性化方式私下處理——去醫務室照看馬桑,以感覺生命的脆弱,直到康復為止。馬修實在不忍心一個孱弱幼稚的心靈,遭到校長無情地鞭笞與踐踏。他申請進行教育實驗,請求校長答應三個要求:取消禁止娛樂的禁令;允許他來懲罰肇事者;允許不透露孩子的姓名。面對這個自負的傢伙,校長有意讓他“碰壁”後的甦醒,便含糊地答應了。
接著,馬修請被前任教師評價為“天使的臉蛋,魔鬼的心腸”的莫杭治監管課堂秩序。沒有任何諷刺與挖苦,極盡幽默、讚美之能事(“嚴肅的先生”“時髦的打扮”“酷哥有領導才能”)。可惜,當他處理好樂格克事件後回往教室,卻發現莫杭治在黑板上畫出了他的肖像速寫。面對這一場景,可以處理出不同水準來。或是依據學校的“行動—反應”原則,禁閉三天,給學生們來個下馬威;或是以此殺雞儆猴,嚴懲恐嚇抽打;或是進行思想教育,反省檢查。而馬修卻選擇了寬容的力量,他因勢利導地還皮埃爾一個肖畫素描,並滑稽地漫畫式。
最後,馬修請孩子們在小紙片上寫下自己的姓名、年齡、理想的職業。教室地出人意料地靜!誠然,這群早已聽從野性的呼喚的孩子,他們從來沒有正視過自己的靈魂,沒有晤對過自己的心靈。從此馬修要他們重新拾起早時的夢想,重新撿回屬於自我的人格尊嚴,不知是晴天霹靂,還是久旱逢霖?不過,大家都很用心,也許他們看到幽晦的上空出現了罅隙,一束生命的光芒正輝映在他們的心靈之上。惟有佩比諾,仍在彷徨躑躅。馬修輕輕蹲下身體,一隻溫暖的大手,輕輕搭在他的肩頭,耐心地軟語詢問。(如此尋常的動作,卻傾瀉出無限的智慧與力量。可惜,時下的教師久違了!)學生的答案真實生動而又可笑滑稽:消防員、牛仔、馴虎員、亡命徒、間諜、將軍、熱氣球駕駛員、戰士。
我們無法忘卻馬修初到學校時惶恐的目光、不解的詢問、人性的質疑(“行動—反應”原則將導致相互誹謗)、疲憊不堪後的自我反思。他彷彿置身於教育的邊緣地帶,又自覺遊離於人性的道德訴求。作為被主流社會忽視的他,更能體察被教師漠視的生命的心靈世界,更能感悟愛與寬容的的生命力量,更祈求對自我言行的理解。儘管這些孩子行為乖戾,語言粗俗,但是內心深處其實更加脆弱柔軟。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鑑賞(三)
生命是個偶然,常常在無意的邂逅中,擺渡了生命的無常,獲得永恆的迴歸。一群渴望理解而又狂狷不羈的孩子,竊取了馬修的皮包,也偷窺了他的心靈世界。一個個跳躍的音符,一行行溫暖的字跡,引得孩子無限的遐想與猜測。音樂,一個被學校完全忽視了的名詞,一種貼近人類心靈節奏的律動,再次春暖花開!
學生在宿舍脫口創作、任意高歌,以發洩內心的不滿和憤懣,引起了馬修的注意。雖然他們根本就缺乏歌唱技巧,甚至屢屢跑調,但是用音樂表達內心,自然、快樂而又滿足。馬修立刻感受到心靈的震撼:他的音樂創作將和孩子的生命一起迎來新生。
快樂在眼前,為何要等待。馬修決定組建合唱團,讓孩子在幽晦的池塘之底,看到黑暗中的希望之光,感受到單調生命深處的熱忱。也許,童年時代的諸多歡樂,轉瞬消逝即被遺忘。但是,這道道絢爛的音樂金光,將在生命的道途上閃亮。
皮埃爾,一個喜愛偷竊、屢次逃學而被公立學校開除了的單親家庭的孩子。幽閉而敏感的心靈,在無人注視的時候得以自由,生命之花盡情地綻放。他常常獨自潛往教室,讓自己的聲音穿過骨頭、穿越校園,竄向雲霄,竄向生命的天堂。可是,他很孤傲,也很自卑,從來不肯在公眾下展示歌喉的美麗,甚至以戲謔的姿態將自己出局。然而,馬修卻沒有因為他打架鬥毆而反覆懲罰糾纏,相反,卻敦促他回到合唱團。因為,馬修知道,唯有音樂,能浸潤清潔他的靈魂;唯有音樂,才能使他自由暢達地奔赴理想;唯有音樂,才能使他祛除邪惡,永葆生命的純淨。一如馬修在日記中所述:“他自己感覺不到,可我卻確信無疑,他的嗓子是個奇蹟,預示著一種異乎尋常的音色。”皮埃爾異乎尋常的音樂天分,在馬修的精心保護和培育下,常常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將美夢化為奇蹟。
然而,當馬修與皮埃爾的母親並肩交流時,有著嚴重“戀母情結”而又被蒙丹蠱惑的皮埃爾,竟然將一瓶墨汁倒潑向馬修,犯下了無可饒恕的錯誤。儘管暗戀著他的母親,也格外垂青他的天賦,馬修還是適時而果斷地懲罰了他——去掉皮埃爾的獨唱部分。美麗的東西,在即將失去時方覺它的珍貴。在皮埃爾倚柱懺悔,茫然若失的眼神中,我們看到真正教育的魅力。當合唱團在表演哈默的《黑夜》時,馬修又寬容而智慧地將手伸向他,這時我們看到皮埃爾完美地契合著指揮的節拍。在他的眼神裡,馬修讀到了自豪,被諒解後的快樂,還有,對於他是第一次,懂得了感激。
合唱團進行得很順利,在聆聽孩子們成長的拔節聲的同時,馬修也感受到自己身上潛滋暗長的力量。孩子們精彩絕倫的演唱,讓他靈感澎湃,漸趨佳境。上善若水,我們看到這群寫滿憂鬱與痛苦的臉龐上,已經一掃往日的陰霾。年輕而驛動的心被美妙的音樂點燃,倏忽之間靈魂飛舞而上,將淚痕烘乾,把自我沉醉。課堂內,操場上,宿舍裡,他們的臉上一直洋溢著幸福快樂的笑容,感覺著內心歡樂的震顫。眼望著天空,放飛靈魂深處對自由的渴望,在遙遠的天邊建築著屬於自我心靈的小屋。
一切都在跳躍,在奔騰,在開放,在變化。當皮埃爾墨水投向馬修時,群起而攻之;古板的校長也加入了足球隊,甚至爬上辦公桌,放飛紙鴿,放飛童真;刻板的朗古盧瓦的數學課堂語言的竟然充滿了和諧的音樂節奏,後來還加入了合唱團,彈起了風琴;皮埃爾的母親感受到馬修對於孩子欣賞的力量,感受到未來生活的希望,從此生命也發生了完全的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