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約翰

    京杭大運河雖然在隋朝正式開鑿,但是在隋朝之前就已經初具規模,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

    在古代,運輸物資,尤其是長途運輸,最有效的運輸方式就是——水運。

    沈括的《夢溪筆談》裡曾經詳細的計算過軍隊出征所需要的軍糧,隨著軍隊出征距離的增加,軍糧耗費呈指數級增長,因為靠陸地運輸,負責運糧的駝馬和民夫也需要吃飯,大量的糧食在路上耗費掉了。最後甚至到了五個民夫負責運輸才能供養一個士兵的地步。

    相比之下,水運就高效的多了,幾個水手控制一艘船就可以運輸大量的糧食。所以為了長久運輸考慮,歷朝歷代都想著要開鑿運河。不僅運輸糧食,運輸士兵和其他物資也一樣,水運是最高效的方式。

    隨便以前,大運河各段主要是為了軍事需求修建的,例如吳王夫差命人開鑿邗溝的直接目的是為了運送軍隊北伐齊國,公元前360年魏惠王開鑿的鴻溝,基本都是為了征服他國的軍事行動服務的。

    可是到了魏晉南北朝,農民起義,五胡亂華,中國的北方打成了一鍋粥。尤其是五胡亂華以後,永嘉南渡,大量的世家大戶舉家南下,讓南方得以迅速開發,中國的經濟中心逐漸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

    到了隋朝,雖然天下統一,軍事需求減弱。但是中國經濟中心南重北輕的大格局已經形成,而帝國的首都無論是長安還是洛陽都處於中國的北方,為了對南方經濟區加強控制,隋朝決定修建大運河。

    所以民間傳說什麼隋煬帝為了遊幸江都而修建大運河,不能說完全錯誤,至少是不夠正確的。

    從隋朝開始,江淮和江南的物資就開始透過大運河源源不斷的供給洛陽的朝廷和北方邊境,成為了維護帝國運轉的大動脈。

    可是隋朝大事兒乾的太多太集中,徵高麗發動了三百多萬人,修運河發動的人數更是無數。加上隋煬帝遊江都,兩岸百姓更是苦不堪言,隋文帝時期開皇盛世攢下的家底被迅速敗光,完全屬於用力過猛。這是隋煬帝的決策失誤,而大運河本身是沒有錯的。

    到了元朝,中國南方的經濟地位提升的更高,可是政治中心卻更往北移,為了將魚米之鄉的物資運輸到北京。元朝將隋朝通到洛陽的大運河改道到了北京,在南方則將大運河向南擴充套件到了杭州。

    這次運河擴建,同樣敲響了元朝的喪鐘。天下的民夫因為修運河斷了生路,所以才有了那句著名的“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元朝也在農民起義的浪潮中毀滅了。

    但是運河修成了。

    明清朝不過在元朝的基礎上將運河不斷進行疏浚,大運河繼續將南方的物資供給北方。比如《紅樓夢》裡賈府就總有南下南京去採購和運物資的船。大運河興盛了無數的沿岸城市,比如北運河和南運河交匯的直沽鎮,後來成為了舉世聞名的——天津衛。

    大運河的衰落,是從海運興起以後,海運興起後大運河的地位逐漸下降,海港的地位取代了漕運河港,所以當年的蘇杭地位不如從前嘍。

  • 2 # 河北人張鵬程

    “兩岸猿聲啼不斷,輕舟已過萬重山”!我們從這句話就看得出來,運河的長度可見一般,所謂運河為什麼會有運糧河這樣一個稱呼,這樣一個稱呼,其實來自戰亂時期的南北朝,那時候國家連年戰亂,居民流離失所,尤其是北方最為嚴重,在北方中,有很多農業大省,這些農民為了逃避戰亂而接連往南遷徙,由於南方的優秀氣候,所以莊稼長勢喜人,收穫頗豐,而由於處於政治方面的考慮,於是,朝廷決定出兵北上,那麼這麼多計程車兵,所消耗的食物尤為巨大,所以,為了緩解前方戰事糧草不足,就決定走水路運輸,而考慮到那條大河能夠承受如此龐大的貨運條件,而且還能快速到達,於是大運河的水上的情況就成為了滿朝文武一致推選的,隨著很多次的往返,大運河可謂為當時的戰事提供了優秀且便利的條件,同時,多次穩定的承接了這些任務,一來二去,,隨著聞名遠播,大運河被後事又稱之為運糧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們是否是地球誕生以來唯一的一批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