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約翰塞納貝拉

    《了凡四訓》,是一部教子的家訓經典,更是一部蘊含人生智慧之書,對後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這部書,糅合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學說,書中所講的忠孝仁義、改過自新、處世原則等內容,則對教育有著啟發意義。

    (一)闡明瞭為人處世的原則和方法。

    書中說:“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窶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立命之學》)中國自古談為人處世,就講“謙受益,滿招損”,講“居安思危”,講“三人行,必有我師”,講“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袁了凡的這段話,恰恰說明了這些道理,值得我們深思。《孝經·諸侯章》說:“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說的也是同樣的道理。

    袁了凡還說:“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閒己之邪。”(《立命之學》)言語雖樸實,思想卻很深刻。那麼,如何提高自己的修為呢?袁了凡接著說:“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

    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閣一生。”(《立命之學》)孔子的學生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的是提高自身的修養,不斷取得進步。

    《傷仲永》告訴我們,即使天賦再高,也需要不斷地修養德行,拓展學問,如果只是“因循”度日,那就只能停滯不前,耽誤自己的前程。在當今時代,社會飛速發展,安於現狀的原地踏步,其實就等於退步,結果則是被時代所淘汰。

    另外,就做人來說,袁了凡還提出“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救人危急”“興建大利”“敬重尊長”等要求,並做了詳細的闡釋(參見《積善之方》)。今天來看,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應該繼承和發揚。

    (二)強調要正確地認識錯誤和改正錯誤。

    中國古聖先賢十分重視“知恥”,孔子說:“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又說:“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孟子說:“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又說:“恥之於人大矣。”人生活於世,不僅要“立志”,還要“知恥”。

    從倫理學上看,恥是對人的道德行為的一種社會評價,是對那些不履行自己的義務、損害他人與集體利益、違背社會公德和違反國家法律、有損國格等行為的批判與譴責。知恥,就是有羞恥之心和羞恥之感,知恥的人,會拿羞恥感來鞭策自己,引導自己的行為,從而克服缺點,改正錯誤。因此,書中說:“以其得之則聖賢,失之則禽獸耳。此改過之要機也。”(《改過之法》)有了羞恥之心就能成為聖賢,沒有羞恥之心就會淪為禽獸,這是改正錯誤的關鍵。

    所謂“畏心”,畏是害怕的意思,更含有恭敬的意味。《論語》中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這裡的畏,翻譯成敬重更為妥當。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對自己的父母、師長以及法律法規等,都應該保有敬畏之心,只有這樣,才會三思而後行,才會減少和避免犯錯,即使犯了錯,也會努力改正,避免再犯。

    有人會問: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是不是就可以肆無忌憚了?了凡說道:“閒居之地,指視昭然;吾雖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終難自欺;被人覷破,不值一文矣!烏得不懍懍?”大意是:就算是在沒有人的地方,神明仍然清清楚楚地看著人們的一切作為;我們雖然掩蓋得非常嚴密,文飾得非常巧妙,但內心的種種意念,早就顯露出來了,終究還是難以自我欺瞞。

    如果被人看破了,就會變得一文不值,怎麼能不時常存有敬畏之心呢?“楊震四知”是傳頌至今的歷史典故,楊震慎獨自律不自欺的精神,為後世所敬仰。而“慎獨”實際上就是要求一個人常懷敬畏之心,堅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做到表裡如一,不肆意妄為。

    所謂“勇心”,就是要勇敢地面對錯誤,並勇於改正錯誤。《論語》中講“過則勿憚改”,有了過錯就應該及時改正,不可因畏難而苟安。所以,袁了凡說:“人不改過,多是因循退縮;吾須奮然振作,不用遲疑,不煩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與抉剔;大者如毒蛇齧指,速與斬除,無絲毫凝滯。此風雷之所以為益也。”所以,勇,既包括勇敢之意,也包含迅速之意。

    袁了凡論述的改過方法,由淺到深,邏輯嚴密,說服力強,對於提高人們的反省能力,徹底改正錯誤,是有積極意義的。

    (三)指出做人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

    《了凡四訓》的最後一章“謙德之效”,專門論述了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的道理,這是人生道德修養中一條重要的準則。

    《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書》曰:“滿招損,謙受益。”袁了凡開篇便引用《周易》和《尚書》的話,點明謙德之禮的重要性,認為做人應該戒滿戒盈,始終保持謙虛之道,如此才能有所善終。隨後,他列舉了五個事例,主角都是考取功名的謙德之士(丁敬宇賓、馮開之、趙裕峰光遠、夏建所、江陰張畏巖),以教誨世人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恭敬待人。

    在《了凡四訓》中,“謙德”雖然是最後一篇,但它卻貫穿於“立命”“改過”“積善”的全過程,是“善”的根本。書中提到“謙之一卦,六爻皆吉”。我們看《易經》中的六十四卦,所講的都是天地陰陽變化的道理,每一卦的卦爻,都是有兇有吉的,兇爻是警戒人們要去惡從善,吉爻是勉勵人們要日新又新。

    唯有謙卦,每一爻都是吉利的,原因在於謙虛就能夠克服一切困難,排除一切障礙,最終必然安全順暢、吉祥如意;將勤勞和謙虛的美德保持到底,最終一定是吉祥的;謙虛的美德傳揚四方,則有利於與他人的交流和交往,以及事業的成功。

    《道德經》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梲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就是主張虛己待人,戒驕戒躁,越在志得意滿之時,越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縱觀歷史,因為驕傲自大而導致失敗的例子不勝列舉。南北朝時期,前秦苻堅在統一北方後決定南下進攻東晉,他不聽大臣的諫言,自恃兵馬眾多,揚言“投鞭斷流”,最終被晉軍打敗,人馬死傷無數,留下了“風聲鶴唳”的笑柄。

    總之,所謂謙德,是一種行為準則,一種道德規範,一種待人接物的文明舉止,一份為人處事的信任和尊重。懂得謙讓的人,定然是個虛懷若谷的人,他擁有海納百川的心胸和氣量,能取百家之長以自用,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和能力,最終成就一番事業,實現人生理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機甲戰士怎麼通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