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月餅帶餡

    簡單回答:理論上壽命接近晶片電氣壽命(十年以上)。但是實際上還和使用環境、使用頻率、主控策略有很大關係,每次的讀操作在主控層面上還是有少量的寫操作的。

  • 2 # 頂級芒果9000

    如果不通電一直放,不同廠家不同,一般6個月能保證,通電一次,基本可以再延誤6個月。一直只讀不寫,資料肯定不會丟,最少可以用到廠家宣稱壽命,一般都會超過宣稱壽命。只讀不寫,壽命會更長,壽命和寫入資料量相關。

  • 3 # siallen

    現在一般廠家都保固5年,正常使用擦寫是沒問題的,固態硬碟因為原理的問題,一旦損壞恢復資料的難度比機械硬碟大,所以為了資料安全,還是用機械硬碟儲存資料吧,而且還便宜。

  • 4 # Zyh6785

    固態硬碟的壽命就是它讀寫的次數,在固態硬碟的演算法定義中,修改一次才算是真正的讀寫。舉個例子,120G的固態硬碟,需要寫滿120G的檔案,才能算讀寫一次。普通使用者,即使每天都要寫入50G的檔案,也需要幾十年才能達到它的壽命極限。當然,這只是理論壽命。實際上固態硬碟在寫入資料時,會把原有的資料擦除後,再將我們要寫入的資料一塊寫入進去。也就是說,固態硬碟寫入的實際資料,比我們給的資料要多得多。因此,固態硬碟的實際壽命要比理論壽命短,但也夠我們使用十幾年了。

  • 5 # 單曲H迴圈

    理論上說的話,假設你能控制硬碟絕對不寫入的話,那應該只需要考慮裝置的電子遷移,氧化等自然老化現象了,使用環境正常的話,壽命保守估計也得三十年起步了,

  • 6 # 路游去

    這個問題相信沒多少人去實踐過,只有實際使用過才知道,當然也不可能完全知道壽命,我是11年使用者,有一說一給你參考一下!

    SSD固態硬碟,包括固態u盤是在2010年在國內市場普及的,價格也昂貴,當時在2011年就抱著嘗試心態買個一個叫金勝牌子固態優盤,16G高達190元,當時還是算雜牌子!還記得當時那些東芝、閃迪、三星、金士頓還貴出大約三份之一!前幾年只存重要東西,後來資料越來越大,16G長期幾乎滿盤,沒錯長期只剩下13MB左右空間,現在好好的沒什麼問題,平時也經常拿出來只讀不寫!

    直到今年7月才買個1TB代替,把小容量留給小孩繼續發揮餘熱!當然我也不知道它的壽命在哪一年,在19年的時候有檢查過一次健康狀態,完全沒問題!

    同品牌固態硬碟和固態u盤介質都是一樣的,只是介面不同,同規格的讀寫速度僅對u口和串列埠區別!

  • 7 # 閃Lightning電

    電子元件有壽命的,小功耗的二、三極體、MOS管一般是十萬小時以上(每天工作6-7小時可用30年).運放數字穩壓IC,核心元器件(CPU、MCU、DSP)屬多種元件混合,裡面單個元件也是十萬小時以上,廠家出廠時也只能保正萬分之一的損壞率,使用當中最多也只能保5年,一般是1-3年.各種金膜/氧膜/繞線等電阻各種小功耗電感、變壓器,這些一般不談論它的使用壽命.鋁電解/鉭電解/陶瓷等電容跟時間有關,最少也有十年.以最短的和使用環境決定

  • 8 # 碎鍋91730011

    這個問題問的很含蓄,這些重要資源是會時常拿出來欣賞,但是就我個人經歷,它們應該不會陪伴你走太遠,畢竟喜新厭舊是常態。6年吧就能換硬碟了,(固態硬碟壞了資料恢復不了,用機械的)

  • 9 # 曉蓬蒿

    固態硬碟讀寫操作都是有次數限制的,固態硬碟使用時長可達到4~5年,約30000小時左右。

    固態硬碟的壽命,是由快閃記憶體型別和寫入量決定的。

    1、一般的MLC固態硬碟,最廣泛了,與入量是3000次P/E,也就是累計寫滿3000次。

    假設一隻128G的固態硬碟,每天平均寫入40G(一般的家庭使用者不可能做到),那也能版使用20年以上。

    2、TLC的壽命,是MLC的一半或三分之一。也就是上述權壽命縮短三倍。

    3、SLC的壽命,是10000次p/e,是MLC的三倍以上。

  • 10 # 小黨在路上

    在當今的社會,我們每個人都在使用固態硬碟,也知道SLC/MLC/TLC/QLC這四種Flash顆粒。今天我們並不是去探討這四種Flash晶片顆粒孰優孰劣的問題,而是聊聊關於固態硬碟壽命的問題。除了快閃記憶體顆粒的自身體質起著決定性作用外,其實主控中的寫入放大機制的存在也是影響固態硬碟壽命的關鍵因素。

    寫入放大機制

    那麼,寫入放大機制又是什麼呢?寫入放大又是如何影響固態壽命的呢?寫入放大,英文名為Write Amplification,這一術語最早是在2008年左右,由Intel公司和SiliconSystems公司 (2009 年被西部數字收購)第一次在公開稿件中提出了並使用,這一術語描述的其實是固態硬碟的目標寫入值和實際寫入值之間的一個倍數關係,並用阿拉伯數字表示,寫入放大數值越小,越能提升固態使用壽命。要想完全理解寫入放大,我們需要先了解固態硬碟的讀寫機制。我們知道,固態硬碟的儲存單元是由快閃記憶體顆粒組成的,無法實現物理性的資料覆蓋,只能擦除然後寫入,重複這一過程。因而,我們可以想象得到,在實際讀寫過程中,資料的讀寫勢必會在快閃記憶體顆粒上進行多次的擦除寫入,特別是當某些區塊已經完全被塞滿的情況下。這些多次的操作,增加的寫入數量和原始需要寫入的數量的比值,就是所謂的寫入放大。所以說,寫入放大數值高,會損耗固態硬碟壽命。(固態硬碟快閃記憶體顆粒有著額定的P/E值,即最大的讀寫次數,寫入放大高,P/E損耗快,壽命低。)

    寫入放大詳解及影響因素

    舉個例子,最壞情況下的,假如我要寫入一個4KB的資料,並恰好目標塊沒有空餘的頁區,需要進行垃圾回收。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這個過程的寫入放大的數值。首先是主控讀取目標塊512KB,然後垃圾回收擦除512KB,接著改寫512KB空白區用來存放原始的寫入4KB資料。即原始寫入資料僅為4KB,實際寫入512KB,寫入放大值為512/4=128倍。透過上面例子演示,我們應該大致瞭解了寫入放大的概念,以及寫入放大的危害。

    那麼,哪些因素能夠影響寫入放大呢?

    垃圾回收機制,如上所舉示例,這一機制需要完全擦除整個區塊,進而增加了整個資料的寫入放大。

    磨損均衡(WL),這一機制主要是透過均衡所有的快閃記憶體顆粒,從而延長整體的使用壽命,然而依舊是增加整體的寫入放大。Trim機制,ATA指令,避免了不必要的垃圾回收次數,從而減少了寫入放大。

    固態硬碟內部的OP(預留空間)大小,除了上述兩項的主控機制能夠影響寫入放大的數值,固態硬碟內部的OP(預留空間)大小對於寫入放大也有著相當的影響。OP(預留空間)越大,可用的空白快閃記憶體塊越多,即使在最壞的情況下(即所有的快閃記憶體塊都塞滿),主控也無需進行垃圾回收,自然就大大減少了多餘的讀寫次數,從而極大的降低寫入放大。聊了這麼多,肯定有朋友會說,“知道寫入放大,又有什麼用呢?我們又無法阻止寫入放大。”實際上,對於使用者來說,我們可以透過修改OP(預留空間),以及及時清理固態硬碟中的無用資料,留出更多的空白空間,以減少多餘的擦除和寫入,從而降低固態的寫入放大值,提升固態壽命。更重要的是,寫入放大是衡量一個主控效能最為關鍵的因素,我們在選購固態硬碟時可以從寫入放大值去衡量主控效能從而推斷固態硬碟的整體效能

    固態硬碟的壽命滿足這個公式:

    壽命(年)=(實際容量GB×P/E次數)÷(每天寫入容量GB×365)

    比如一個固態硬碟P/E為100次,實際容量為10G,每天寫入1G,那麼可以用多久呢?就是:壽命=(10×100)÷(1×365)≈2.74年;

    這個公式看起來多少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簡單來講,就是它本身的容量就像是一個容器,限定了所能容納的體積,然後因為你要放東西(儲存)又要拿東西(讀取),這一來一回就會導致這個容器難免受到損耗,所以才有這樣的一個理論計算。而延伸來說,這個東西就像是人體,大腦是“主控”,控制著整個硬碟的執行程式;它的“顆粒”就像是它的一雙腿,執行快不快就看跑得快不快了。所以這個東西,要想硬碟耐久,就得選擇好的主控以及顆粒。作為國內優秀的工業儲存廠商Agrade睿達,其儲存產品嚴選主控和Flash顆粒,嚴格按照工業規格設計,資料儲存更可靠,大大增加了固態硬碟的穩定性。不會像一般的機械硬碟或者其他採用劣質顆粒的固態硬碟時不時造成資料丟失、程式載入失敗的故障。而這種故障的產生,同樣是會對硬碟造成耐用性的減少。

    SSD壽命除了上面提到的,還有一個真正殺手 - 過熱和突然斷電。由於SSD使用電訊號來擦除寫入資料,因此SSD的突然斷電的後果非常嚴重,頻繁的突然停電可能導致資料丟失,包括已寫入的資料!這與機械硬碟驅動器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所以說,一款好的硬碟,它的主控還有顆粒是一定要選擇高質量的,同時個人也需要養成好的使用習慣,不然再好的東西都會被你用壞的。

  • 11 # 說真話講事實做好事

    04或者05年吧,上大學那會買過一個旅之星的手錶儲存,帶手腕上,後來介面因為汗液腐蝕壞了,就扔箱底了,去年居然翻出來了,拆開焊上了一根usb線,居然順利讀寫,塵封了將近20年的資料啊,裡面存了當年的十多首歌,重新聽一遍回味無窮!所以那些說6個月的回答純屬扯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靈活就業人員怎麼領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