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臨堃
-
2 # 木子歷史觀1
為了割據一方,吳三桂是付出了很大代價的,他從“忠於南明”,一步步變成誘殺永曆帝的劊子手,吳三桂做那麼多,犧牲那麼大,就是為了大清朝廷不再排斥他,給他機會發展,而吳三桂千辛萬苦得來的“雲貴之地”,正是他後來造反的基本盤。
吳三桂這個人,其實是很複雜的。
後世人說他虛偽,因為他在大明、大順、大清三個政權之間不斷橫跳,完全是為了前途與私心而投靠,跟什麼忠誠絲毫不沾邊,當崇禎帝在北京發出勤王急令時,吳三桂仍然帶著大軍慢吞吞地去往北京,人剛到一半,大明就亡了。
大明被李自成所亡,如果吳三桂真的是這個忠臣,那麼他就應該討伐李自成以示對崇禎的忠心,畢竟吳三桂能走到這個地步,也是崇禎扶持推動的,於情於理,吳三桂都應該給崇禎報仇,可誰想到,當李自成招降吳三桂的時候,吳三桂同意了。
自吳三桂決定投降李自成的時候,他就已經和忠臣這個詞沒什麼關係了,只不過,吳三桂不僅跟忠臣沒沾邊,他還有些狡猾。
其實當年皇太極就拉攏過吳三桂,多爾袞掌握大權後,也沒有放棄招攬吳三桂,而面對敵人大清的橄欖枝,吳三桂也沒有拒絕,就因為保持著聯絡,當吳三桂得知自己的愛妾臣陳圓圓被李自成的下屬侮辱之後,立即憤而轉投多爾袞,帶著整個山海關,投入大清的懷抱。
說來可笑,吳三桂為了大明和崇禎沒有豁出一切去捍衛,反而為了一個女子情願揹負罵名也要投靠異族,所以吳三桂這個人在投降大清之後,本質上已經是一個沒有底線的投機者了,正是因為吳三桂的倒戈,中原的門戶向大清洞開,在山海關大戰中,李自成敗給了大清,大清得以入主北京。
吳三桂,大清的功臣,卻是漢人的罪人,最重要的是,大清入關後,對吳三桂也沒表示信得過。
多爾袞在吳三桂投降之後,立即封吳三桂為“平西王”,此時的平西王也只是一個多羅郡王,並不是親王,可封爵不意味著多爾袞就信得過吳三桂,因為吳三桂太狡猾了,他為了洗去自己帶著山海關投降大清的罵名,還在暗中表示支援南明,也表示支援太子登基復辟大明。
這種動作,多爾袞不可能不知道,大清朝廷也不可能不知道,可是吳三桂不好拿捏,他手上還有著強大的“關寧鐵騎”,這支軍隊當年可是能把大清最精銳的騎兵按著打的存在,吳三桂手上還剩下的關寧鐵騎和自己的“私軍”,最起碼都還有數萬人,所以說吳三桂大大小小,也都是一個軍閥。
可吳三桂是個雷,多爾袞也不可能讓吳三桂在自己的手裡炸掉,既然不能快速拔掉吳三桂,那多爾袞就決定慢慢“耗死”吳三桂,比如多爾袞就從來沒有提過讓吳三桂在京城開府的事情,也沒有說讓吳三桂“就藩”在哪裡。
要不就待在北京,要不就鎮守一方,這就是吳三桂投靠大清的最好安排,可是多爾袞並不這樣做,他就是表示出“懷疑”吳三桂的樣子,逼著吳三桂帶著大軍討伐李自成,目的是為了消耗吳三桂,吳三桂很無奈,但也只能照做。
於是入關第二年後,李自成也被滅了,吳三桂本以為這樣就可以當大清的“自己人”了,可多爾袞立馬又讓吳三桂鎮守錦州。
大清都入關了,還鎮守錦州有什麼用?
吳三桂明白了,多爾袞就是要逼他站隊,於是吳三桂只能表示自己絕對忠於大清,跟明朝、南明徹底撇清關係,於是兩年後,也就是順治四年,吳三桂被調入關內,前往西北鎮壓起義軍,這一次的吳三桂學聰明瞭,對起義的漢人出手極其兇狠,特別是明朝的宗室,都被吳三桂大量虐殺,手段十分殘忍。
這樣一來得到的結果就是,吳三桂被大清朝廷逐漸相信和重視。
而讓吳三桂徹底走向改變的,就是順治十四年,朝廷讓吳三桂領“平西大將軍”的職位,帶兵征伐雲貴,嚴格來講,這是吳三桂爭取了十幾年才爭取到的機會,他終於可以不受制於什麼親王、郡王,他到了雲貴地區,就能以此作為基本盤了。
但是吳三桂的西南之行不簡單,因為順治讓吳三桂去清剿的,乃是南明在逃亡的
“永曆政權”
,順治這一招,可謂是“殺人誅心”的,他要徹底撕開吳三桂的面目,讓吳三桂不能再反覆橫跳,而吳三桂也接受了這種命運,從暗中擁護南明的大明忠臣,變成屠殺南明的助紂為虐者。
順治十六年,吳三桂帶著大軍來到雲南並且快速地攻破了雲南,永曆政權無奈奔走緬甸。
二月,三桂與尚善、卓布泰合軍克雲南會城,破文選玉龍關,取永昌,由榔走緬甸。
打下雲南後,吳三桂以永曆帝逃到了緬甸為由,和朝廷請求在此開藩設府,一是為了鞏固剛剛打下的雲南,二是為了更方便地剿滅永曆政權,其實大清朝廷派吳三桂下雲貴,本質上就是有意將這一帶交給吳三桂作為“藩地”,因為只有這樣安排吳三桂,才是最合理的。
著名的“三藩”,正是以吳三桂為始,由西到東,從雲貴一直到兩廣地區,再到西南沿海的福建地區,這三藩說白了就是一條南方防線,讓他們分封在南方,即便是有二心,發展起來也有限,因為既不靠近江南的經濟重地,也沒有什麼有利的衝鋒地形,這一切都還是在大清的掌控之內的。
吳三桂征戰多年,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但有些事情他沒得挑,他只能經營好雲貴之地
有了基本盤,為了在大清能有一席之地,吳三桂開始“拼命”了,為了獲得更多朝廷給予雲貴的權柄,吳三桂在順治十八年,便溝通了緬甸抓住了永曆帝,而對於永曆帝的處置,吳三桂用了最殘忍的“絞殺”,讓永曆帝在行刑時遭受巨大的痛苦,永曆帝下場多慘,朝廷對吳三桂就有多看重。
康熙元年,吳三桂又將桂王擒殺,朝廷正式將吳三桂晉升為“親王”爵,吳三桂的地位變得極高,與此同時,大清朝廷此時也默認了吳三桂在雲南的“獨立行政”,在各個行政體系上、都給了吳三桂相應的獨立權:
“假以便宜,不復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財,戶部不得稽遲”。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吳三桂在雲南所選的官吏,所召的兵,跟清朝廷就沒什麼關係了,吳三桂原本帶下來的兵是“平西軍”,要說“平西大將軍印”也就對這些兵有一定的管理作用,但吳三桂在雲南、貴州招的兵,就不受這個將軍印管轄了,對於在明末就養私軍的吳三桂來說,這種玩法一點難度都沒有。
除了招兵、選吏的權力高度獨立外,朝廷每年都還要撥款數百萬兩到雲南幫助吳三桂管理雲南,清朝廷此時才感到崇禎帝那種無奈,當年崇禎帝撥款給吳三桂的時候,吳三桂也拿這些錢來養私軍,所以不管是誰攤上了吳三桂、都是很無奈的。
於是康熙二年,朝廷看出了吳三桂的狼子野心,就迅速地收回了他的“平西大將軍印”,為的就是剝奪吳三桂的軍事頭銜,免得吳三桂以後可以一呼百應,但除此之外,清朝廷也知道對吳三桂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影響。
吳三桂在雲南怎麼把這些人培養成自己人,清朝廷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西南的大部分地區,都被吳三桂掌控了。
所以面對存在隱形威脅的吳三桂,大清朝廷竭盡所能地“削弱”吳三桂,先是把吳三桂的人事權被剝奪了,雲南的藩府的官員,以前是吳三桂自己選,現在也必須要朝廷派人前來,然後朝廷仔將吳三桂的司法權給剝奪了,不允許吳三桂執法,不給予吳三桂恩威並施的機會,也就是不讓吳三桂拉攏人心。
從字面的意思上說,清朝廷這樣做好像是完全把吳三桂架空了,吳三桂後面還怎麼造反?
但事實上,大清做這些事情,是因為他們只能做到這個地步,其實吳三桂這個“隱患”遲早會爆發的,畢竟吳三桂當年是帶著大軍投降的,他不是沒有兵權、沒有根基的人,而要徹底解決吳三桂,要不就是消滅吳三桂的大軍,要不就是從內心上征服吳三桂。
可問題是,有可能嗎?
這兩種辦法都沒可能,與其吊著吳三桂,還不如把吳三桂放到西南,看看吳三桂自己怎麼選擇、如果朝廷對他好,他知道報恩,那麼就沒問題,但如果吳三桂有異心,那麼就想辦法剿滅吳三桂,而把吳三桂放到西南地區,如此一來對在北京的大清朝廷威脅是不大的。
所以自康熙六年起,吳三桂和大清其實是接近公開“對立”了,因為吳三桂以“剿滅苗蠻”為理由,向朝廷索要大量的軍餉,吳三桂佔據著大義,朝廷不得不給,可是給了的話,吳三桂就會中飽私囊,所以不能給,反覆的糾結和拉扯下,吳三桂就有理由以朝廷“拋棄”了雲南的說法,割據一方,擺脫朝廷對此的控制。
大清朝廷派來雲南的官員也好,將軍也好,也都沒有理由幫朝廷辯護,吳三桂這一招就是“陽謀”,但吳三桂也很沉得住氣,他並不準備主動造反,如果大清願意給他割據雲南和貴州,那麼他還可以對大清稱臣,就算要打仗,也要等大清先動手。
吳三桂篤定大清朝廷肯定忍不住的,只不過吳三桂沒想到的是,撤藩的源頭竟然是他們三藩內部挑起的,康熙十二年,坐鎮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以“告老還鄉”迴歸老家遼東為由提出換人來坐鎮廣東,康熙順著尚可喜的梯子,乾脆突出廣東撤藩,尚可喜答應。
撤藩其實就是和吳三桂撕破臉皮,但康熙年輕卻不幼稚,他明白吳三桂遲早都要反,還不如趁現在:
“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猶可制也”。
因為吳三桂也假惺惺地上表請求“撤藩”,所以朝廷有理由派出官員接替吳三桂的工作,協助吳三桂完成撤藩事宜,於是大清史上“最冤雲南巡撫”朱國治就前往了雲南、到了雲南後,被吳三桂當作祭旗物件殺了,除掉了朱國治後,吳三桂正式造反,而他的口號還特別地有趣:
興明討虜。
要說吳三桂還真的是個梟雄,南明就屬他滅得最狠,現在造反又披著“反清復明”的口號,不得不讓人覺得滑稽,可不管怎麼說,吳三桂深知反清一定要師出有名,不然他們一窩都是反賊,去打仗自己的潛意識都弱別人一頭,不太合適。
那麼此時的吳三桂,實力真的不弱,經營雲南多年,吳三桂第一時間就控制了貴州和湖南的衡州,此時的吳三桂兵力高達十數萬,是三藩之亂中最強大的一方。
所以吳三桂的軍隊不是變出來的,正是他當年投降大清的“底子”,加上來到雲南經營了十幾年得來的,這些東西不是一個“平西大將軍印”帶得走的,更重要的是,當吳三桂除掉了雲南巡撫的時候,所有人都被吳三桂裹挾了,不反也得反了。
而為了徹底解決“師出有名”的問題,吳三桂在康熙十三年建立“吳周政權”,這一年他只是稱王,沒有稱帝,不過也很大程度劃分了陣營,有了獨立冊封的資格,到了康熙十七年,吳三桂在湖南稱帝,稱帝之後,吳周政權正式有了蛻變。
不管吳三桂做什麼、都不需要受制於大清的名號,更不會被大清的什麼“官制”所牽制,而云南和貴州的經濟大權,也安安穩穩地落在了吳三桂的手裡,就算吳三桂徵兵,那都是有理有據的,也是吳三桂稱帝后,吳周政權的實力忽然暴漲,打得大清連連敗退。
稱帝的兩三個月後,吳三桂指揮著大軍攻打湖南、廣西、廣東等三省地區,大清幾乎屢戰屢敗,吳三桂的“勝利勢頭”已經展露,此時的天下目光還真的都在吳三桂身上,覺得吳三桂有可能擊敗大清。
可惜的是,這位梟雄老了,他已經七十歲了,他稱帝也好,大面積進攻也好、都是迴光返照、臨死前的一撲,他只是想著在活著的時候給皇太孫打下多一點的地盤,以後難度小一點,康熙十七年八月,當了五個月皇帝的吳三桂在湖南病逝,他去世後,吳周政權宛如散沙,很快便被大清剿滅了。
其實對於吳三桂這個人物,後人對他的看法十分多樣,有的人為他惋惜,說他如果不是年老,康熙未必能夠壓得住他,但也有人說他牆頭草,不是一個當明君的料子,就算打敗了大清,吳三桂更像是朱溫、李自成之流,很快也會守不住自己的江山。
可不管世人看他如何,他都成為了歷史塵埃,正如楊慎所說,是非成敗轉頭空,如果不能逆流直上,那麼就只能流入大海被遺忘。
沒有被遺忘,已經是很好的結果了。
回覆列表
曾經看過馬伯庸老師的《三國配角演義》之白帝城之夜,裡面講,當時流出來這句話是為了消滅朝中可能會有的動亂根源,引出簡雍與所謂的嫡長子劉升之。白帝城異乎尋常的舉動,以及那則石破天驚的流言,全都是諸葛丞相和李嚴、陳到等人故意做出來的,好讓那些懷有異心之人覺得有機可乘,一個一個跳出來。黃元、劉璋、劉升之,劉禪新君繼位的隱患,就這麼被一枚枚拔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