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3954084403864雪靈
-
2 # 使用者9397021862136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論語·述而。這段話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今天我們再重新學習一下孔子的名言,也可稱之為溫故而知新。

三人行這個三不是實數,古人常以三代表多,比如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裡的三就是個虛數,可以表示無限多。行字的意思不僅是行路,還包括日常的工作學習,以及每個人處理問題的方法、態度與行為。
必有我師的師不是指老師,孔子雖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但也很重視師道尊嚴,絕不會隨便拜人為師。古人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屋裡中堂上掛著天地君親師,可以看出過去老師地位是非常崇高的,不像現在隨便什麼人都可以稱其為老師。我們經常把師父和師傅弄混,就是沒有真正理解師的意義。這裡的師就是學習的意思,比如我們常說的師夷之技以制夷。

擇其善者而從之的善是指好人,或者是在某一領域比較擅長的人,善字還有完美、友好、讚許和吉祥的意思。其不善者而改之的不善是和善相對而言的,就是指為人處世的方法還不夠完美,或者有些方面經驗欠缺的人。這裡孔子沒有用惡字與善相對應,而是用不善兩字,可以看出聖人的修養和見識確實非比尋常。比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為什麼古人都不喜歡說惡,各位自己體會一下吧。
孔子的三人行精神歷來受到人們的讚許,古人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的品格與態度確實非常可貴。這段文字一方面表現出孔子虛懷若谷、謙虛自覺的精神,另一方面,還提醒我們見到不善的人或者事兒,要引以為戒、反觀內省,改正並完善自身的不足。
我們在理解這句話的時候,還應該再深入一層,難道只有從善人身上才能學習到知識嗎?不是,從不善之人身上也可以學習到經驗。所以無論善惡、好壞,對於指導我們的學習、修身、待人、處事來說,一樣重要,一樣都是有益的。這才是三人行精神深刻的思想內涵。

道理總是很容易講,做起來卻是難上加難。為什麼?因為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點傲慢之心。而且越是有學問的人,這個傲慢心就越大,脾氣就越大,很難低下頭向別人學習,很難虛心的向別人請教,更不會認真地考慮別人的立場與出發點,這就是個人修養中最難克服的障礙。所以說,即便三人行這段話我們從小就讀過,但一生也未必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就算明白了也不一定能做到。
因此,一個人想要進步,有所成就,必須時刻注意觀察周邊的人與事,以善與不善為師,向別人多請教,反省自己,去掉傲慢心,更不能炫耀自己的優點,這樣的話,您才可能得到別人的敬重。
回覆列表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是<論語>裡的內容,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堅持真理的生活哲學,
三人行,必有我師,就是說三個人中,一定會有值得我學習的人.--這是一種謙虛的態度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是辯證的學習態度,學習也不是什麼都學,要選擇正確的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