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橋的歷史使命粵港澳大灣區(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是由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肇慶、江門、惠州九市組成的城市群,是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是繼美國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之後的世界第四大灣區。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人口達6956.93萬,GDP生產總值突破10萬億元,約佔全國經濟總量的12.17%,GDP總量規模在世界國家排行中名列11位,與南韓持平,是全國經濟最活躍的地區。
港珠澳大橋簡歷港珠澳大橋(Hong Kong-Zhuhai-Macao Bridge)是中國境內一座連線香港、珠海和澳門的橋隧工程,位於中國廣東省伶仃洋區域內,為珠江三角洲地區環線高速公路G94南環段。設計時速每小時100-120公里。工程路線起自香港國際機場附近的香港口岸人工島,向西接珠海/澳門口岸人工島、珠海連線線,止於珠海洪灣,路線總長為55公里。主體工程集橋、島、隧於一體,共約29.6公里,包含九洲、江海和青州三座通航斜拉橋,19.6公里的非通航孔橋,6.7公里的海底隧道,以及連線橋樑和隧道的東西兩座人工島。投資超1000多億元。
大橋的誕生1983年,香港愛華人士、投資家胡應湘首次提出修建跨珠江口連線香港與珠海跨海大橋的構想——《建設內伶仃洋大橋的設想》目的是“為了縮小內地與香港的收入差距,看到珠江三角地區的發展”。
1996年,珠海市政府提出伶仃洋大橋的規劃,並投資6億元人民幣完成了1/4伶仃洋大橋連線橋的修建(淇澳大橋,連線珠海澳門兩地)。
1997年,香港迴歸後,醞釀粵港澳三地新的大橋走線方案。
2002年,香港特區政府主動向中央政府提出修建港珠澳大橋的建議。
2003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准三地政府開展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並同意粵、港、澳三地成立“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
2009年10月28日,國務院正式批准港珠澳大橋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已順利完成,港珠澳大橋正式進入實施階段。
2009年12月15日,大橋開工建設。
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全線貫通;
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
可見,港珠澳大橋的策劃、決策經歷了幾代人的努力。隨著經濟的發展,時代的變遷,在孕育了40年後,終於誕生。
然而港珠澳大橋並不孤獨。就在不遠處,深中大橋已全面開工,預計2024年通車。這座連線深圳市和中山市的大橋,也是世界級超大的“橋、島、隧、地下互通”叢集工程,路線起於廣深沿江高速機場互通立交,與深圳側連線線對接,向西跨越珠江口,在中山市翠亨新區馬鞍島上岸,終於橫門互通。全長24公里。總投資約500億元。
深中通道與港珠澳大橋一起串聯起了粵港澳大灣區最具有活力的幾個城市。為灣區經濟發展奠定了交通基礎。
此外,根據《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2020-2030年)》,未來粵港澳大灣區有望建成“一小時城軌交通圈”。將真正實現40年前的夢想。
大橋的歷史使命粵港澳大灣區(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是由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肇慶、江門、惠州九市組成的城市群,是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是繼美國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之後的世界第四大灣區。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人口達6956.93萬,GDP生產總值突破10萬億元,約佔全國經濟總量的12.17%,GDP總量規模在世界國家排行中名列11位,與南韓持平,是全國經濟最活躍的地區。
港珠澳大橋肩負著重要的使命之一就是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加強區域深度合作協同發展;
二是穩固香港在亞洲地區金融中心、交易中心、貿易中心和航運中心的地位,它們曾經是香港傳統財富的支柱。
三是加快香港的國際金融資本、人才和先進經驗向珠江口西岸轉移,為實體經濟、產業佈局提供強大支撐。
四是保持港澳地區的持續繁榮和穩定,以及鞏固提升“一國兩制”實踐成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