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早晨,我上學太晚了,非常害怕挨老師的訓斥,特別是哈邁爾先生曾告訴過我們,他今天要問分詞那一章,而我呢,連第一句都沒讀熟。有一個時候,我真想逃學到野地裡去跑跑。 天氣是那麼暖和,那麼睛朗! 林邊白頭鳥嘶嘶的鳴聲送到耳邊,鋸木廠後面,黎貝爾草地上普魯士軍隊在練操。所有這一切都比分詞的那些條規更吸引我,可是我不為所動,很快地向學校跑去。 走過村政府的時候,看見放佈告牌的鐵柵欄前面有不少人停留在那裡不走。兩年以來,一切壞的訊息,吃敗仗,徵壯丁,徵物資,以及普魯士司令部的命令,都從這兒傳出來。我並沒停下來,可是心裡在想: “又有什麼事了?” 我跑著穿過廣場的時候,帶著徒弟正讀佈告的鐵匠瓦赫特對我喊道: “小傢伙,用不著這麼緊趕;去多晚也不會遲到了!” 我認為他是在跟我開玩笑,我氣急敗壞地跑進了哈邁爾先生的小院子。 平常日子,剛一上課的時候,總是好一陣亂哄哄,街上都聽得見;講桌開開關關,大家一起高聲溫書,為了專心一意地溫習,都搗著自己的耳朵;老師用大戒尺拍著桌子,嘴裡喊著: “請靜一點兒!” 我本指望趁這一陣嘈亂可以偷偷兒摸到自己的位上;可是,趕巧了,這一天,全都安安靜靜,就彷彿是星期日的早晨。從視窗,看見同學們已經坐在各自的位上,哈邁爾先生腋下夾著他那根叫人害怕的鐵戒尺走過來走過去。我只好推開門,在這種極端安靜中走了進去。我是否臉通紅,心裡是否害怕。請你們自己想吧。 哪知道,事情滿不是那樣。哈邁爾先生看了看我,並沒有生氣,和顏悅色對我說道: “快到你的位上去吧,我的小弗朗茨;你再不來,我們就不等你,開始講課了。” 我邁過長條凳,馬上就在自己的書桌前落了座。驚恐稍定,這才注意到我們的老師竟穿著他那件綠色常禮服,領口上繫著多折的細綢子球,頭上戴著繡花的黑綢子碗託帽,那是隻有在上級來校視察,或者學期終了發獎的日子才穿戴的東西。此外,整個課堂顯得那麼不平常而莊嚴。可是最叫我驚奇的是看見課堂盡後面,平日空著的條凳上,有本村的一些人跟我們一樣不聲不響地坐著,其中有霍塞老人,頭上頂著他那頂三角帽,有卸任村長,有退職郵差,還有不少別的人。所有這些人都是愁容滿面;霍塞還帶來了一本四邊已磨破的拼音入門,攤開著放在膝上,他的大眼鏡橫在上面。 就在我看了這一切感覺奇怪的時候,哈邁爾先生走上了講臺,他的聲音還是跟剛才和我說話時那樣溫和而嚴肅,他說道: “我的孩子們,這是最後一次我給你們上課了。柏林來了命令,在亞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的學校裡,只准教德文了……新教師明天就到。今天是你們的最後一課法文課。我請你們多多用心聽講。” 這幾句話立刻使我心慌意亂起來。啊!這些混賬東西,原來他們在村政府門前佈告的就是這件事。 這是我最後一課法文課! …… 我可是湊和著剛會作文!從此我再也不能學法文了!只能到此為止了!……我是多麼恨自己啊,恨自己浪費光陰,恨自己缺了課跑去掏鳥窩,到沙亞河上去滑冰!我那幾本書,剛才我覺得那麼討厭,揹著那麼重的文法、聖徒傳,現在就象是多年的老友,離開它們會叫我十分傷心了。對哈邁爾先生也是一樣。一想到他就要離開這兒,從此再也見不著他人,責罰我,戒尺打我的事,全都忘了個乾乾淨淨。 這個可憐的人啊! 原來是為了上這最後一課,他才穿上了節日的華麗服裝。現在我也明白了,為什麼村裡的這幾位老人到課堂的盡後頭來坐著。這好象是告訴人說,他們在悔恨當初到這小學校來的次數太少了。這好象也是一種感謝我們老師的方式,感謝他四十年來勤勤懇懇地為學校服務;此外他們也要對將要離開他們的祖國,表示他們依戀的心情。 我正這樣胡思亂想的時候,聽見叫我的名字。原來輪到我背書了。只要能夠把分詞這條規則一口氣到底,高高的聲音,清清楚楚一字不錯地背出來,我什麼代價不肯出啊! 可是剛背頭幾個字,我就弄不清楚了,只是站在凳旁左右搖擺,心裡很難受,頭也不敢抬。只聽見哈邁爾先生對我這樣說道: “我不便再訓斥你了,我的小弗朗茨,你受的懲罰可以說是已經夠大了……事情就是這樣的,每天我們都對自己說‘算了吧!有的是工夫。明天再學吧。’可是,你看見今天發生的事了……唉!,當初我們亞爾薩斯最大的不幸,便是把教育推延到明天。現在那些人便有權利對我們說這樣的話了:‘怎麼!你們自以為是法華人,可是你們既不會念也不會寫法文!’這件事裡,我的可憐的弗朗茨,罪惡最大的倒不是你。我們大家都有好多應該責備自己的地方。 “你們的父母並沒有十分堅持讓你們求知識,他們還是願意把你們送到地裡或紡織廠裡,好多收入幾個銅子。我呢,我就沒有應該自責的地方嗎?我沒有放著書不叫你們念,而讓你們替我澆園子嗎?我要是想釣鱸魚了,我還不是隨隨便便就把你們放了嗎?……” 接著哈邁爾先生就談到法蘭西的語言,他說這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也是最清楚的,最健康的語言;應該在我們自己中間保住它,永遠不可把它忘掉,因為,當一個民族淪為奴隸的時候,只要它好好保住它的語言,就好比掌握了牢房的鑰匙。……隨後他拿起一本文法課本,給我們讀了一課書。我真奇怪我竟理解得那麼清楚了。凡是他講的,我都覺得很容易懂,很容易懂。我相信,從來我也沒有這樣用心聽過講,他呢,他也從來沒有這樣耐心講過書。簡直可以說,這個可憐的人在走以前想把他的學問全部都傳給我們,一下子把它灌輸到我們的腦子裡。 講完了書,就上習字課。哈邁爾先生,專門為了這一天預備下好些嶄新的字模,字模上他用美麗的花體字寫著法蘭西,亞爾薩斯,法蘭西,亞爾薩斯。在我們書桌的三角架上掛上了這些字模,就彷彿是許多小國旗飄揚在課堂的周圍。每個人是怎樣用心寫字,大家是多麼安靜,那真是不可不看。除了筆尖在紙上滑過的聲響,聽不見任何別的聲音。一會兒有幾個樹牛飛進了課堂,但是誰也不去注意它們,連那些頂小的學生也不例外,一心一意地在練習他們的豎道兒,彷彿這也是法文……學校的屋頂上有一群鴿子在咕咕地低聲鳴叫,我一面聽著一面心裡自問: “那些人是不是也要強迫鴿子用德國話鳴唱?” 過一會子,我總要抬起頭來看看,每一回我都看見哈邁爾先生一動不動坐在講臺上,眼睛死盯著周圍的東西,彷彿要把這所小學校的房子都吸在眼光裡帶走。……請想想看! 四十年來,他一直待在這個地方,面對著庭院和一直未改樣的課堂。只是條凳書桌。用得長久變光滑了,院內的胡桃樹長大了,他親手栽種的啤酒花現在爬上窗子碰到屋簷了。對這個可憐的人說來,離開這一切東西,聽著他的妹妹在樓上房間裡來來去去,收拾他們的行李,該是多麼傷心慘目的事情! 因為他們第二天就要動身,離開本鄉,一去不復返了。 不過,他還是鼓起勇氣把這一課維持到底。習字之後,是歷史課;然後是小班學生全體一起練拼音,唱Ba、Be、Bi、Bo、Bu。那邊,課堂的盡後頭,霍塞老人架上了眼鏡,雙手捧著拼音入門,跟小孩們一起讀字母。看得出他也很用心;他的嗓音激動得發顫,聽起來叫人有一種說不出名堂的滋味,我們大家真是又想笑又想哭。唉! 我將永遠記得這最後的一課。 忽然教堂的大座鐘打了十二點,隨後響起了午禱的鐘聲。同時,練操回來的普魯士軍隊的軍號在我們窗前響了起來……哈邁爾先生面色慘白,在講臺上站了起來。我從來沒理會過他是那麼高大的個子。 “我的朋友們,”他說,“我的,我……我……” 可是他被什麼東西堵住嗓子了。他無法說完他那句話。 他於是轉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按著筆,儘可能大地寫出了:
法蘭西萬歲
寫完,他仍留在那裡,頭倚著牆,不說話,用手向我們表示: “課上完了……去吧。” 《最後一課》是都德膾炙人口的作品。問世後即不脛而走,為億萬個不同國籍的讀者所傳誦,並喚起他們火熱的愛國激情。 小說以一八七○年的普法戰爭為背景。慘敗的法國,不得不與普魯士王朝訂立喪權辱國的和約。法國不僅付出了鉅額賠款,還被迫將阿爾薩斯全省和洛林的一都分割讓給法國。《最後一課》便是描寫阿爾薩斯某小學被強制改教德語的情況,從中既能感受到作者對於亡國的憂憤,同時也反映了法華人民對祖國的摯愛。小說最初發表於一八七三年出版的《月曜故事集》中,都德將本篇冠於卷首,其用意不言自明。 小說所選取的描寫角度獨特而新穎:它以小弗朗茨為中心,透過他的見聞感受來表現作品的主題。依照時間順序來展開故事:清晨,小弗朗茨因為晚起和沒有預習功課而擔心受到老師的責備,課,並且一個個神情肅穆、憂容滿面。更使他震驚的還是哈邁爾先生宣佈今天是最後一堂法語課。於是小弗朗茨突然深感悲傷與懊悔,彷彿猛然間脫胎換骨、萌生了一個新我,他一下子產生了學好法語的衝動,而哈邁爾先生今天的講授也格外動情,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耐心。在講授祖國語言的同時,他把對祖國的深沉的愛也一併灌輸給學生。其實對於在座的每個人來說,對祖國的愛都是與生俱來、且至死不諭的。正是共同的對祖國的愛,使師生之間的感情得到了最和諧的交流,也使這最後一課成為哈邁爾先生教學史上最輝煌的一頁。到了結束這最後一課的時候,哈邁爾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在黑板上寫下“法蘭西萬歲”幾個大字。這既是他的心聲,也是包括小弗朗茨等人在內的所有法華人民的共同的心聲。它猶如聚光點一樣,折射出法華人民熱愛祖國、反抗侵略的堅強意志。涉筆至此,情節已達到高潮,原先悲痛壓抑的情感也轉為慷慨激昂,從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無疑,這是一篇富於感染力的作品。它之所以能獲得成功,除了熾烈如火的愛國激情之外,還有賴於其他藝術方面的因素。首先是“納須彌於芥子”的概括力。小說全文只有兩千字,卻納入了極為深廣、極為豐富的思想內涵。為了更鮮明地突出主題,作者獨具匠心地佈置了“最後一課”這一典型環境,既避免了不必要的枝蔓,使筆墨傾注於“最精粹的一點”,又能以小見大,對整個時代氛圍、時代情緒作聚焦式、折光式的反映。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在取材時獨具慧眼,並對材料進行開掘、提煉和濃縮。 其次是明晰而又玲瓏的藝術結構。就結構而言,本篇緊扣題目,層層深入,可以分為開端(故事發生)、主體(故事發展)、結小弗朗茨在課堂上學習的情形;從“忽然教堂的鐘敲了十二下”到篇末,則是小說的結尾部分,描寫哈邁爾先生宣佈散學時的情形。這三個部分緊密相連,構成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開端部分重在交待時間、環境、人物,並埋下伏線,引導下文,所以著墨不多。主體部分則潑墨淋漓,用細膩的文筆來顯現人物心靈的曲線,使以哈邁爾先生為代表的法華人民的特定心理表露無遺。當故事推進到高潮時,作者即刻收尾,給讀者“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感。這樣,其結構既明晰可辨,又詳略合宜,玲瓏自然。 再次是第一人稱的敘述角度。本篇採取第一人稱寫法,用天真的兒童口吻來敘述事件的經過,透過小弗朗茨的心靈來感知周圍發生的一切。本來,“少年不識愁滋味”,儘管戰火早已燃燒在法蘭西的國土上,但天真的小弗朗茨卻仍然是無憂無慮的,因為他還沒有切身感受到戰爭帶給祖國的災難。而現在,戰爭的惡果終於成為擺在他眼前的可怕的事實:他再也不能學習祖國的語言了。直到這時,他才猛然感覺到與祖國的語言分離是何等的悲哀,而這悲哀又是和亡國之痛揉合在一起、並透過哈邁爾先生等人的脈博傳導給他的。不言而喻,作者正是透過這一幼小心靈的感受,極其鮮明地表現了祖國所蒙受的災難以及處於災難之際的法華人民的憂憤。同時,採取第一人稱的敘述角度,讀來也使人感到親切。 第四是簡潔生動的形象刻劃與環境描寫。作者憑藉他對生活的敏銳觀察,每每能以簡潔的筆墨,準確,鮮明、生動地描繪出景物與人物的個性特徵。如開篇處描寫野外景色,寥寥數語,純用白描,卻不僅有聲有色,還對小弗朗茨天真無邪的性格形成一種有力的烘托。至於人物形象刻劃,不僅小弗朗茨與哈邁爾先生的形象栩栩如生,就連和孩子們一起上這最後一課的老霍塞等人在作者筆下也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不是嗎?老霍塞戴著眼鏡,兩手捧著破了邊的初級讀本,那樣認真地和初級班的學生一起拼讀字母,因為感情激動,他連聲音都發抖了。僅此一筆,便活畫出老霍塞對祖國的深情,也傳達出法華人民同仇敵愾的精神。正是有賴於以上這些因素,本篇才能“尺幅具千里之概”,給讀者留下思考和回味的餘地。
這一天早晨,我上學太晚了,非常害怕挨老師的訓斥,特別是哈邁爾先生曾告訴過我們,他今天要問分詞那一章,而我呢,連第一句都沒讀熟。有一個時候,我真想逃學到野地裡去跑跑。
天氣是那麼暖和,那麼睛朗!
林邊白頭鳥嘶嘶的鳴聲送到耳邊,鋸木廠後面,黎貝爾草地上普魯士軍隊在練操。所有這一切都比分詞的那些條規更吸引我,可是我不為所動,很快地向學校跑去。
走過村政府的時候,看見放佈告牌的鐵柵欄前面有不少人停留在那裡不走。兩年以來,一切壞的訊息,吃敗仗,徵壯丁,徵物資,以及普魯士司令部的命令,都從這兒傳出來。我並沒停下來,可是心裡在想:
“又有什麼事了?”
我跑著穿過廣場的時候,帶著徒弟正讀佈告的鐵匠瓦赫特對我喊道:
“小傢伙,用不著這麼緊趕;去多晚也不會遲到了!”
我認為他是在跟我開玩笑,我氣急敗壞地跑進了哈邁爾先生的小院子。
平常日子,剛一上課的時候,總是好一陣亂哄哄,街上都聽得見;講桌開開關關,大家一起高聲溫書,為了專心一意地溫習,都搗著自己的耳朵;老師用大戒尺拍著桌子,嘴裡喊著:
“請靜一點兒!”
我本指望趁這一陣嘈亂可以偷偷兒摸到自己的位上;可是,趕巧了,這一天,全都安安靜靜,就彷彿是星期日的早晨。從視窗,看見同學們已經坐在各自的位上,哈邁爾先生腋下夾著他那根叫人害怕的鐵戒尺走過來走過去。我只好推開門,在這種極端安靜中走了進去。我是否臉通紅,心裡是否害怕。請你們自己想吧。
哪知道,事情滿不是那樣。哈邁爾先生看了看我,並沒有生氣,和顏悅色對我說道:
“快到你的位上去吧,我的小弗朗茨;你再不來,我們就不等你,開始講課了。”
我邁過長條凳,馬上就在自己的書桌前落了座。驚恐稍定,這才注意到我們的老師竟穿著他那件綠色常禮服,領口上繫著多折的細綢子球,頭上戴著繡花的黑綢子碗託帽,那是隻有在上級來校視察,或者學期終了發獎的日子才穿戴的東西。此外,整個課堂顯得那麼不平常而莊嚴。可是最叫我驚奇的是看見課堂盡後面,平日空著的條凳上,有本村的一些人跟我們一樣不聲不響地坐著,其中有霍塞老人,頭上頂著他那頂三角帽,有卸任村長,有退職郵差,還有不少別的人。所有這些人都是愁容滿面;霍塞還帶來了一本四邊已磨破的拼音入門,攤開著放在膝上,他的大眼鏡橫在上面。
就在我看了這一切感覺奇怪的時候,哈邁爾先生走上了講臺,他的聲音還是跟剛才和我說話時那樣溫和而嚴肅,他說道:
“我的孩子們,這是最後一次我給你們上課了。柏林來了命令,在亞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的學校裡,只准教德文了……新教師明天就到。今天是你們的最後一課法文課。我請你們多多用心聽講。”
這幾句話立刻使我心慌意亂起來。啊!這些混賬東西,原來他們在村政府門前佈告的就是這件事。
這是我最後一課法文課! ……
我可是湊和著剛會作文!從此我再也不能學法文了!只能到此為止了!……我是多麼恨自己啊,恨自己浪費光陰,恨自己缺了課跑去掏鳥窩,到沙亞河上去滑冰!我那幾本書,剛才我覺得那麼討厭,揹著那麼重的文法、聖徒傳,現在就象是多年的老友,離開它們會叫我十分傷心了。對哈邁爾先生也是一樣。一想到他就要離開這兒,從此再也見不著他人,責罰我,戒尺打我的事,全都忘了個乾乾淨淨。
這個可憐的人啊!
原來是為了上這最後一課,他才穿上了節日的華麗服裝。現在我也明白了,為什麼村裡的這幾位老人到課堂的盡後頭來坐著。這好象是告訴人說,他們在悔恨當初到這小學校來的次數太少了。這好象也是一種感謝我們老師的方式,感謝他四十年來勤勤懇懇地為學校服務;此外他們也要對將要離開他們的祖國,表示他們依戀的心情。
我正這樣胡思亂想的時候,聽見叫我的名字。原來輪到我背書了。只要能夠把分詞這條規則一口氣到底,高高的聲音,清清楚楚一字不錯地背出來,我什麼代價不肯出啊! 可是剛背頭幾個字,我就弄不清楚了,只是站在凳旁左右搖擺,心裡很難受,頭也不敢抬。只聽見哈邁爾先生對我這樣說道:
“我不便再訓斥你了,我的小弗朗茨,你受的懲罰可以說是已經夠大了……事情就是這樣的,每天我們都對自己說‘算了吧!有的是工夫。明天再學吧。’可是,你看見今天發生的事了……唉!,當初我們亞爾薩斯最大的不幸,便是把教育推延到明天。現在那些人便有權利對我們說這樣的話了:‘怎麼!你們自以為是法華人,可是你們既不會念也不會寫法文!’這件事裡,我的可憐的弗朗茨,罪惡最大的倒不是你。我們大家都有好多應該責備自己的地方。
“你們的父母並沒有十分堅持讓你們求知識,他們還是願意把你們送到地裡或紡織廠裡,好多收入幾個銅子。我呢,我就沒有應該自責的地方嗎?我沒有放著書不叫你們念,而讓你們替我澆園子嗎?我要是想釣鱸魚了,我還不是隨隨便便就把你們放了嗎?……”
接著哈邁爾先生就談到法蘭西的語言,他說這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也是最清楚的,最健康的語言;應該在我們自己中間保住它,永遠不可把它忘掉,因為,當一個民族淪為奴隸的時候,只要它好好保住它的語言,就好比掌握了牢房的鑰匙。……隨後他拿起一本文法課本,給我們讀了一課書。我真奇怪我竟理解得那麼清楚了。凡是他講的,我都覺得很容易懂,很容易懂。我相信,從來我也沒有這樣用心聽過講,他呢,他也從來沒有這樣耐心講過書。簡直可以說,這個可憐的人在走以前想把他的學問全部都傳給我們,一下子把它灌輸到我們的腦子裡。
講完了書,就上習字課。哈邁爾先生,專門為了這一天預備下好些嶄新的字模,字模上他用美麗的花體字寫著法蘭西,亞爾薩斯,法蘭西,亞爾薩斯。在我們書桌的三角架上掛上了這些字模,就彷彿是許多小國旗飄揚在課堂的周圍。每個人是怎樣用心寫字,大家是多麼安靜,那真是不可不看。除了筆尖在紙上滑過的聲響,聽不見任何別的聲音。一會兒有幾個樹牛飛進了課堂,但是誰也不去注意它們,連那些頂小的學生也不例外,一心一意地在練習他們的豎道兒,彷彿這也是法文……學校的屋頂上有一群鴿子在咕咕地低聲鳴叫,我一面聽著一面心裡自問:
“那些人是不是也要強迫鴿子用德國話鳴唱?”
過一會子,我總要抬起頭來看看,每一回我都看見哈邁爾先生一動不動坐在講臺上,眼睛死盯著周圍的東西,彷彿要把這所小學校的房子都吸在眼光裡帶走。……請想想看! 四十年來,他一直待在這個地方,面對著庭院和一直未改樣的課堂。只是條凳書桌。用得長久變光滑了,院內的胡桃樹長大了,他親手栽種的啤酒花現在爬上窗子碰到屋簷了。對這個可憐的人說來,離開這一切東西,聽著他的妹妹在樓上房間裡來來去去,收拾他們的行李,該是多麼傷心慘目的事情! 因為他們第二天就要動身,離開本鄉,一去不復返了。
不過,他還是鼓起勇氣把這一課維持到底。習字之後,是歷史課;然後是小班學生全體一起練拼音,唱Ba、Be、Bi、Bo、Bu。那邊,課堂的盡後頭,霍塞老人架上了眼鏡,雙手捧著拼音入門,跟小孩們一起讀字母。看得出他也很用心;他的嗓音激動得發顫,聽起來叫人有一種說不出名堂的滋味,我們大家真是又想笑又想哭。唉! 我將永遠記得這最後的一課。
忽然教堂的大座鐘打了十二點,隨後響起了午禱的鐘聲。同時,練操回來的普魯士軍隊的軍號在我們窗前響了起來……哈邁爾先生面色慘白,在講臺上站了起來。我從來沒理會過他是那麼高大的個子。
“我的朋友們,”他說,“我的,我……我……”
可是他被什麼東西堵住嗓子了。他無法說完他那句話。
他於是轉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按著筆,儘可能大地寫出了:
法蘭西萬歲
寫完,他仍留在那裡,頭倚著牆,不說話,用手向我們表示:
“課上完了……去吧。”
《最後一課》是都德膾炙人口的作品。問世後即不脛而走,為億萬個不同國籍的讀者所傳誦,並喚起他們火熱的愛國激情。
小說以一八七○年的普法戰爭為背景。慘敗的法國,不得不與普魯士王朝訂立喪權辱國的和約。法國不僅付出了鉅額賠款,還被迫將阿爾薩斯全省和洛林的一都分割讓給法國。《最後一課》便是描寫阿爾薩斯某小學被強制改教德語的情況,從中既能感受到作者對於亡國的憂憤,同時也反映了法華人民對祖國的摯愛。小說最初發表於一八七三年出版的《月曜故事集》中,都德將本篇冠於卷首,其用意不言自明。
小說所選取的描寫角度獨特而新穎:它以小弗朗茨為中心,透過他的見聞感受來表現作品的主題。依照時間順序來展開故事:清晨,小弗朗茨因為晚起和沒有預習功課而擔心受到老師的責備,課,並且一個個神情肅穆、憂容滿面。更使他震驚的還是哈邁爾先生宣佈今天是最後一堂法語課。於是小弗朗茨突然深感悲傷與懊悔,彷彿猛然間脫胎換骨、萌生了一個新我,他一下子產生了學好法語的衝動,而哈邁爾先生今天的講授也格外動情,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耐心。在講授祖國語言的同時,他把對祖國的深沉的愛也一併灌輸給學生。其實對於在座的每個人來說,對祖國的愛都是與生俱來、且至死不諭的。正是共同的對祖國的愛,使師生之間的感情得到了最和諧的交流,也使這最後一課成為哈邁爾先生教學史上最輝煌的一頁。到了結束這最後一課的時候,哈邁爾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在黑板上寫下“法蘭西萬歲”幾個大字。這既是他的心聲,也是包括小弗朗茨等人在內的所有法華人民的共同的心聲。它猶如聚光點一樣,折射出法華人民熱愛祖國、反抗侵略的堅強意志。涉筆至此,情節已達到高潮,原先悲痛壓抑的情感也轉為慷慨激昂,從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無疑,這是一篇富於感染力的作品。它之所以能獲得成功,除了熾烈如火的愛國激情之外,還有賴於其他藝術方面的因素。首先是“納須彌於芥子”的概括力。小說全文只有兩千字,卻納入了極為深廣、極為豐富的思想內涵。為了更鮮明地突出主題,作者獨具匠心地佈置了“最後一課”這一典型環境,既避免了不必要的枝蔓,使筆墨傾注於“最精粹的一點”,又能以小見大,對整個時代氛圍、時代情緒作聚焦式、折光式的反映。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在取材時獨具慧眼,並對材料進行開掘、提煉和濃縮。
其次是明晰而又玲瓏的藝術結構。就結構而言,本篇緊扣題目,層層深入,可以分為開端(故事發生)、主體(故事發展)、結小弗朗茨在課堂上學習的情形;從“忽然教堂的鐘敲了十二下”到篇末,則是小說的結尾部分,描寫哈邁爾先生宣佈散學時的情形。這三個部分緊密相連,構成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開端部分重在交待時間、環境、人物,並埋下伏線,引導下文,所以著墨不多。主體部分則潑墨淋漓,用細膩的文筆來顯現人物心靈的曲線,使以哈邁爾先生為代表的法華人民的特定心理表露無遺。當故事推進到高潮時,作者即刻收尾,給讀者“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感。這樣,其結構既明晰可辨,又詳略合宜,玲瓏自然。
再次是第一人稱的敘述角度。本篇採取第一人稱寫法,用天真的兒童口吻來敘述事件的經過,透過小弗朗茨的心靈來感知周圍發生的一切。本來,“少年不識愁滋味”,儘管戰火早已燃燒在法蘭西的國土上,但天真的小弗朗茨卻仍然是無憂無慮的,因為他還沒有切身感受到戰爭帶給祖國的災難。而現在,戰爭的惡果終於成為擺在他眼前的可怕的事實:他再也不能學習祖國的語言了。直到這時,他才猛然感覺到與祖國的語言分離是何等的悲哀,而這悲哀又是和亡國之痛揉合在一起、並透過哈邁爾先生等人的脈博傳導給他的。不言而喻,作者正是透過這一幼小心靈的感受,極其鮮明地表現了祖國所蒙受的災難以及處於災難之際的法華人民的憂憤。同時,採取第一人稱的敘述角度,讀來也使人感到親切。
第四是簡潔生動的形象刻劃與環境描寫。作者憑藉他對生活的敏銳觀察,每每能以簡潔的筆墨,準確,鮮明、生動地描繪出景物與人物的個性特徵。如開篇處描寫野外景色,寥寥數語,純用白描,卻不僅有聲有色,還對小弗朗茨天真無邪的性格形成一種有力的烘托。至於人物形象刻劃,不僅小弗朗茨與哈邁爾先生的形象栩栩如生,就連和孩子們一起上這最後一課的老霍塞等人在作者筆下也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不是嗎?老霍塞戴著眼鏡,兩手捧著破了邊的初級讀本,那樣認真地和初級班的學生一起拼讀字母,因為感情激動,他連聲音都發抖了。僅此一筆,便活畫出老霍塞對祖國的深情,也傳達出法華人民同仇敵愾的精神。正是有賴於以上這些因素,本篇才能“尺幅具千里之概”,給讀者留下思考和回味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