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685469194999

    01

    柳者:留也。

    王維那著名的傳誦千古的《送元二使安西》,當時我還納悶春天那麼多景,為什麼偏要寫”柳色新“,寫春花不香嗎?不過今天是明白了,因為那個柳者意象:留也。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折柳,古人離別時,有折柳枝相贈之風俗。折柳也是一首古代歌曲。

    最早出現在漢樂府《折楊柳歌辭》第一中。折柳”一詞寓含“惜別懷遠”之意。

    中國的古代,親朋好友一旦分離,送行者總要折一枝柳條贈給遠行者。

    人們離別時折柳相送,在思念親人、懷念故友時也會折柳寄情。

    所以很多送別詩才喜歡弄上柳樹來代表依依不捨之意,那自然也要折柳。

    所以估計那長亭外、古道旁、渡口邊的栽的柳樹就是為這送別準備的,沒事讓送行的人折柳玩。

    折柳送別

    02

    下面的詩句就代表了這折柳在古代有多流行:

    ■這估計是送別高峰,所以他們都擔心折不到柳枝了:

    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

    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

    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

    ■溫庭筠寫了首更絕的折柳送別的:

    洛陽愁絕,楊柳花飄雪。

    終日行人恣攀折,橋下水流嗚咽。

    這柳樹估計有靈,也要哭啊。當然這兒可不是痛惜柳樹的這個意思。

    因為經這橋上遠行的人絡繹不斷,來這橋上送行的人成群結隊,所以整天都有人折楊柳枝,整天都有人執手嗚咽。

    送別的哭聲和橋下的流水聲發生共鳴,那聲音真是撼人心肺。這裡不是直寫離愁,而是側面烘托離愁的氣氛。

    這兒就交待了春天這是送別的高峰時間,很多人都喜歡春天離別。

    ■折柳送君:

    楊柳

    唐代: 汪遵

    亞夫營畔柳濛濛,隋主堤邊四路通。

    攀折贈君還有意,翠眉輕嫩怕春風。

    ■唐代楊巨源寫了個主動讓送他的人折柳:

    楊柳 / 和練秀才楊柳

    水邊楊柳麴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

    惟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偶爾送送好友地也就算了,但是如果送別太頻繁了這柳樹的枝條再多也吃不消啊,比如王之渙就寫了一首詩:

    送別

    唐代:王之渙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詩人一看這柳樹最下面容易折的柳條都沒有了,要登高抓樹才能折到,所以只能無奈的說“應為別離多”。

    ■當然也有痛惜柳樹被“折磨不成樣的”的:

    少年遊·參差煙樹灞陵橋

    宋代: 柳永

    參差煙樹灞陵橋,風物盡前朝。

    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

    這柳樹本來已經是老柳樹,這被送別人折得已經越發憔悴了。

    當然這兒實際是柳永表達的雙關:回首遙望長安、灞橋一帶,參差的柳樹籠罩在迷的煙霧裡。風光和景物還和漢、唐時代一樣。

    “衰楊”三句,進一步寫灞橋風物的滄桑之變,既“古”且“衰”的楊柳,幾經攀折,那婀娜多姿的細腰早已憔悴不堪了。

    時值霜秋,沒有暖意融融的春風,楊柳已經不堪忍受,況復“幾經攀折”,唯有憔悴而已矣!

    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

    ■當然送別還有引用其它意象的:

    比如用傷春惜春來比喻不捨好友離去,感嘆相聚太短暫。

    長亭外,古道旁那滄桑之意。

    03

    當然柳不只是一個意象還有下面的意象:

    柳意象最早出現在《詩經》的《小雅采薇》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此後,柳被文人墨客反覆地吟詠,成為古典詩詞的典型意象。

    在古代詩人的筆下,即可成為離別情思的代名詞,也可以作為相思愛情信使與襯托。

    又可以表現思鄉情結,更可以成為女性身材的比喻和象徵,傳達出詩人的追慕與同情。

    ■比如這作借柳樹來表達愛情的:

    章臺柳·寄柳氏

    唐代: 韓翃

    章臺柳,章臺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

    詩人借柳樹問:是否還在人世?是否已經嫁人?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除了”柳者,留也“意象外,古代借物表達的還有下面的意象:

    古人常用的意象還有各種花(梅花、菊花、蓮花……)。表現清高的人格。

    梧桐表現淒涼悲苦、霜風表現衰敗、殘照表現悽清、青天表現壯闊、杜鵑表現悽怨哀傷和鄉愁鄉思。

    鴻雁表現思鄉懷親和羈旅之悲、秋蟬表現高潔、又有長亭表現送別之情。

  • 2 # 使用者5120174898847

    柳者:留也。


    王維那著名的傳誦千古的《送元二使安西》,當時我還納悶春天那麼多景,為什麼偏要寫”柳色新“,寫春花不香嗎?不過今天是明白了,因為那個柳者意象:留也。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折柳,古人離別時,有折柳枝相贈之風俗。折柳也是一首古代歌曲。


    最早出現在漢樂府《折楊柳歌辭》第一中。折柳”一詞寓含“惜別懷遠”之意。

  • 3 # 使用者8817237084689

    楊柳是中國宋詞裡面較為常見的意象,往往蘊涵離別之情。其實不止宋詞裡總好寫柳樹,之前詩詞裡也總好寫柳樹。

    在宋朝之前,楊柳意象一直與離別聯絡在一起,首先,是因為楊柳姿態婀娜柔美,溫婉多情,“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 •小雅•采薇》)楊柳的依依不捨之態和人們的依依惜別之情水乳交融地吻合在一起,以至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篇中稱讚道:“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認為“楊柳依依”生動地表現了楊柳的婉軟美好之態,“以少總多,情貌無遺” 。從《詩經》這個源頭開始,中國古典詩詞曲中的楊柳意象便有了惜別的暗示性和啟發性。

    其次,是因為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所謂“載酒送春別,折柳系離情”。這一習俗到唐代尤盛。當時長安人多到灞橋折柳送別。據《三輔黃圖》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到此橋,折柳贈別。”這是折柳與贈別有密切聯絡的最早記載。“高拂危樓低拂塵,灞橋攀折一何頻。思量卻是無情樹,不解迎人只送人。”(裴說《柳》)“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陸游《秋波媚》)“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無名氏《送別》)

    再次,“柳”與“留”諧音,折柳送行,含有殷殷挽留之意,表達眷眷難捨之情。“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秦觀《江城子》)

    還有一點是,古曲中有《折楊柳》的送別曲子。例如,漢樂府《橫吹曲》中就有《折楊柳》曲。北朝民歌《折楊柳歌辭》有“上馬不提鞭,反折楊柳枝”的句子。唐朝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孤城一片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其中的“楊柳”指的就是《折楊柳》曲。李白的《春夜洛陽城聞笛》)更妙:“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聞笛聲而激起鄉愁,觸動離憂,何也?皆因此笛吹奏的是《折楊柳》曲!

  • 4 # 琉漪心晨

    中國的古代,親朋好友一旦分離,送行者總要折一枝柳條贈給遠行者。

    人們離別時折柳相送,在思念親人、懷念故友時也會折柳寄情。


    所以很多送別詩才喜歡弄上柳樹來代表依依不捨之意,那自然也要折柳。

    所以估計那長亭外、古道旁、渡口邊的栽的柳樹就是為這送別準備的,沒事讓送行的人折柳玩。 折柳,古人離別時,有折柳枝相贈之風俗。折柳也是一首古代歌曲。

    最早出現在漢樂府《折楊柳歌辭》第一中。折柳”一詞寓含“惜別懷遠”之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初一生物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上冊第一單元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