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醫籍傳承
-
2 # 永強防水
越窮蚊子越多,在六七十年代,天似黑非黑的時候,屋子裡面蚊子的叫聲就向打銅蘿似的。那會驅蚊的唯一方法,就是用艾葉,或松枝薰蚊子,蚊子遇煙就會被薰跑,就是那樣也薰不淨,仍然還會被蚊子咬。
-
3 # 劉寶成了
我記得我家就是用半溼不幹的草點燃冒煙,完了趕快把門窗關上,我覺得那時候晚上也沒那麼熱,門窗關上也一樣睡覺,可能就是北方比南方涼快點,不象南方熱得人受不了。
-
4 # 老山緣
我經歷過,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是,用一根細線系一個布條,浸上敵敵畏,吊在臥室中間,藥性慢慢散發,一夜無蛟。
-
5 # 夏冷
那個時候,有一種專門驅蚊的沙罐,樣子象一隻小豬,有四個底腳,尾部可用扇子扇風,前頭出煙,將臨時採集的黃荊葉疊加到沙罐裡,在灶膛裡將一些正在燃燒的火屎,還沒燃盡的木柴放到沙罐尾部,拿到房子裡,用蒲扇猛扇,前邊就發出煙來,從裡往外薰。黃荊葉本就是製作蚊香的主要原料,蚊子被煙薰後向外逃飛,飛得慢的就被煙薰死了。薰好以後關上窗戶,關上房門,讓煙在房子裡久久不散,這樣把蚊子薰死。待睡覺時,已經過了兩個小時以上,煙氣也自然消失了。那個時候有蚊帳的人家很少,一般都買不起蚊帳,就用這種煙薰的方法殺蚊。可惜現在很難找到這種薰蚊子的沙罐了,連蚊帳都少見了。
-
6 # 求真實的人
六七十年代農村的蚊蟲特別多,叮咬人特別厲害,驅蚊就事先用幹麥草點燃,再用溼柏丫或麥糠、鋸磨粉灑在己點燃的幹麥草上進行驅蚊,這是室外,室內就沒有辦法,晚上未睡著的時候只能不停地用篾片扇子驅蚊了,睡著了後任意由蚊蟲叮咬了,醒了後才知道全身被蚊蟲叮咬所有的紅疙瘩。
-
7 # 熱動人
蘇北水鄉的農村,春、夏、秋三季,蚊蟲還是比較多的。六七十年代,不像現在市場上有這麼多的驅蚊藥液和器具供人選擇,多數人家都是用一些土辦法驅蚊,效果還不錯……。
記得六十年代中期夏天的晚上,家人在門口的廣場上吃飯或者乘涼,一般是在上風的位置,點燃半乾不溼的碎草、稻殼、艾草等驅蚊,也有的人家在上面灑上點六六粉農藥,驅蚊效果更好,但很嗆人,一般人家不用。當乘涼到晚上十一二點,氣溫下來了,一家老小才回到床上睡覺,那個時候床上的蚊帳都是紗布做的,透風性差,但防蚊效果非常好。
六十年代末,市場上開始有蚊香賣了,那個時候的蚊香,不像今天市場上看到的蚊香,它是一根不到一米長,直徑約1.5公分,由細木屑、黃鱔骨頭、加某種藥物混合製成,一根能燃燒3~4個小時,效果比以前的土辦法驅蚊強多了,五分錢一根,相當於賣一個雞蛋的價錢。
到了七十年代中期,各種牌子的蚊香陸續上市,長的模樣和今天市場上的差不多,一般三、四毛錢一盒,如果節省一點,一盒可以用到8個晚上,效果不錯,也不怎麼嗆人。那個時候,各家各戶在大門上,基本上都掛上了塑膠紗的門簾,下午三四點鐘就放下門簾,蚊子一般很少能進入室內。那個時候,市場上還有一種滅蚊紙,過上十天半月,在家裡沒人的時候,燃上一張,關緊門窗,蚊子就能死光光。
-
8 # 巴蜀秀才
所以說:那個時候再窮都有蚊帳,事先用扇子把蚊子趕走,然後把蚊帳放下來關好門。睡覺時又用扇子扇一下,美美的一覺睡到天亮了…
-
9 # 李爾勳
那時多數使用煙熏火燎的方法,柴草或艾葉(艾葉煙多不起火,燃燒時間長)是最好的驅蚊材料。由於困難燈的亮度有限,蚊子橫行霸道,很關心人,每晚紅包發著不斷。驅打看不見,總有嗡嗡叫聲來陪伴。早上一看,隨處紅包可見。
-
10 # 姬生存
(原創)在我的記憶中,當年一到夏秋季節,蚊子特別得多,用“成群結隊”來形容也不為過。蚊子的哼哼聲,實在煩人。想把蚊子趕走?實非易事。再說,當年農村也沒蚊香,更沒有現在的電薰香和槍手之類的滅害靈。再說,按照現在市場上的價格,當時即使是真的有此類燻蚊產品,我估計大家也買不起?或者說也捨不得買?具體原因就不必贅述了。
其實,大家在平時對蚊子是見怪不怪的,只有晚上喝湯時或者說喝罷湯之後,大家坐下乘涼說話時,想清靜些,才會考慮燻蚊子。
燻蚊子經常用的是麥糠。先拿少部分麥糠點著之後作為引火,然後再多添些不很乾的麥糠輕輕地覆蓋在引火上,如果是壓得太實,容易把火壓滅,如果是麥糠太乾又壓得太虛,容易起火著得太快,煙就少了,起不到燻蚊子的效果。
那明明滅滅的殷紅的麥糠火堆和縷縷濃濃的白色煙霧又呈現在了我的眼前。
當年老家的蚊子雖然多,但是真正咬人的蚊子並不多,魯迅先生散文中的“花腳蚊子”也很少見;那種咬一口面板就腫就起圪塔就癢得不得了的黑蚊子好像沒有。
現在想想這些,還真是值得慶幸?假如當年那麼多的蚊子都是毒蚊子?又沒有現在的滅蚊產品,那該會受多大的罪啊!
難道這就是大自然和諧共生的秘密?
回覆列表
農村在六七十年代,夏季大都用曬乾後的艾葉,放在房子的門口,點燃幹艾葉,冒大煙,用來軀蚊子,雖然煙霧繚繞,但效果確實很好。無公害無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