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不喜歡蔣琬,其實是源於一件事,讓劉備對這個所謂荊州名士的能力打了個問號。
赤壁之戰後,劉備平定荊南四郡,當時荊州名士大多歸附劉備,蔣琬和表弟劉敏是零陵當地的青年才俊,劉備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人才。
雖然蔣琬才學出眾,但是總歸年輕,劉備一開始也沒給他安排個一官半職,直到入蜀之後,蔣琬才被任命為廣都縣的縣長。
廣都縣屬於蜀郡治下,秦朝時期是古蜀國的首都,後來才移居到成都,郫江繞縣而過,土地肥沃,是四川農業的中心地帶。
蔣琬被安排在這個地方,也可見劉備和諸葛亮對他的重視。
但蔣琬對這個職位不滿意,不理政事,每天就是喝酒快活,大概是龐統開了個壞頭,讓蔣琬也想來個標新立異,吸引老闆的注意。
當年龐統來投靠劉備,被任命為耒陽縣令,認為自己是大材小用,直接擺爛不工作,被劉備罷免,讓他打包回家。
事後是魯肅千里寄信,力薦龐統,劉備親自考察龐統,認定他確實是個社稷之臣,才破格提拔他為軍師中郎將,和諸葛亮並排。
可是這一次蔣琬如法炮製,卻沒得到龐統那樣的待遇,看到醉如爛泥的縣長,劉備一氣之下竟想直接處死他,虧了諸葛亮擔保才刀下留人,但還是被免去了縣長的職務。
罷官事件後,蔣琬沉寂了一段時間,直到劉備打敗曹操,自立為漢中王后,才又把他提拔起來,做了尚書郎。
蜀漢的尚書制度和東漢類似,尚書檯主管全國政務,尚書郎是中央官,蔣琬地位有所提升,卻一直沒有變過,足足做了四年尚書郎。
到劉備去世後,丞相諸葛亮總管大權,蔣琬的好日子才總算來了。
諸葛亮一開府治事,就把蔣琬收入相府為東曹掾,主管兩千石長吏遷除及軍吏,權力很大。
在諸葛亮治理蜀漢時,蔣琬一直都是他的得力助手,諸葛亮出征北伐時,蔣琬又留守丞相府,成為前線和後方的聯絡人和物資調集人。
蔣琬做事很細心,處理調集糧草,整頓兵甲等都很出色,讓繁忙的諸葛亮沒了後顧之憂。
在諸葛亮的心中,蔣琬就是他未來的接班人,在他感到身體不如從前的時候,就多次對劉禪建議:“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
這一點認可,諸葛亮自始至終都沒變過,在病重時,對著劉禪派來的使者詢問後事時,首要人選還是蔣琬。
劉禪是個聰明的皇帝,他受諸葛亮鉗制已久,雖然相父忠心為國,可昭日月,但人心難測,不可能個個都是諸葛亮,於是廢除了丞相這個職務,把原本丞相掌握的軍務和政務分開。
以費禕為尚書令、大將軍,主管政務,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
這個安排頗具玩味,都知道軍事是政治的延伸,在一個較為穩定的政權中,軍事永遠只能位列在政治之下。
而劉禪把費禕、蔣琬如此安排,也違背了諸葛亮以蔣琬為主的臨終遺言。
權力的分散,讓費禕、蔣琬兩人都不能自行其是,一切命令皆只能出於劉禪一人。
後來劉禪兩次命令蔣琬入駐漢中,但卻不給予隨機行事的特權,以至於蔣琬在漢中多采取防禦態度,不敢主動進攻。
蔣琬歷經劉備、諸葛亮、劉禪三位領導人,忠心耿耿是可見的,但有志難伸也是他一生的介懷,在漢中數年,他的身子骨越來越虛弱。
蔣琬想著重現諸葛亮時期的榮光,以水軍南下進攻上庸等郡,但還是被劉禪所制止,最後無能為力,鬱鬱而終了。
劉備不喜歡蔣琬,其實是源於一件事,讓劉備對這個所謂荊州名士的能力打了個問號。
蔣琬傲氣十足,得罪了劉備
赤壁之戰後,劉備平定荊南四郡,當時荊州名士大多歸附劉備,蔣琬和表弟劉敏是零陵當地的青年才俊,劉備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人才。
雖然蔣琬才學出眾,但是總歸年輕,劉備一開始也沒給他安排個一官半職,直到入蜀之後,蔣琬才被任命為廣都縣的縣長。
廣都縣屬於蜀郡治下,秦朝時期是古蜀國的首都,後來才移居到成都,郫江繞縣而過,土地肥沃,是四川農業的中心地帶。
蔣琬被安排在這個地方,也可見劉備和諸葛亮對他的重視。
但蔣琬對這個職位不滿意,不理政事,每天就是喝酒快活,大概是龐統開了個壞頭,讓蔣琬也想來個標新立異,吸引老闆的注意。
當年龐統來投靠劉備,被任命為耒陽縣令,認為自己是大材小用,直接擺爛不工作,被劉備罷免,讓他打包回家。
事後是魯肅千里寄信,力薦龐統,劉備親自考察龐統,認定他確實是個社稷之臣,才破格提拔他為軍師中郎將,和諸葛亮並排。
可是這一次蔣琬如法炮製,卻沒得到龐統那樣的待遇,看到醉如爛泥的縣長,劉備一氣之下竟想直接處死他,虧了諸葛亮擔保才刀下留人,但還是被免去了縣長的職務。
蔣琬不受劉備器重,但諸葛亮卻把他當成是接班人
罷官事件後,蔣琬沉寂了一段時間,直到劉備打敗曹操,自立為漢中王后,才又把他提拔起來,做了尚書郎。
蜀漢的尚書制度和東漢類似,尚書檯主管全國政務,尚書郎是中央官,蔣琬地位有所提升,卻一直沒有變過,足足做了四年尚書郎。
到劉備去世後,丞相諸葛亮總管大權,蔣琬的好日子才總算來了。
諸葛亮一開府治事,就把蔣琬收入相府為東曹掾,主管兩千石長吏遷除及軍吏,權力很大。
在諸葛亮治理蜀漢時,蔣琬一直都是他的得力助手,諸葛亮出征北伐時,蔣琬又留守丞相府,成為前線和後方的聯絡人和物資調集人。
蔣琬做事很細心,處理調集糧草,整頓兵甲等都很出色,讓繁忙的諸葛亮沒了後顧之憂。
在諸葛亮的心中,蔣琬就是他未來的接班人,在他感到身體不如從前的時候,就多次對劉禪建議:“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
這一點認可,諸葛亮自始至終都沒變過,在病重時,對著劉禪派來的使者詢問後事時,首要人選還是蔣琬。
諸葛亮去世,本來應該賦予蔣琬的權力被打散
劉禪是個聰明的皇帝,他受諸葛亮鉗制已久,雖然相父忠心為國,可昭日月,但人心難測,不可能個個都是諸葛亮,於是廢除了丞相這個職務,把原本丞相掌握的軍務和政務分開。
以費禕為尚書令、大將軍,主管政務,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
這個安排頗具玩味,都知道軍事是政治的延伸,在一個較為穩定的政權中,軍事永遠只能位列在政治之下。
而劉禪把費禕、蔣琬如此安排,也違背了諸葛亮以蔣琬為主的臨終遺言。
權力的分散,讓費禕、蔣琬兩人都不能自行其是,一切命令皆只能出於劉禪一人。
後來劉禪兩次命令蔣琬入駐漢中,但卻不給予隨機行事的特權,以至於蔣琬在漢中多采取防禦態度,不敢主動進攻。
蔣琬歷經劉備、諸葛亮、劉禪三位領導人,忠心耿耿是可見的,但有志難伸也是他一生的介懷,在漢中數年,他的身子骨越來越虛弱。
蔣琬想著重現諸葛亮時期的榮光,以水軍南下進攻上庸等郡,但還是被劉禪所制止,最後無能為力,鬱鬱而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