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鉑金牛牛

    北元,顧名思義就是北徙的元朝。明朝攻佔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後,朱元璋認為明朝繼承並取代了元朝的正統地位(明興代元,元運已終),所以將遷往漠北的元順帝殘餘勢力稱為“殘元”、“故元”或者“胡元”。另外,由於《高麗史》中首次使用“北元”一詞來表示北徙的元廷,而且“北元”這個稱呼也比較符合中國的史學傳統習慣,所以一直被沿用至今。

    眾所周知,元朝是大蒙古國(另包含四大汗國)的一部分,而元朝皇帝則一般被認為是大蒙古國的大汗,比如說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順帝是元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同時也是大蒙古國的第十五位大汗,當然還可以算得上是北元的“開國之君”。

    關於北元的時間範疇,歷史上有三種說法,第一種是1368-1388年,也就是從元廷北遷開始到忽必烈的後代脫古斯帖木兒敗亡而止;第二種說法是1368-1402年,也就是到北元大臣鬼力赤篡位建立“韃靼”為止;第三種說法是1368-1635年,也就是說北元一直持續到明末清初林丹汗敗亡為止。

    第一種說法認為,公元1388年明朝將領藍玉在“捕魚兒海之戰”中大敗元軍,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僅率數十騎逃走,於是阿里不哥(忽必烈之弟,爭奪汗位時被忽必烈擊敗)的後代也速迭兒趁機縊殺天元帝自立,這樣相當於滅亡了忽必烈所建立的元朝,所以北元也可以算是由此結束。

    這種觀點還有另外一個論據,那就是由於阿里不哥後裔世居草原,所以其蒙古草原文化濃郁,而漢文化則因此迅速衰弱,以至於從“弒君篡位”的也速迭兒開始,後面的蒙古大汗都不再使用漢文的年號和“大元”國號,所以北元應該算是到此結束。

    第二種說法認為,公元1402年,大臣鬼力赤在連殺兩位蒙古大汗後其本人被擁立為大汗。從此,蒙古大汗不僅去除了元朝皇帝稱號,而且《明史》還直接將其國號改為“韃靼”,所以北元應該到此時才算結束。

    第三種說法認為,元朝雖然滅亡,但這只是讓大蒙古國失去了中原領土,退出中原的蒙古貴族仍然統治著中國北方的廣大草原地區,而且他們的實力一直都足以與大明王朝相抗衡,有時甚至還能以武力威脅甚至擊敗明朝軍隊。

    據歷史記載,蒙古軍隊曾多次進軍到北京城下:

    第一次是明朝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明軍在“土木堡之變”全軍覆滅後又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北京保衛戰”——蒙古瓦剌部不僅擄走了明英宗朱祁鎮,還差點攻破了北京城;

    第二次是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前後,強大起來的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俺答汗曾多次率大軍兵臨北京城下,最終迫使明朝開通“貢市”,史稱“庚戌之變”。

    好在“庚戌之變”的二十多年以後,明朝以俺答汗的孫子因為“家庭矛盾”投奔明朝為契機,與蒙古土默特部進行了友好磋商,最終達成了歷史上著名的“隆慶和議”,從而徹底結束了蒙古與明朝之間長達兩百多年的戰爭局面——此後蒙古與明朝數十年沒有出現大的衝突。

    更為關鍵的一個原因,是元朝所用的傳國玉璽一直掌握在各代蒙古大汗手中,直到明末清初林丹汗為後金所敗,其子額哲於公元1635年攜傳國玉璽投降後金(大清),蒙古帝國正式滅亡,所以北元應該一直持續到此時才算結束。

    以上是關於北元時間範疇的一些爭議,我們不妨將時間範圍再拉大一點,如果從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算起,到公元1635年林丹汗的兒子投降後金,大蒙古國一共持續了四百多年,如果按照中國歷史名稱的劃分,這段時期又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公元1206-1271年,這段時期可以稱之為蒙古;

    第二階段是公元1271-1368年,這段時期可以稱之為元朝;

    第三階段是公元1368-1388年,這段時期可以稱之為北元(尚有爭議);

    第四階段是公元1388-1635年,這段時期又可稱之為蒙古(明史則稱為韃靼)。

    到第四階段時,北元實際上已經分裂成了三個互不統屬的遊牧集團——韃靼(即東部蒙古和中央蒙古,後來發展為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瓦剌(即西部蒙古,後來發展為漠西蒙古)、兀良哈三衛(即朵顏三衛)。隨著這三個遊牧集團的互相征伐和分化,蒙古大汗逐漸淪為名義上的君主,這有點像春秋戰國時代的周天子——權力都被各國(各蒙古部落)所架空。

    “韃靼”只是明朝對成吉思汗嫡系後代及其治下蒙古部落(中央蒙古)的統稱,當然他們的自稱都是“蒙古”,一般分為察哈爾、土默特、科爾沁(含永謝布部)、鄂爾多斯、阿速(奧塞梯人)等部。其中察哈爾部首領一般就是蒙古大汗,由於明朝一直都在打壓屬於中央蒙古核心部落的察哈爾部,所以兩者的關係一直都不太好。相反,明朝和土默特部的關係倒是不錯,因為明朝也想利用土默特部來打壓察哈爾部。

    “瓦剌”這個部落聯盟其實早在唐朝就有記錄,因為古代蒙古高原的民族就被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被稱為“草原百姓(即後來的東部蒙古、中央蒙古)”,另一部分被稱為“林中百姓(即後來的西部蒙古、瓦剌)”,其中後者通常自稱為衛拉特人而非蒙古人。成吉思汗和其後裔一直利用世代聯姻來拉攏對方,直到元朝滅亡後,瓦剌人趁機擴大自己的實力並脫離了蒙古人的統治。

    瓦剌一般分為和碩特、準噶爾、杜爾伯特、土爾扈特(西遷後由輝特部取代)四大部,一般由和碩特部首領擔任瓦剌四部盟主。想必很多人都聽說土爾扈特這個部落,他們一度因為和強大的準噶爾部不和,不得不西遷至伏爾加河下游地區,後來又因為不堪忍受沙俄的統治,部分土爾扈特人又東歸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兀良哈三衛是明初統治者用來籠絡和羈縻蒙古人而設立的三個衛所——朵顏衛、泰寧衛和福餘衛,因三衛的駐地在兀良哈地區而得名,一般分為兀良哈、翁牛特、烏齊葉特等蒙古部落。這裡需要說明一下,“衛所制”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創立的一種軍隊編制制度,所謂“一府設所,幾府設衛”,每衛大概有軍隊五六千人,下設千戶所和百戶所。

    明朝初期,由於明朝軍事實力強勁,以蒙古騎兵為主的兀良哈三衛(朵顏三衛)一度歸附明朝。朱棣發起的“靖難之役”時,其手下驍勇善戰的兀良哈三衛(朵顏三衛)還出力頗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Password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