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上弦月A

    民間常說,"魑魅魍魎"四小鬼。實際上,魑魅魍魎是三種壞東西,不是亖種,指過去傳說中的妖精鬼怪,後泛指各種壞蛋。

    儘管"魑魅魍魎"都帶一個"鬼"字,其實最初它們和"鬼"毫無瓜葛,但世人好演繹。

    除了魑魅魍魎,還有很多類似的概念☞鬽魃鬾魊魖魈魁魓魌鬿魕魆魒魐魖魀……您慢慢認先。

    1."魑魅魍魎"之典故

    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體。

    ——左傳·宣公三年

    "魑魅魍魎"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宣公三年》一篇記載了一個歷史典故。

    周室衰微,楚莊王做大,不斷吞併周圍小國,日漸囂張。後,楚莊王擺兵天子邊境,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前去慰勞。傲嬌的楚王就問天子九鼎斤兩幾何("問鼎中原"之意)?

    王孫滿回說,"天子之治在德不在鼎"。 天子施德政,把世間奇異之物繪於九鼎,教會人民知道和辨認各種精怪。人民踏入川澤山野,就可以避開螭魅罔兩這些壞東西。

    天子之德,光明美善,即使小鼎也是重的。若奸邪昏聵,即使大鼎也是輕的。所以,九鼎之大小輕重,(你丫)是不可以問的!

    《左傳》說的"螭魅罔兩",就是後來的"魑魅魍魎"。早期這四個字有著不同的演繹和寫法,在東漢時,"罔兩"二字已很少見,取而代之的是"魍魎"。大概是古人對和諧美和對稱美有著執著的追求,加上"鬼"字更符合原意。從此四小鬼一組就成了"魑魅魍魎"。

    從"莫能逢之",可見魑魅魍魎都不是好東西,是人人見而避之的猛獸和精怪。

    幾千年來,"魑魅魍魎"一種在演繹,最初並不是今天的含義,概念也比較抽象和模糊。大家熟知的"魑魅魍魎"到底是什麼東西?

    2."魑魅魍魎"是什麼鬼東西?

    通常來說,"魑魅"為一對,"魍魎"為一對,但魑魅各有其意,魍魎則不分家。

    (1)"魑"為何物?

    ,在古代和""為通假字。魑之所指有點眉目了,但也變得更復雜了。

    屈原《九歌·河伯》言"乘水車兮荷蓋,駕兩龍兮驂螭"。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講,"若龍而黃",通常認為螭無角。

    唐初的顏師古作注《漢書》時提到,文穎(三國甘陵丞)說,螭為龍生九子之一;訓詁學家張揖(三國)卻說,螭者雌龍也

    如淳(三國)作注《漢書》時否定前面二位。他很肯定地說,螭,山神和野獸一類也。東漢儒學家鄭玄也曾解釋,"猛獸也。"

    對於上述學者之爭,唐初的顏師古作了小結,他認為做學問要嚴謹,山神通常稱為"",而""則歸蟲一類的形態。

    從籍載來看,古人對"魑"這個東西一直無定論,大概歸兩類,龍族生物和山神精怪。

    今天有《故訓彙纂》出版,對螭作了看似完整的釋義。書中說,"樣子像龍但沒有角的怪物",這種怪物就是螭或魑。"魑"也成了精靈鬼怪一類的統稱。古今稀泥一起和,概念有點模糊,範圍也很廣。

    (2)"魅"為何物?

    魅,的異體字,字形裡鬼影飄忽迷離。

    物老而精,曰魅。

    ——說文解字

    許慎說,生靈存在年月很久,可成精怪,稱"魅"。李賀《神弦曲》有句"百年老鴞成木魅",典故源於此。詩鬼果然寫鬼魅。

    鄭玄注說,"魅為百物之神"。意思是,動植物修煉成的精怪就稱"魅"。這種東西是志怪小說和故事裡的常客,《西遊記》和《聊齋志異》中就有很多例子。

    我們說"魅力",指獨特的吸引力,一種讓人難以抗拒的魔力。可推"魅"這個怪物也是一種輕易就能魅惑他人的怪物。

    狐,五十歲化婦人;百歲化美女……知千里外事,善蠱魅;千歲與天通,為天狐。

    ——鄭玄·玄中記·說狐

    最有代表性的"魅"就是狐狸精,可化婦人,可化美女,可化天狐,所謂越老越妖。"狐魅"一詞經常出現在《聊齋志異》。

    (3)"魍魎"為何物?

    ❶ 山精水怪

    "魑魅"可以雙宿,也可單飛,但"魍魎"在古籍中幾乎都是成對出現。

    《說文解字》的釋義,"罔兩為山川之中的精怪"。這也呼應了《左傳》的說法,"民入川澤山林……魑魅罔兩,莫能逢之。"

    按最初這個說法,常興水作浪,危害人間,應該在"罔兩"之列嗎?

    民間傳蚩尤大戰黃帝時,蚩尤派出"魑魅魍魎"前來助陣。這裡指的就是山野之間各種精怪和惡獸。概念裡,"魑魅魍魎"只是小角色,所以最終成了潰不成軍的烏合之眾。

    這時"魍魎"應該更靠近獸性和精怪,它與傳說中的鬼沒有一絲關係

    ❷特指"水鬼"

    昔顓頊有三子,死而為疫鬼。一居江水,為瘧鬼;一居若水,為魍魎鬼;一居人宮室,善驚人小兒,為小鬼。

    搜神記》卷一六

    東晉《搜神記》故事說,帝顓頊有三子,死後均化鬼。一子居江水,化為"瘟鬼",害人生疾;一子居若水,化為"魍魎",害人水中;一子居人家,化為"小鬼",驚擾孩童。顓頊的後人也太慘了!

    漢代蔡邕在《獨斷》裡也提到此典故。

    魍魎原指山精和水怪一類,後更偏向於水中鬼怪,常在水中興風作浪,禍害他人。

    ❸向"孤魂野鬼"延伸

    隨著志怪文學在魏晉南北朝興起,"魍魎"的形象有了新的演繹。魍魎更多時候指"孤魂野鬼",成了令人生畏的邪祟和鬼魂。這個形象在《西域記》、《史記正義》、《晉書》、《三國志》、《南史》等很多典籍中。

    直到今天,魍魎的這個可怕形象依然流行,幹寶的《搜神記》"功不可沒"。

    大家發現,"魍魎"一詞由最初的山精水怪,逐漸向外輻射,有特指"水鬼",也越來越靠近廣義上的"妖精鬼怪"。

    3."魑魅魍魎"演繹的真相是什麼?

    魑魅魍魎,段位不高,但魅力四射,幾千年來在文學和民間雙線互動演繹。形象的演繹和流行,有著深刻的社會和文化原因。

    ❶先民敬畏

    先民的感性認知,天地自然之間,山有山精,水有水神,凡物皆有靈。順應民意並帶給人間美好的精靈,人們敬之,就稱"神靈";反之人們畏之,則為"精怪"。

    所以,最初的"魑魅魍魎",無論存在多少分歧,都離不開"精怪"和"猛獸"範疇,它與今天的"小鬼"形象毫不不沾邊。

    ❷"惡鬼"出現

    "鬼"一詞最初僅指"先人逝去後的狀態"。中性稱呼為"鬼魂",敬稱為"鬼神"。

    隨著志怪文學的誕生和流行,"鬼"一詞在東晉幹寶的《搜神記》裡發生轉變,開始出現"害人鬼"的形象,即今天民間說的"鬼"。

    志怪文學萌芽於漢代,興起於魏晉南北朝,高潮在唐宋,集大成在明清。人類敬畏心理和獵奇精神是強大的。在魏晉南北朝,"魍魎"首先和民間概念裡的"鬼"扯上關係,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拾。"魑魅魍魎"成了很壞卻又上不了檯面的"害人精"的代言。

    究其本源,"魑魅魍魎"各有所指,但只屬精怪和惡獸一類;志怪文學出現後,"魑魅魍魎"均和可怕的鬼妖扯上關係,並由此演繹出更多細化形象,比如纏身、染疾等。

    總體來說,"魑魅魍魎"泛指一切作祟、作亂害人的東西,它們的作為與人們追求的美好和吉祥背道而馳。今天經常代指各種壞人,通常帶有一種不屑的嘲諷意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推薦適合20歲女大學生適合開的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