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3883105761366958
-
2 # 使用者9190355388582
農耕自然經濟是一種安定自守的經濟。產生於原始社會,原始農業產生後,自然經濟就存在了。主要由自耕農經營,具有以下幾個特點:封閉性、狹隘性、保守性、自給自足 。
1、四五千年前 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黃河中游地域)——農耕文明
屈家嶺文化(長江中下游)、河姆渡文化(錢塘江流域)——農耕文明
《論語·憲政》:“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史記·周本紀》:“務耕種。行地宜,……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徒而保歸焉。周道 之肖,自此始”。
2、三代時期
《詩經·豳風·七月》:“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
《帝王世紀·擊壤之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3、春秋戰國時期
齊管仲、魏李悝、秦商鞅 政治經濟制度改革——促進農耕經濟
4、中心轉移
黃河中下游——長江流域——長江中下游、江南地區
黃河流域是古代文明的發源地,長期以來是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但是隨著各種條件 的變化,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一)唐中期之前,中國的經濟重心在黃河流域,魏晉以來,隨著大批中原人口的南遷,江南得到開發。
第一,黃河流域細膩而疏鬆的黃土層較適宜於遠古木石銅器農具的耕作,所以農業生產首先在黃河中下游達到較高的水平,使黃河中下游地區成了中國上古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第二,隨著農業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鐵製農具和牛耕的普及,中國的農耕區,逐漸有了向土壤肥沃的長江流域擴充套件的能力。
第三,秦漢大一統局面的形成,為中國農耕區向南部轉移提供了有利社會條件。
第四,魏晉南北朝,北方邊患叢生,戰亂頻繁,使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迅速惡化,中原地區的人們為了逃避戰火,紛紛南下,尋找新的安身之地,他們的遷徒,給南方帶去了先進的耕作技術和文化觀念,再加上南方優良的自然氣候條件和生態環境,長江流域很快就顯示出發展農耕經濟的潛力。
(二)唐安史之亂之後,北方為藩鎮所控制,賦稅不入中央,江淮地區逐漸成為重要的經濟區。
隋唐有諺語為證:“蘇湖熟,天下足”,“湖廣熟,天下足”,都證明了唐宋以後經濟重心南移的歷史事實。“東南財賦”與“西北兵甲”共同構成了唐以後歷代社會政治穩定的基本格局。
(三)宋代以來,南方已取代北方成為經濟中心。
從柳永《望海潮》詞可見宋代江南繁榮之一斑:“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
回覆列表
自耕農經濟(小農經濟)的特點 1、生產規模小,以家庭為單位。
2、分工簡單,男耕女織。3、自給自足,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結合,很少進行商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