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飲食傳統中,就一直有“原湯化原食”的說法。老人們在吃完撈麵、水餃後,都要喝點原湯。營養師認為,“原湯化原食”這種說法,從營養學角度來說是有一定道理的。 “化”有兩重含義 首先,“化”有“消化”的意思。營養師說,煮澱粉類食物時,其表面的澱粉會散落到湯中,當加熱到100攝氏度時,澱粉顆粒會分解成糊精,能幫助消化食物。而且,麵湯中還含有消化酶,在煮的過程中不會被破壞掉,也可以幫助消化食物。所以,喝原湯可以幫助減少積食。上面提到的小故事,其實是因為西北的拉麵比較硬,不容易消化,造成腸梗阻。喝了湯後,原湯幫助麵條消化,所以腸子又蠕動起來了。 其次,喝原湯還有一定的補充作用。營養師說,麵粉中水溶性的B族維生素很豐富,但在煮食的過程中,B族維生素會流失到湯裡。有報道稱,溶解在湯裡的水溶性維生素可佔原食物的50%,因而喝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麵食在烹調過程中流失的維生素。同樣道理,有的地區做米飯習慣用“撈飯”,也會造成水溶性維生素,特別是B族維生素的丟失,所以我們主張“蒸米飯”,如果做撈飯的話,要將米湯喝掉。 食物中的水溶性維生素,隨著加工、烹調很容易丟失。平時我們提倡淘米不用熱水,不過度搓洗,淘米次數也要控制在兩次以內,炒菜不宜加過多的水等原則,就是要避免水溶性維生素,特別是B族維生素的丟失。道理與原湯化原食如出一轍。 什麼樣的湯能化原食 營養師說,“原食”,指的是澱粉類食物,而“原湯”,就是指煮這些食物的水。例如煮餃子、麵條、餛飩、湯圓的湯,還有米湯等。而火鍋的湯則不能同日而語,因為涮肉時會有很多油脂溶解出來,造成火鍋湯中油脂的含量太高,長期飲用會對健康不利。 還有,一定要講究是“原湯”,才能化原食。營養師說,西安著名的羊肉泡饃,使用的是燉羊肉的湯,然後把饃泡進去,這個湯就不是饃的原湯,因此沒有上述作用。 減肥飯前喝湯,胃不好飯後喝 原湯有這麼多好處,那麼,什麼時候喝最好呢?營養師說,理論上,多是飯後喝,就像大家喜歡在飯後喝點粥一樣,量多少沒有嚴格限制。營養師說,吃麵類食物不容易產生飽腹感,所以容易越吃越多,因此肥胖者應該在飯前喝,可以使人產生一定的飽腹感,放慢吃飯的速度,不至於吃得過多。這也是為什麼民間流行“飯前喝湯,苗條健康”這條諺語的原因了。不過,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患者,胃酸分泌較少,飯前喝湯會沖淡胃液,進一步影響食物的消化,所以不要在飯前喝太多的湯。 參考資料:營養指導:原湯化原食。 如何理解“原湯化原食” 有這樣一個趣聞,說是在新疆一位趕路人途中餓了,就到路旁的小店中吃了碗新疆有名的拉條子,隨後繼續趕路,可是過了兩個時辰,又見他回到小店,別人以為他落下東西在店中,誰知他趕了80裡地回來是因為在吃麵後忘了喝碗麵湯。其實,不光是新疆的拉條子,在中國的飲食傳統中一直有“原湯化原食”的說法。人們在吃完撈麵、水餃或元宵,都要喝點原湯。 從營養學的觀點來看, 這種吃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要知道,普通食物成分表上的營養成分,是指生食物的含量,真正進入人體的營養素要低於這個量,因為食物在儲存、加工中總會損失一些營養素。對於米、面及其製品來講,在烹調過程中,主要損失的是B族維生素等水溶性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B1、B2。實驗表明,由於擴散作用,水煮的麵條和餃子有50%的水溶性維生素以及少量礦物質和有助消化的輔酶會溶於湯中,因而喝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麵條或餃子中損失的營養成分。 煮菜、淘米次數不宜過多等也是同樣的道理。 但是,到底這“原湯”該什麼時候喝呢?應該說,最好是在吃“原食”前喝才好。這可以從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吸收過程來分析。先喝幾口湯,不僅有利於食物的透過,防止硬塊食物刺激黏膜,而且還可促進胃腸的蠕動和各種消化液的分泌,有助於食物的消化。此外,先喝湯還可以使人具有一定的飽腹感,放慢吃飯的速度,而不至吃得過多,這也是為什麼民間同樣流行“飯前喝湯,苗條健康”這條諺語的原因了。俄羅斯人吃餃子的順序整好與中國相反,餃子湯先上,然後才是餃子。
在中國的飲食傳統中,就一直有“原湯化原食”的說法。老人們在吃完撈麵、水餃後,都要喝點原湯。營養師認為,“原湯化原食”這種說法,從營養學角度來說是有一定道理的。 “化”有兩重含義 首先,“化”有“消化”的意思。營養師說,煮澱粉類食物時,其表面的澱粉會散落到湯中,當加熱到100攝氏度時,澱粉顆粒會分解成糊精,能幫助消化食物。而且,麵湯中還含有消化酶,在煮的過程中不會被破壞掉,也可以幫助消化食物。所以,喝原湯可以幫助減少積食。上面提到的小故事,其實是因為西北的拉麵比較硬,不容易消化,造成腸梗阻。喝了湯後,原湯幫助麵條消化,所以腸子又蠕動起來了。 其次,喝原湯還有一定的補充作用。營養師說,麵粉中水溶性的B族維生素很豐富,但在煮食的過程中,B族維生素會流失到湯裡。有報道稱,溶解在湯裡的水溶性維生素可佔原食物的50%,因而喝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麵食在烹調過程中流失的維生素。同樣道理,有的地區做米飯習慣用“撈飯”,也會造成水溶性維生素,特別是B族維生素的丟失,所以我們主張“蒸米飯”,如果做撈飯的話,要將米湯喝掉。 食物中的水溶性維生素,隨著加工、烹調很容易丟失。平時我們提倡淘米不用熱水,不過度搓洗,淘米次數也要控制在兩次以內,炒菜不宜加過多的水等原則,就是要避免水溶性維生素,特別是B族維生素的丟失。道理與原湯化原食如出一轍。 什麼樣的湯能化原食 營養師說,“原食”,指的是澱粉類食物,而“原湯”,就是指煮這些食物的水。例如煮餃子、麵條、餛飩、湯圓的湯,還有米湯等。而火鍋的湯則不能同日而語,因為涮肉時會有很多油脂溶解出來,造成火鍋湯中油脂的含量太高,長期飲用會對健康不利。 還有,一定要講究是“原湯”,才能化原食。營養師說,西安著名的羊肉泡饃,使用的是燉羊肉的湯,然後把饃泡進去,這個湯就不是饃的原湯,因此沒有上述作用。 減肥飯前喝湯,胃不好飯後喝 原湯有這麼多好處,那麼,什麼時候喝最好呢?營養師說,理論上,多是飯後喝,就像大家喜歡在飯後喝點粥一樣,量多少沒有嚴格限制。營養師說,吃麵類食物不容易產生飽腹感,所以容易越吃越多,因此肥胖者應該在飯前喝,可以使人產生一定的飽腹感,放慢吃飯的速度,不至於吃得過多。這也是為什麼民間流行“飯前喝湯,苗條健康”這條諺語的原因了。不過,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患者,胃酸分泌較少,飯前喝湯會沖淡胃液,進一步影響食物的消化,所以不要在飯前喝太多的湯。 參考資料:營養指導:原湯化原食。 如何理解“原湯化原食” 有這樣一個趣聞,說是在新疆一位趕路人途中餓了,就到路旁的小店中吃了碗新疆有名的拉條子,隨後繼續趕路,可是過了兩個時辰,又見他回到小店,別人以為他落下東西在店中,誰知他趕了80裡地回來是因為在吃麵後忘了喝碗麵湯。其實,不光是新疆的拉條子,在中國的飲食傳統中一直有“原湯化原食”的說法。人們在吃完撈麵、水餃或元宵,都要喝點原湯。 從營養學的觀點來看, 這種吃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要知道,普通食物成分表上的營養成分,是指生食物的含量,真正進入人體的營養素要低於這個量,因為食物在儲存、加工中總會損失一些營養素。對於米、面及其製品來講,在烹調過程中,主要損失的是B族維生素等水溶性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B1、B2。實驗表明,由於擴散作用,水煮的麵條和餃子有50%的水溶性維生素以及少量礦物質和有助消化的輔酶會溶於湯中,因而喝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麵條或餃子中損失的營養成分。 煮菜、淘米次數不宜過多等也是同樣的道理。 但是,到底這“原湯”該什麼時候喝呢?應該說,最好是在吃“原食”前喝才好。這可以從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吸收過程來分析。先喝幾口湯,不僅有利於食物的透過,防止硬塊食物刺激黏膜,而且還可促進胃腸的蠕動和各種消化液的分泌,有助於食物的消化。此外,先喝湯還可以使人具有一定的飽腹感,放慢吃飯的速度,而不至吃得過多,這也是為什麼民間同樣流行“飯前喝湯,苗條健康”這條諺語的原因了。俄羅斯人吃餃子的順序整好與中國相反,餃子湯先上,然後才是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