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智慧少年宮

    比喻不等同於比興。詩詞的修辭手法中,明確有“比喻”和“比興”的分類,解釋如下:

    一、

    比喻: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是修辭學的辭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國古代稱為“比”,或是“譬”(闢)。指用某些有相似之點的事物來描寫或說明想要說明的事物。這裡,“比喻”中的本體和喻體必須是性質不同的兩類事物,且二者之間必須有相似點。

    且舉三例:

    1.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像東流。——李煜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似”字明確指出,作者將“愁”比喻“春水”,表達內心無限的愁緒。

    2.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很明顯,作者在這裡將“柔情”比喻“水”,“佳期”比喻“夢”,美好而讓人眷戀。

    3.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簷楹。——劉攽 《雨後池上》

    詩人將“池塘的水面”比成“明鏡”,點明池塘水面“平、透”的特點。

    二、

    比興:是古代詩歌的常用技巧。宋代朱熹解釋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通俗地講,“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使其特徵更加鮮明突出;“興”,就是起興、聯想,即藉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這說明“比興”中除了有比喻,還有興起,“比”與“興”常常連用。

    且舉三例:

    1.“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以河洲上和鳴的鳥興起,表明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二者之間多少有些意義、氣氛上的關聯處。

    2.“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詩經·衛風·氓》

    在這裡,既有“比”,也有“興”。詩人以桑葉的盛衰來比喻由青春煥發到芳華己逝的轉變。

    以桑葉的“沃若”與“黃隕”,聯想與暗示棄婦的容貌由青春煥發而至衰老,象徵了女主人公與“氓”的愛情由盛而衰。

    3.“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孔雀東南飛》

    在這裡,詩人以孔雀向南飛去卻不願失偶分離興起,來象徵焦仲卿和劉蘭芝的恩愛依戀。為全詩定下了一種纏綿悱惻的情調。

  • 2 # 在傳統文化的國度裡

    古詩詞中,由於語言的精煉,出於表達效果的需求,常常會出現各種修辭手法。

    “比喻”就是現在的打比方,由本體、喻體和喻片語成,在不同事物間尋找相似點,突出想要表達的部分。多以具體形象來形容抽象形象,為了藝術效果,也可以反過來用。

    舉例:

    一、唐代白居易《暮江吟》: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詩中意象“露”“月”的兩個比喻,用日常常見的事物做喻體,將兩種事物在形狀上加以突出,照應了前句的時節。

    二、宋代賀鑄《青玉案》: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詞中,化抽象為具象,將詞人的“閒愁”之深遠、綿密、飄渺,表現的淋漓盡致。

    三、宋代秦觀《浣溪沙》: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

    此處是用抽象形象來形容具體形象。突出“花”之“輕”,“雨”之“細”。

    “比興”包括比和興的兩種修辭效果,但

    是用在一處,常常用在詩歌的開頭,或是某一節的開頭。“比”就是比喻,“興”就是“先言他物引起所詠之辭”,就是先描寫其他的事物引出所要歌詠的內容。這一手法,《詩經》中大量運用,後世詩歌也多有模仿。

    舉例:

    一、《詩經.氓》: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

    用鳩食桑葚來比興女與士耽,用自然界易見事物,勸女子不要沉迷愛情。

    二、南北朝民歌《孔雀東南飛》: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本句使用了起興,用具體的形象美禽孔雀戀偶,比喻和引發下文的夫妻分離。形象精煉,打動人心,統攝全篇。藝術效果極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豆瓣7.6分的收視黑馬,網劇《唐朝詭事錄》成功的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