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702798539033053

    《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題為“屯土山關公約三事,救白馬曹操解重圍”。其中寫到關羽被困土山,曹操遣張遼勸降。遼說其不降則有三罪,降則有三便,而關羽更提出了三個條件,要曹操都答應,自己才肯投降。曹操也果然大度能容,一口應允..

    我們就暫且說到這裡打住,因現在要討論的便是關羽降曹時,事前究竟是否有約。

    接下來,我們也試看看史書《三國志》對此事的記載:

    關羽傳:“建安五年(200),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禽羽以歸..”

    武帝紀:“備走奔紹,獲其妻子。備將關羽屯下邳,復進攻之,羽降。”

    先主傳:“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先主敗績。曹公盡收其眾,虜先主妻子,並禽關羽以歸。”

    很明顯,三段記載中都沒有支言片語提及“約三事”。

    於是,大多數讀者認為此又是《三國演義》作者的生花妙筆,純屬虛構。此議似乎已成蓋棺定論,無庸質疑。

    但是,我想說明的是,史書上沒有記載的事情就一定沒有發生過嗎?況且古人們撰寫《三國演義》時所能引用的史料與現在我們能夠見到的應該也有些差異吧!誰又知道有多少在當時也已成蓋棺定論的史料已失傳了。

    這裡首先請大家注意一點,關於“約三事”應該不會有太多人知曉,否則以後每降一個敵方將領便來它個什麼約五事、約七事的怎麼辦。應僅限於曹操、關羽和受命勸降者知曉。於是,便出現了關羽留書出走時曹操左右欲追之這一幕。正因其不知早與曹操有約。因此,此事不載於史籍亦沒什麼好奇怪的。

    本文僅限於討論造成關羽降曹的最大動力,即“三者,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辭去。”

    關羽傳:“初,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既而遼以問羽,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遼以羽言報曹公,曹公義之。及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如果關羽當初是無條件投降的話,我們可以理解為他不想就這麼死了(或如某些人所言“怕死”)。

    從他最後仍亡歸劉備陣營來看,他不想死的原因是為留下有用之身以圖將來。

    那麼,他便應該嚴守心中真實的想法,因為若被曹操知道的話,極有可能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而從關羽本傳中的記載來看,他卻又直言不諱地對曹方將領張遼說出了“終不留”的話語。根本未將生死放在心上,擺明立場,決不屈服。這便違反了他當初忍辱負重以保全性命報效國家的本意。這皆不前後矛盾嗎?

    既然現在能講這段話,難道當時就不能講嗎?

    既然已經不怕死了,還會無條件投降自己的敵人嗎?

    這是否說明了一點,既關羽當初投降是有附帶條件的。

    那麼一個敗軍之將留著這條命是為了什麼呢?

    那便是“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辭去。”

    這個條件應該是造成關羽投降的最大動力。因為他和劉備雖戰敗了一次,但只要他們都沒有死而且能再團聚,就有了再戰的本錢。畢竟勝負乃兵家常事,不需要為了一時的輸贏而葬送性命。當然,對關羽來說前提條件是還有再來一次的機會。曹操亦正因為事前有約才會任其歸劉。

    因此,雖然“約三事”為小說家之言,但關羽降曹時,曾達成過某種協議應該是有很大可能的。我們不能因為沒有確如小說家的“約了三件事”而否定這個可能性。

    我們再來談一下關羽到底是如何回到劉備身邊的。

    武帝紀:“(建安五年200)(袁)紹騎將文丑、劉備將五、六千騎前後至..(曹)公還軍官渡,紹進保陽武。關羽亡歸劉備。”

    先主傳:“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汝南黃巾劉闢等叛曹公應紹。紹遣先主將兵與闢等略許下。關羽亡歸先主。”

    依以上記載推知,關羽斬顏良後,袁紹便派遣劉備和文丑出戰,而此時關羽亦在曹操軍中效力。兩人應於同一戰場上得知對方訊息。文丑軍敗被殺,劉備逃回,袁紹又派遣劉備到汝南擾亂曹操後方大本營許昌。

    按曹仁傳:“紹遣劉備徇隱強(汝南屬縣)諸縣,多舉眾應之。自許以南,吏民不安,使曹仁將騎擊破之。”

    按《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三冊三國西晉時期,隱強縣為汝南郡最為接近許昌之地。

    劉備應至隱強或路上便開始與關羽聯絡商議其與劉備家眷安全歸來的計劃。關羽當從官渡返許昌接回劉備家眷(或其時他們本已在許昌),而其時劉備剛好發兵“略許下”,其實只為掩護關羽等人撤退。

    武帝紀和先主傳並言關羽當時是“亡”歸先主,關羽本傳雖言曹操令左右勿追之語,但關羽並不知曉。史書上言其“拜書告辭”,應為將書信交予曹操府前門衛後,未待曹操召見便立即出發,如若其直接拜書於曹操的話,則不會出現“左右欲追之”之語,而是“阻之、就地殺之”了。他可是抱著“玩”命的態度來完成此一壯舉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科比勵志演講夢想的力量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