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本昌談歷史

    春秋時的晉國是西周時分封的諸候國,當時不叫晉國,叫唐國。唐國第二代國君改國號為晉。

    晉國是春秋時期的四大強國之一,曾為中原霸主,地域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陝西省東部與北部、河北省中部與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東西北部與內蒙一部的廣大地區。

    後來,隨著晉國卿族勢力的不斷強大,到公元前453年,晉國勢力最強的三個卿族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殺死了智伯,吞併了他的全部土地。至公元前434年,晉公室僅剩下絳、曲沃兩邑作為奉祀的地方,晉國所有領土全部入了韓、趙、魏三家之手。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賜封趙、韓、魏三家為諸侯,承認了三家的諸侯地位。

    公元前376年,韓、趙、魏將晉公室剩餘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韓、趙、魏三國又被合稱為“三晉”。三家分晉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戰國的分水嶺。

    因為原來韓丶趙丶魏只是晉國的三個大貴族,是這三家瓜分了晉國,建立了韓丶趙丶魏三國,並且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認,才名正言順地稱為了國家。所以叫三家分晉,而不稱三國分晉。

  • 2 # 主天安

    韓趙魏三個家族,屬大夫級別,是晉國公的家奴!

    要明白箇中原由,須先明白五服五爵。

    本文輔以形象比喻,讀者當心領神會!

    本文以雞蛋為例,說明禮制。

    古代實行尊王攘夷,王朝的王,猶如雞蛋中的坯胎,由胎衣保護。

    蛋黃拱衛胎衣,蛋清拱衛蛋黃,蛋衣拱衛蛋清,蛋殼保衛整體!

    根據雞蛋的原理,王朝設定五大等級!

    五大等級就是:公,侯,伯,子,男!

    公:猶胎衣,拱衛君王這枚胚胎。

    侯:猶蛋黃,拱衛公爵。

    伯:猶蛋清,拱衛侯爵。

    子:猶蛋衣,拱衛伯爵。

    男:猶蛋殼,整體王朝防禦的屏障!

    古代王朝,實行五服制度,分為:京畿,海內,海中,海外,大荒。

    又稱為五服: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

    如此等級深嚴的制度,產生於大禹時代!

    《尚書》載:禹曰……惟荒度土功,弼成五服,至於五千。州十有二師……。

    注意,大禹說這番話時,繼承了舜帝十二州制,後來方有九州。

    大禹弼成五服時,分封五服,即: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受封的職位,有五千人之眾!

    《尚書》: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銍,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五百里侯服,百里釆,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諸侯。

    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

    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

    注: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孟子說,孔子東夷人,文王西夷人,如此解釋!

    有說舜帝東夷人,猶孔子,皆屬遠離京畿的外省人,拱衛子爵的男爵級別的地區。

    夷:居住在要服地區的華夏人,不是夷族,即外族人。

    西周制定的《周禮》更加等級深嚴!

    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了晉國時,他們的身份是大夫級別!

    家:名詞,奴隸社會時期,卿大夫統治的區域,稱為家!!!

    國:諸侯統治的區域,稱為國!

    三家分晉之時,晉國公是公爵,理所當然地將晉稱為:國。

    韓趙魏三家大夫,時以大夫身份,犯上作亂,各自獨立。

    韓趙魏三家,以大夫身份統治的區域,地位屬於:家!

    韓趙魏三大夫,屬晉國公的奴才。他們統治的地域,被稱為家。

    韓趙魏三大夫,是以大夫身份獨立,但是,他們的身份,沒有更改,所以,他們統治的區域,仍然被稱為家!

  • 3 # 歷史紫陌閣

    戰國時期的韓、趙、魏三國原本是晉國的三個執政家族,他們逐漸瓜分了晉國才演變成諸侯,最初並不是周王室分封的諸侯,因此稱為“三家分晉”。韓、趙、魏三國之前只是以家族形式在晉國生存,又怎麼能稱為“三國分晉”呢!

    而且在晉國卿大夫家族中並不是只有韓、趙、魏三家,除三家之外,還有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範氏、中行氏、智氏,一共十一個把持軍政的世家大族,他們按照“長逝次補”的原則,輪流執掌晉國的軍政大事,這種執政方式是晉國獨有的“三軍六卿制”,執政的卿大夫家族首領合稱為“晉國六卿”。

    這些世卿家族在維護著晉國百年霸業的同時,也在不斷蠶食晉國君主的君權,致使晉Lacrosse來越弱,國政基本被這些卿大夫家族把持。他們借權謀私,家族勢力越來越強,為了生存,或是為了爭權,又或是奪利,十一個家族展開了一輪又一輪的競爭,兼併廝殺極其殘酷,精彩程度不亞於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

    經過一百多年的相互兼併後,晉國六卿十一個世族中只剩下智氏、韓氏、趙氏、魏氏四家,他們不僅是晉國最具權勢的卿大夫家族,也是整個周朝境內所有諸侯國中最具權勢的家族,其中四大家族中又以智氏家族勢力最強,因為智氏首領智襄子是晉國有史以來在位時間最長的執政大臣,執掌晉國國政共二十二年。

    智襄子執政時,晉國逐漸失去了霸主地位,智襄子為了重振晉國霸業,便主張四大家族每家都拿出萬戶封邑來增強晉國國力,智氏首先獻出了萬戶封邑,韓氏和魏氏擔心不獻出土地會遭到智襄子派兵攻打,也先後獻出萬戶封邑,而唯獨趙氏不肯獻地,智襄子便聯合韓、魏兩家一起討伐趙氏,趙氏不敵,退守晉陽。

    之後就發生了“晉陽之戰”,趙氏家族首領趙襄子暗中串通韓、魏兩家反水,一同打敗了智襄子,並聯手攻滅智氏,平分了智氏領地。之後韓、趙、魏三家又開始瓜分晉國留下的其他土地以及晉國公室的土地,晉國君主成為傀儡。這時三家雖然還沒有得到周天子分封承認,正式成為諸侯,但實力上已經和諸侯一般無二。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打發使者去周都洛邑,要求周威烈王分封他們為諸侯,而此時的東周王室更加衰弱,一些諸侯已經不再朝覲周天子,即便不承認三家也沒有用,於是做了個順水人情,正式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從此三家正式立國,加上秦、齊、楚、燕四個大國,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

    公元前375年,韓、趙、魏三家將晉國公室剩餘的土地全部瓜分,晉國徹底滅亡,成為史書上一行記載,韓、趙、魏三國也因此被合稱為“三晉”。之後戰國七雄為了獲取土地、財富、人口,揭開了兼併戰爭。

    晉國韓、趙、魏三家的歷史

    晉國韓氏

    晉國韓氏乃周武王後裔,和周天子同為姬姓,前身為西周古南韓後裔。古南韓滅亡後,其後裔遷入晉國,晉國韓氏第一位宗主首領韓萬(韓武子)是曲沃武公的御戎(為君主駕車的車伕甲士)。之後韓萬聽令殺死了被俘的晉哀侯,在曲沃武公殺死晉侯緡(晉哀侯之弟)即位為晉侯,改稱晉武公後,被封在晉國韓原,韓萬家族從此以封地為名,稱韓氏。

    這時的韓氏只是晉國一個普通的家族,封地不多,權力和爵位也不高。直到第五任首領韓厥成為晉國的卿大夫後,韓氏才進入大發展時期。

    在韓厥的父親韓輿在位時,韓氏在晉國飽受壓制,更不幸的是韓輿早喪,拋下了幼子韓厥,被晉國趙氏首領趙衰撫養,成為了趙氏的家臣,提拔為三軍司馬,地位僅次於晉國六卿。後來在晉、齊“鞌之戰”中,韓厥在鞍邑打敗齊頃公,俘虜了齊國大夫逢醜父。

    《史記》記載:“景公十一年,厥與郤克將兵八百乘伐齊,敗齊頃公於鞍,獲逢醜父。於是晉作六卿,而韓厥在一卿之位,號為獻子。”

    不久後晉景公將原本的三軍六卿擴編為六軍十二卿,韓厥因在鞌之戰中表現優異,被評選為新軍六卿之首,號為“獻子”。之後韓厥勤勤懇懇,步步高昇,韓氏也逐漸發展成為晉國六大卿大夫家族之一。在晉悼公時期,韓厥被任命為執政大夫,併兼任中軍元帥,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晉國正卿,韓氏在晉國的顯赫地位再也沒有衰落,一直到後來三家分晉,成為諸侯。

    我們熟悉的“趙氏孤兒”趙武也是得益於韓厥的力保,趙氏才得以復出,重新成為晉國六大部族之一。

    晉國趙氏

    晉國趙氏的先祖與西邊的嬴秦是同一個祖先,趙氏先祖季勝和秦國先祖惡來是親兄弟,曾侍奉於商王帝辛。

    商朝滅亡後,惡來的後人秦非子成為周孝王的馬伕,因善於養馬,得到賞識,被周孝王賜封秦地,建立周之附屬秦國。而季勝的後人造父成為周穆王的車伕,因助周穆王平徐偃王之亂有功,受封趙城,從此造父後人以封地為名,稱“趙氏”,世代為周朝卿士。

    《史記》記載:“趙氏之先,與秦共祖。惡來弟曰季勝,其後為趙。造父幸於周繆王。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為趙氏。叔帶之時,周幽王無道,去周如晉,事晉文侯,始建趙氏於晉國。”

    後來由於周幽王荒淫無道,造父的七世孫叔帶就帶領趙氏前往晉國發展,為晉文侯做事,趙氏開始在晉國建立根基。不過趙氏不同於韓氏,趙氏由於底子厚,從叔帶開始,趙氏宗族就逐漸在晉國興盛起來。叔帶的五世孫趙夙跟隨晉獻公討伐霍、魏、耿三國,就把耿地賜給了趙夙(同時晉國魏氏首領畢萬也因功被晉獻公賜封魏地,畢萬之後以封地為氏,稱魏氏)。

    《史記》記載:“自叔帶以下,趙宗益興,五世而至趙夙。趙夙,晉獻公之十六年伐霍、魏、耿,而趙夙為將伐霍。晉獻公賜趙夙耿。”

    趙夙之孫趙衰因占卜侍奉晉獻公之子重耳(晉文公)吉利,就跟隨了公子重耳。後來由於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他的兒子奚齊成為晉國太子,就用計挑撥晉獻公與兒子申生、重耳、夷吾的感情,迫使太子申生自縊,重耳、夷吾逃亡,趙衰因為追隨了重耳,從此也開始了長達十九年的流亡生活。

    直到秦穆公出兵護送重耳而回國即位,成為晉文公後,趙衰才結束了逃亡生活,被任命為卿大夫,趙氏也開始重新煥發生機,得以繼續在晉國發展。之後趙衰輔佐晉文公成就霸業,在晉文公晚年為晉國最高執政大夫,奠定了趙氏在晉國的地位。

    趙衰死後,其子趙盾代任國政,獨攬晉國朝政十幾年,趙氏成為晉國公卿,在他的經營下,趙氏成為晉國第一豪門,宗族由此而顯貴,實力不斷增強。趙盾之孫趙武就是趙氏孤兒原型,在韓氏首領韓厥的幫助下,趙氏才得以昭雪平反,重新恢復了土地封邑,之後趙武擔任晉國正卿,趙氏才再次與其餘五大卿族平起平坐,成為晉國六大卿大夫家族之一。

    趙武在位時,發生了欒氏之亂,欒氏被滅族,晉國原本的十一家世卿家族只剩下韓氏、趙氏、魏氏、智氏、範氏、中行氏六家,此後六家每家佔據六卿之一,長期把持晉國軍政大權,因此“晉國六卿”又特指為這六大家族。

    到了趙武之孫趙鞅時,範氏、中行氏在“晉鄭鐵丘之戰”中被滅,晉國六卿變為四卿。之後趙氏與韓氏、魏氏三家聯手消滅執政的智氏,繼而又瓜分了晉國,後被列為諸侯。

    晉國魏氏

    晉國魏氏的祖先是周文王第十五子,周武王異母弟姬高,周武王滅商後,姬高受封畢地,史稱畢公高。後來畢國滅亡,畢國公族子弟便淪為平民,分散到了各處,有的在中原,有的流落夷狄,其中一支則去往了晉國發展,其宗主叫畢萬,侍奉於晉獻公,擔任車右一職。

    《史記》記載:“魏之先,畢公高之後也。武王之伐紂,而高封於畢,於是為畢姓。其後絕封,為庶人,或在中國,或在夷狄。其苗裔曰畢萬,事晉獻公。畢萬為右,以伐霍、耿、魏,滅之。以魏封畢萬,為大夫。魏武子以魏諸子事晉公子重耳。重耳立為晉文公,而令魏武子襲魏氏之後封,列為大夫,治於於魏。”

    在前文也有提過,畢萬因為跟隨晉獻公討伐霍、魏、耿三國有功,被賜封魏地,成為晉國大夫,畢萬後代從此以地為氏,稱魏氏。之後畢萬之子魏武子也追隨了公子重耳,在重耳流亡回國即位後,被封為大夫,繼續承襲魏氏封邑。魏氏從此成為晉國六卿之一,為後來三家分晉打下了基礎。

    韓、趙、魏三家分晉

    《史記》記載:“昭公卒而六卿彊,公室卑。”

    自晉昭公去世以後,晉國六卿勢力強大,而晉國公室日漸衰微。六卿之間的鬥爭也越發激烈,在晉昭公之孫晉定公時,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六卿中的範和中行兩家首先敗亡。過後數十年,剩下的趙氏、韓氏、魏氏、智氏發生了“晉陽之戰”。

    此時晉國因為四家互相內鬥,嚴重削弱晉國的實力,不僅使晉國失去了霸主地位,在面對諸侯爭霸,也無力對外爭雄。而勾踐滅吳後,越國舉行諸侯會盟後,成為春秋時代最後一位中原霸主,這對於傳統霸主晉國而言,可以說是一個莫大的恥辱。

    這時智氏家族首領智襄子擔任晉國正卿,他明白晉國大權旁落是因為政出私門,四家互相內鬥,要想恢復晉國昔日霸業,就必須先增強晉國國君實力,為此就發生本文開頭前的一幕。智襄子為了重振晉國霸業,便主張每家獻地萬戶封邑,趙氏不肯,於是四家發生了晉陽之戰。

    趙氏暗中串通韓氏和魏氏,一同攻滅了智氏,瓜分其地。這時晉國再也沒有可以與三家抗衡的力量,韓、趙、魏三大卿大夫家族便毫無顧慮地瓜分了晉國。

    結語:

    在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被周威烈王正式被封為諸侯。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國瓜分了晉國公室僅剩的土地,並將晉靜公廢為庶人,晉國徹底滅亡。這些把持晉國朝政的卿大夫家族最終成為晉國宗廟的掘墓人。

    回味更多歷史,下期更精彩。

  • 4 # 湖畔柳風

    這一問題的核心在於“國”與“家”的區別,本文將對先秦時期的“國”和“家”的概念進行簡單的闡述,解釋為何是三家分晉,而不叫三國分晉。至於三家分晉的歷史過程網上內容很多,本文將不再闡述,有興趣的可以搜尋檢視。

    先秦時期的“國”和“家”的概念與我們現在認知上的“國”和“家”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中國在西周時期就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宗族禮法制度,並以此作為治理國家的根本制度。

    當時規定,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全天下都受其統治,天子死後由其嫡長子繼承,其餘所有兒子都受封為諸侯,封土建國後稱之為“國”,國君在其封國內享有治理權。諸侯國的國君死後由其嫡長子繼承,其餘所有兒子再次降級成為卿大夫,卿大夫不能再封土建國,只能享有一定數量的“食邑”,在其“邑”內,稱之為“家”,卿大夫在其邑內享有治理權。卿大夫也是可以由其嫡長子繼承的,而卿大夫的其他兒子則被再次降級成為“士”,士不再享有領地,只能靠工作領取俸祿,士的所有兒子都沒有可以繼承的領地,若不能入仕,則只能成為民。

    韓趙魏三家在分晉之前,既不是周天子的兒子,也不是晉國國君的嫡長子,更重要的是他們都沒有受到周天子的冊封,因此肯定不能稱他們為“國”。其實嚴格按西周禮法,他們甚至連“家”都稱不上,之所以能被稱之為“家”,總得來說就是“禮崩樂壞”的結果,具體原因是晉國長期被同一宗族內的人叛亂所擾,晉獻公為消除公族叛亂,開始啟用外族人員治理封國,設立六軍,六軍首領後來逐漸演變成卿大夫,韓趙魏三家在分晉之前都是晉國的卿大夫,因此韓趙魏三家才能稱之為“家”。在分晉之後,三家都受到了周天子的冊封成為真正的諸侯國,在此之後,“三家”才變成了“三國”。

    正是由於“家”與“國”的概念不同,所以歷史上才有“三家分晉”和“秦滅六國”的說法。

    儒家講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的“齊家”,現在想想,其實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他需要對其食邑範圍內的所有人和事進行治理,這本身也是很需要治理水平的,遠不是我們今天想象的帶領全家致富奔小康那麼簡單。

    (圖片源於網路,侵刪)

  • 5 # 下一站準備去花果園

    (三家分晉)春秋後期晉國大夫智宣子專政,他想讓兒子智瑤來繼承家業。族人智果反對說你的男一個兒子智者宵要強過智瑤,雖然智瑤有五個優點,那就是第一他儀表堂堂,身材高大,第二他精通射箭,擅長駕車,第三他技藝出眾,才華超人,第四他能說會道辭藻華麗,第五他堅強果敢剛毅勇敢。

    但他有一個致命的缺點,他不講仁義,剛愎自用為人傲慢,以為自己優點眾多,就盛氣凌人不講仁義,誰能受得了呢?假如最終讓智瑤繼承家業,智家一定會滅亡的。但是智果的建議沒有被智宣子採納,為了躲避智家的禍亂,聰明的智果就透過晉國太史證明,帶領一小部分族人在智氏家族之外另立門戶,改智氏為輔氏,成立輔氏家族。

    大夫趙簡子的兒子裡,大兒子叫伯魯,小兒子叫無恤,趙簡子拿不定主意該讓誰做繼承人。

    於是他在兩片竹簡上寫下訓誡的話,交給兩個兒子,讓他們認真記住。過了三年,趙簡子把兩個兒子喚來,問他們竹簡上的內容,伯魯支支吾吾說不上來,讓他拿竹簡出來,竹簡早不曉得丟到了哪裡,再問無恤,無恤倒背如流,問他要竹簡,他就從袖子裡拿出來交給趙簡子,無恤的表現得到趙簡子的賞識,於是被立為趙家繼承人。趙簡子派尹鐸治理晉陽,臨走時尹鐸請示說,您這次派我去是要我大肆搜刮民財還是要讓百姓幸福安康,趙簡子說當然是要讓百姓幸福安康,結果尹鐸到晉陽後,輕徭薄賦,廣施恩義,百姓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趙簡子知道了,就對無恤說,假如晉國有禍亂髮生,你不要嫌晉陽城小,尹鐸地位低下,邊不要怕距離太遠,一定要去晉陽投靠尹鐸。

    智宣子去世後,智瑤繼立,做了晉國的執政,就是智襄子。智襄子專擅晉國大權,暴虐無道。他和大夫韓康子,魏桓子在藍臺喝灑,宴席上戲弄韓康子,還對韓子的家臣段規大加汙辱,智襄子的家臣勸說主公,讓他以後以禮待人,以免招來災禍,智襄子不予理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9世紀自然科學三大發現為什麼沒有孟德爾的遺傳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