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積善人家
-
2 # 紅土地上說三農
我在老家和曾經工作若干年的地方認識好多的當年供銷社的員工,供銷社屬於集體企業,主要服務於農村農民。
上世紀末或本世紀初,隨著市場經濟的繁榮,農村鄉鎮上的供銷合作社進行了重大改革改制,當年有眼光有一定實力的供銷社員工租用原場地繼續經營農用物資或百貨,相當一部分員工則分流出來,或自己找店鋪繼續做些小生意,或外出打工,或回農村家裡謀發展,改制改革後他們都是繼續自己繳納養老保險,很多人當下已經退休領取養老金,好像一個月在2000多塊或接近3000塊,在農村還有承包地住房,總體上看其生活還是不錯的。
其實,農村的供銷合作社一直存在,上面有管理部門,只不過是個體在經營,其經營方式更加靈活,農資供應或農產品收購呈現多元化,農民有了更多的選擇。
原來的計劃經濟好多東西憑票供應,比如在供銷社買點白酒都要票,那是物資短缺年代的主要特徵,它已經早已成為歷史。
-
3 # 朝花夕拾杯無酒
供銷社建立的目的是什麼?憑票供應是為了確保每個人都能滿足基本的需求,保證人民能滿足基本的需求,追求人的公平。現在迴歸要做什麼?我不相信供銷社能做的多好,以前是基本的需求大於供給,現在也是需求大於供給,但是實際的需求被消費能力綁架,也就是說現在如何提高整體的消費能力是關鍵。
整個社會的財富劃分如何普惠到更多人,而不是少部分人,這也是為啥公共建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小,科技進步使得同樣的工作量需要更少的勞動時間,如果繼續保持以前的勞動時間,人力必然過剩。這時如果有外貿出口加工做緩和問題不大,一旦失去就會失衡,各種問題就會顯現,並難以解決。這個也不是供銷社能解決的問題。
供銷社做多隻能解決部分商品的流通緩解,而目前的商超也做的不錯,就是給供銷社去做他也未必能做的目前好,不然也不會再過去一段時間內如此消沉。
供銷社在商品流通環節和目前的商超競爭,並無提供社會財富分配的能力,如果真的需要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話,在過去艱難的時候是一種進步,對於現在來說是一種倒退。當然不排除有其他方面的考慮,比如有超大規模的戰爭。
-
4 # 飄渺三郎
供銷社起碼你不怕買到假貨。關鍵民生物品控制在國家手裡,解決一部分人就業問題。新時代的供銷社當然不會是以前那種供銷社,與時俱進。一些東西控制在資本家手裡是比較危險的,好比蒜你狠姜你軍比比皆知的情況不會發生。關鍵價格比較穩定,比如鹽這些供銷社你不會吃到工業鹽。
-
5 # 開心的皖河老農
過去的供銷社是流通領域的橋樑與紐帶組織,各縣都有供銷社,各鄉鎮有供銷社門市部,經營範圍幾乎涵蓋了所有商品,供銷社有百貨日雜門市部、五金家電門市部、服裝針織品門市部、生產資料門市部、副食品加工門市部(殺豬、糕點製作、小吃部),所有門市部在一起,前面是門店,後面是倉庫、宿舍、辦公室、食堂,有些地方把糧站、棉麻公司也劃給供銷社統一的經營管理。供銷社全稱“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是國營單位,那時候物資都是由供銷社統一的調撥,調撥多少物資到基層門市部,就發多少票下來,群眾分到票,才能拿著錢和票,購買商品,所以那個時候一切商品“憑票供應”,沒有票是買不到商品的。那個時候不是市場經濟,是計劃經濟,一切要有計劃安排,需要多少生產多少,沒有生產過剩,只有商品短缺。供銷社沒有競爭對手,商店全部歸供銷系統,是獨家經營。
一、農村人習慣把去商店超市稱之為“去供銷社”,農村人對供銷社還是有感情的
現在的供銷社退休的退休,倒閉的倒閉,下屬的農產品工廠、作坊已經是不存在了。門店大多成為斷壁殘垣,一片廢墟。可能在其他地方供銷門市部還在艱難的經營,但我們這邊供銷社門店上世紀八十年代就被供銷社營業員承包了,後來交不起利潤也倒閉了,資產開始閒置,人員下崗自謀職業。但中華供銷總社這塊牌子,始終還在,還在生產經營,還有大量物資庫存。比如說我們這邊皮棉匣子就是供銷社收購庫存的,至今還在供銷社倉庫的。只是農村的門市部大多不存在了。農村人對供銷社記憶猶新,每月都要拿著票去買肥皂、煤油、食鹽火柴、香菸、布匹等。供銷社在各村還有“分銷處”、“代銷部”小門店。供銷社在城市裡還有“聯絡小組”、“轉運站”、“調撥處”等派出機構。負責對外聯絡物資調進調出,如果有物資調進,會通知供銷社組織運輸。另外,對調出物資還是要質檢把關,所以那些派到城裡工作的,大多都是棉檢員、糧食質檢員。物資都是從帳面上走,沒有現金流水,所以沒有貪汙受賄問題。價格全國統一由物價局定價。農村人對供銷社還是有感情的,家裡雞蛋、廢品拿供銷社換油鹽成為一代人的記憶。
二、許多人認為供銷社只有門市部,其實當年供銷社還有農產品加工,在計劃經濟時代下屬還有農產品營銷公司,不過是國有資本
聽說網上中華供銷合作總社在招聘員工,或是職工吧,供銷社可能又要恢復在農村的橋樑與紐帶作用。發展集體經濟,保障供給,必須要有一個營銷組織,把集體種植的、養殖的農產品賣出去,如果依靠農民自身是無法辦到的,農村的基層組織也沒有那個才能和精力,必須要有一個專門營銷組織,供銷社是最合適,把集體農產品賣出去,把化肥等生產資料運進農村,沒有中間商賺差價,農民集體利益最大化,必將贏得農民擁護支援。其實今年糧食收購中儲糧直屬庫就發揮了積極作用,中間商少了,農民糧價高了,有了供銷社,農民消費不會吃虧上當,農產品也會賣上好價格。供銷社不僅僅是隻有門市部,下屬還有農產品加工廠,加工糧油棉和副食品,計劃經濟時代還有公司,比如百貨公司、棉麻公司、供銷公司等,不過是國有資本。
三、恢復農村的供銷社,不會是憑票供應,而是為了加快商品流通
中國已經是世界加工廠了,“中國製造”享譽中外。所以,我們不會物資匱乏,現在生產過剩,供銷社恢復農村的市場經營,不會憑票供應,而是為了加快商品流通。農村還有個體戶,所以不要擔心商品憑票購買。農村的供銷社門店可能以連瑣超市方式存在。把農產品賣出去,把外地商品採購進來,還是橋樑與紐帶作用。未來農村的市場上央企可能為主導。
-
6 # 水生木的水木人生
如果還是老一套的經營模式,必然是曇花一現。如果能做到從田間到餐桌,降低流通費用,物美價廉,供銷社或許還有生存的空間,否則就是聾子耳朵-擺設。
-
7 # 辛沙
供銷社這機構還在,去年,我的一個學生,由某區副區長調任市供銷社主任,估計是個閒差,經常曬健身和釣魚的生活。
作為60後,我對供銷社記憶頗深,緊俏的商品你買不到,滯銷的商品你必須買!反正是與必需品一起搭配著賣。有一次奉母命買白糖,規定是買一斤糖必須搭配著買一樣其他的東西,從鞭炮和另一種(忘記了)中選擇一樣。那時我還小,自然的選擇鞭炮,回家後高高興興跟小夥伴們一起玩。
現在的社會,已發展到了電商興盛的時代,還想著用那個時代的模式改造今天的世界,只讓我想起一個成語,刻舟求劍。
-
8 # 絕頂教育
那是因為農民不能單幹導致的糧食供應短缺。現在農民還是單幹的,供銷社賣糧不會有假貨,能夠保證食品安全,也不會出現沒貼標籤罰十倍這種情況了,因為沒貼的話供銷社幫忙貼一下。農民收入也穩定了,因為不用再受拼多多剝削,什麼只退貨不退款再也不會有了。這對農民和消費者都是好事,誰還會反對呢?除了商人吧。
-
9 # 樂觀的水雲軒
供銷社必須要回來,土地想要集中連片,種子,化肥,農藥,我們村有一個種地大戶,種了三百畝地,農資經銷商,一天來十多個,不好分農資真假,應該有供銷社,供給,貨真,價底,讓種地大戶省心,
-
10 # 老鬼出川
我是一個60多歲的人了、對供銷合作社迴歸是否合理滿意、發表我的看法、從計劃經濟存在的產物是發揮了重要作用、自改革開放以來供銷合作社已經不實應發揮發展優勢、明顯感覺到了、所以各地供銷社關門倒閉、工資都發不出來了、自謀職業生存:在改革開放前向供銷合作社、糧油站、食品站、都是好的職業、這就叫〈三十年河東 ,三十年河西〉現在改革開放、幾十年來設有供銷合作社、百姓生活影響不大、難道是百姓還要供多少吃皇糧國稅的人、如果是解決流通環節、現在交通運輸都方便、也不會出什麼問題、只是管理而與、如果是解決就業問題、我們960萬平方土地就有立身之地、發展才是硬道理、有錢能買到物質、有錢才能生存!錢從哪來、靠的是勞動人民共同創造出來的!少走不必要的回頭路、也是對囯家和大家做有益事。
回覆列表
你說的這個問題應該是猴年馬月的問題了吧,供銷社早就不存在了,現在怎麼可能還有供銷社這種組織存在,現在都是流行各種各樣的大型超市了。一句話說,供銷社這種形式已經不適應當前這個社會發展了。所謂的憑票買東西指的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發生的事情,現在都什麼年代了,買東西還要憑票嗎?現在早就過了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了,現在物資太多了,買任何東西只要你有鈔票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