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德先生,中關村第一代企業家、創辦了中國第一家民營科技企業 京海公司、第一代中關村創業先行者、中關村民營科技創業元老、京海集團創始人。
一說起中關村,大家馬上會聯想到擁擠的人流和繁華的電子市場,如今、這裡不僅是中國北方最重要的電子產品集散地,還匯聚了聯想、百度等近兩萬家高新技術企業,被譽為“中國的矽谷”。然而把時鐘撥回到當時三十年前,如今繁華的街道當年卻是一片一望無際的農田,那時中關村的概念只是一條從白石橋延伸到頤和園的街道,我們今天採訪的物件正是中關村的第一家民營科技企業 京海公司的創始人王洪德。
那時候那條街不像現在中關村一條街那麼輝煌,那兩邊都是土地種的大白菜,五院(中關村航天五院)的前邊、空間院(中國技術空間研究院)前邊種的大白菜,所以他們帶著知青把這白菜拔起來、平整土地,開始建房。
中關村曾是北京海淀區的一個普通地名,在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歷史中,這個名字與安徽的小崗村、浙江省的溫州市一起被載入了中國社會發展和轉型的歷史。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中國科技界迎來了一個發展的春天。1980年,參與過兩彈一星計劃的中科院著名的等離子物理學家陳春先先後三次考察美國矽谷,舊國後、他提出了要學習美國的經驗、在中國建立“中國矽谷"的主張。當時中關村匯聚了清華北大等三十多所高等院校,中科院多家國家級研究所和超過八萬名科技研究人員為創辦“中國矽谷”提供了最好的環境。此時王洪德因為創辦了知青社,也正漸漸成為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研究所的焦點人物。
有一是冬天,正好是1979年很冷的時候,自己就到了知青社,因為知青社有三百多個知青,看著孩子就是因為沒有暖氣,在平房裡攏火烤火的手都凍裂了,孩子一個月開三十元錢。當時,知青社為青年人安排的工作,主要是搬磚、拌水泥、搞運輸,雖然月工資三十元錢、在當年算是一筆不太低的收入,但是王洪德卻為這些青年暗自惋惜。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計算機對於普通民眾來說還是一個遙遠的事物。當時的計算機都是龐然大物,平均佔地要超過一百平米,不僅個頭兒大、計算機對工作環境的要求也十分苛刻。不僅要電源電壓穩定,還要有良好的空調降溫系統和除塵防磁系統,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研究所、王洪德正是研究計算機機房環境建設的專家,他當時已經自主研發了許多組建機房的重要部件,這些部件填補了國內的空白。隨著計算機在中國的大規模發展,正有著巨大的需求。為什麼不能讓這些有文化基礎的年輕人參與到高科技產品的生產中來呢,王洪德為此專門找到了知青社的主任。自己說那樣,咱們計算所有工廠,計算所的工廠還挺大的,這個工廠就是為科研服務的。好了,自己說我做設計,計算所工廠生產,然後叫孩子們組裝。那麼就面向全國推廣吧。後來自己就把自己的設計叫工廠加工,教孩子們怎麼組裝、自己培訓孩子們,孩子們都高中畢業嘛。一下子計算所小小的知青社火了,知青社可以供應全國各地計算機應用的部件,這時候自己帶他們大概一年、不到一年賺了六十萬。孩子的工資每月從三十元錢漲到九十元錢。
依靠獨家掌握的技術,王洪德不僅改善了年輕人的工作前景、還為計算機所節省了大量研究經費,只是當時知青社的規模不大、無法滿足全國計算機市場的需要。如何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能量,讓計算機機房環境建設有更大的用武之地,從而更好的普及計算機技術,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王洪德。1980年,王洪德作為天津電工裝置廠的顧問接觸到了來訪的義大利希羅斯(HiROSS)公司的創始人、計算機空調專家、英華人羅西博士。
吃飯在天津賓館,那個氣氛是很熱烈的,羅西博士和他兩個助手那時候都是帶著夫人來的,那時候談的也很好,談的計算機應用推廣。談判的時候就在宴席間羅西講,他說我們三個人用三百五十美金創造一個公司,這個公司目前向全國計算機系統推廣它的裝置。因為自己覺得自己在計算機條件方面瞭解的比他們深,他只是做專用空調裝置的,自己不管是抗干擾遮蔽系統、超靜系統、穩壓穩頻供電系統自己都懂,比他還通,所以自己覺得自己還是比較有潛力的。自己當時已經有信心,就是決心也搞一個公司,為全國計算機服務。
希羅斯公司是一家專門為精密儀器生產空調的企業,業務遍佈全球。看到外華人可以憑藉技術和三百五十美元的啟動資金創造出一家世界聞名的企業,王洪德暗自盤算,自己為什麼不可以嘗試一下呢,經過一段深思熟慮之後,王洪德做出了一個當時讓所有的人都意想不到的舉動,他離開了中科院、下海經商。剛走的時候很多人不理解,那時候看來這種做法是很難的,很多人搶著往這種科學殿堂、進都進不來,你怎麼辭去公職出去呢,但是自己覺得心底無私天地寬,我沒幹自己的事情、我強烈愛著這個祖國、熱愛這片土地,自己乾的是有益國家人民的事情。
1956年,世界上第一臺電晶體電子計算機誕生,也正是在這一年、中國科學院創辦了計算機技術研究所。中國在計算機領域的研究與當時世界各國處在同一起跑線。就在這一年,只有二十歲的王洪德在哈爾濱電工學院畢業後,因為學習成績優秀,被計算機技術研究所破格錄取。
自己報到的時候只有二十四個人,二十四個人中的大多數人都是周總理從國外叫回來的專家,像當時的吳幾康是全華人大代表,像蔣士飛、範新弼、夏培肅都是一流的科學家、都是博士生導師,那麼自己屬於一個年齡非常小的、那麼學歷還低的,所以自己到這兒來講呢、大夥兒對自己也都挺喜歡。當時自己可能還有點朝氣、還有點雄心、還有點壯志、什麼都想幹。
王洪德只有專科學歷,在計算機所他的學歷是最低的,但憑藉著好學和勤奮,王洪德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9年,中國自主研製成功了運算速度每秒一萬次的一零四型電子計算機,在當時的國際上處於領先水平。計算機研製成功後,必須馬上蓋一座機房,可是計算機機房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在當時完全沒有任何可以借鑑的資料,這是一個全新的課題。王洪德是學習機電出身的,對於電壓和空調系統有過專業系統化的學習,當時這份重擔就這樣落到了他的肩上。
他們覺得自己可能學習很優秀的,另外也挺年輕的也敢幹,實際當時自己很小、二十一歲,所以自己也好像有那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兒就承擔了這個任務,就承擔了計算機技術研究所的科研大樓的建設。
王洪德自從進入計算機所以後,便自學了高等數學、軟體程式設計等大量與計算機相關的課程,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為中國的計算機研製出一份力。誰想到結果計算機還沒有摸到,都先與施工隊打起了交道。因為當時沒人搞科研大樓建設,因為很多人都進入什麼部門呢,搞軟體、搞結構、搞元件設計、搞磁酶系統、搞磁系統,那麼自己當然不能搞那個,當時但是自己也在計算機學習班學習,後來叫自己幹這個,自己當時很不服氣,我搞這個幹嘛,為什麼我不搞計算機的主機啊、搞晶片啊,是吧,那不讓搞。包括搞結構也行,結構也沒叫自己搞,就叫自己籌建大樓。可能當時自己還挺能幹的。可是,當工程開始之後,王洪德才發現這個建設機房的任務絕不是蓋房子那麼簡單,供電系統、空調系統、恆溫恆溼、遮蔽抗干擾,一個又一個的技術難題需要一個一個地去攻破。計算機機房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計算機的工作狀態。當時一零四型計算機在全國僅生產了七臺,每一臺都承擔著極其重要並且繁重的任務。一旦出現問題,將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為了確保每個細節萬無一失,王洪德奮戰了七天七夜,終於提前完成了計算機房的圖紙設計。
做那個設計的時候,自己幾乎都是趴在圖板上睡的,自己說的第七個黎明、應當是六夜迎著第七個黎明,自己記得自己從圖板站起來的時候自己那個鼻涕都留到圖板上、站都站不起來,那個時候大家很緊張。
1966年、隨著文化大革命的到來,中國各項科學事業都幾乎進入了停滯期。然而在十年文革期間,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研究所仍然承擔著繁重的國防任務。當時北京的供電非常緊張,經常會出現大面積停電,為了不影響計算機工作,中科院特別購買了四臺柴油發電機。機器運到之後,問題來了,大家發現沒有人懂得如何把這四臺裝置併入電網,如果這四臺裝置不能調整好,不僅不會發電、還有可能造成斷電。就在這個時候,大家又想到了王洪德。
自己的主任叫李道愷,他問自己說說行不行,自己說我可以試試,自己到現場看完以後、自己腦袋想了一下子,因為自己在學校學習的是供電系統,因為供電系統一個電壓,要跟電網電壓平衡。一個頻率要跟電網的頻率相同,另外要同向、ABC要同向,不同向不行,有三個條件。還有一個條件就是容量,併網的容量不能超過三分之一、都一樣大小,自己腦袋想完以後好像很有把握了。當時自己記得科學院大院裡圍了大概應當有幾百人吧、都圍著點著汽燈,知道吧,煤油燈的汽燈吊在空中,大家看 把自己找來了,自己過來時候當時心情很複雜,可能當時自己估計大家同情自己的人也替自己捏一把汗;不同情自己的人看自己能不能做好。都調整好後,自己說我可以操作電網了。那整個機器在夜空中嘩嘩都響,四臺機器都轉,大家都屏著呼吸來看,自己把第一臺並上去以後、那個汽燈就亮了,有的人鼓掌、鼓得稀稀落落的,第二臺、第三臺、第四臺,到第四臺的時候還有鼓掌的,自己估計鼓掌的時候可能軍代表主任呢叫薛影,就對大家比劃說不要那樣。整個四臺機器發電完以後、整個大院的燈、研究室的燈全亮了。
十年浩劫,讓中國的計算機技術遠遠的落後於世界發達國家。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興起了一陣計算機熱,軍隊系統、民用系統、教育系統紛紛在國外引進大型計算機。大家買回計算機之後,便紛紛打聽誰會建機房,就這樣似乎在一夜之間王洪德成了計算機所裡最忙的人。那時候自己記得是首先是天津計算機公司請自己當顧問,後來是天津電工專用裝置廠,天津無線電七廠、五廠、十一廠都把自己請去。那時候是說句普通話吧,每天天津計算機公司要派小汽車來接自己,自己覺得自己還挺有用的,也有點特別興奮的那種感覺。
1980年,還在計算機所裡創辦知青社的王洪德眼看著大陸計算機市場越來越火、訂單越來越多,在那次與義大利希羅斯公司的創始人羅西博士見面之後,經過深思熟慮、他決定放手一搏,在眾人疑惑的眼光中闖出一條自己的路來。
王洪德先生,中關村第一代企業家、創辦了中國第一家民營科技企業 京海公司、第一代中關村創業先行者、中關村民營科技創業元老、京海集團創始人。
一說起中關村,大家馬上會聯想到擁擠的人流和繁華的電子市場,如今、這裡不僅是中國北方最重要的電子產品集散地,還匯聚了聯想、百度等近兩萬家高新技術企業,被譽為“中國的矽谷”。然而把時鐘撥回到當時三十年前,如今繁華的街道當年卻是一片一望無際的農田,那時中關村的概念只是一條從白石橋延伸到頤和園的街道,我們今天採訪的物件正是中關村的第一家民營科技企業 京海公司的創始人王洪德。
那時候那條街不像現在中關村一條街那麼輝煌,那兩邊都是土地種的大白菜,五院(中關村航天五院)的前邊、空間院(中國技術空間研究院)前邊種的大白菜,所以他們帶著知青把這白菜拔起來、平整土地,開始建房。
中關村曾是北京海淀區的一個普通地名,在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歷史中,這個名字與安徽的小崗村、浙江省的溫州市一起被載入了中國社會發展和轉型的歷史。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中國科技界迎來了一個發展的春天。1980年,參與過兩彈一星計劃的中科院著名的等離子物理學家陳春先先後三次考察美國矽谷,舊國後、他提出了要學習美國的經驗、在中國建立“中國矽谷"的主張。當時中關村匯聚了清華北大等三十多所高等院校,中科院多家國家級研究所和超過八萬名科技研究人員為創辦“中國矽谷”提供了最好的環境。此時王洪德因為創辦了知青社,也正漸漸成為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研究所的焦點人物。
有一是冬天,正好是1979年很冷的時候,自己就到了知青社,因為知青社有三百多個知青,看著孩子就是因為沒有暖氣,在平房裡攏火烤火的手都凍裂了,孩子一個月開三十元錢。當時,知青社為青年人安排的工作,主要是搬磚、拌水泥、搞運輸,雖然月工資三十元錢、在當年算是一筆不太低的收入,但是王洪德卻為這些青年暗自惋惜。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計算機對於普通民眾來說還是一個遙遠的事物。當時的計算機都是龐然大物,平均佔地要超過一百平米,不僅個頭兒大、計算機對工作環境的要求也十分苛刻。不僅要電源電壓穩定,還要有良好的空調降溫系統和除塵防磁系統,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研究所、王洪德正是研究計算機機房環境建設的專家,他當時已經自主研發了許多組建機房的重要部件,這些部件填補了國內的空白。隨著計算機在中國的大規模發展,正有著巨大的需求。為什麼不能讓這些有文化基礎的年輕人參與到高科技產品的生產中來呢,王洪德為此專門找到了知青社的主任。自己說那樣,咱們計算所有工廠,計算所的工廠還挺大的,這個工廠就是為科研服務的。好了,自己說我做設計,計算所工廠生產,然後叫孩子們組裝。那麼就面向全國推廣吧。後來自己就把自己的設計叫工廠加工,教孩子們怎麼組裝、自己培訓孩子們,孩子們都高中畢業嘛。一下子計算所小小的知青社火了,知青社可以供應全國各地計算機應用的部件,這時候自己帶他們大概一年、不到一年賺了六十萬。孩子的工資每月從三十元錢漲到九十元錢。
依靠獨家掌握的技術,王洪德不僅改善了年輕人的工作前景、還為計算機所節省了大量研究經費,只是當時知青社的規模不大、無法滿足全國計算機市場的需要。如何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能量,讓計算機機房環境建設有更大的用武之地,從而更好的普及計算機技術,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王洪德。1980年,王洪德作為天津電工裝置廠的顧問接觸到了來訪的義大利希羅斯(HiROSS)公司的創始人、計算機空調專家、英華人羅西博士。
吃飯在天津賓館,那個氣氛是很熱烈的,羅西博士和他兩個助手那時候都是帶著夫人來的,那時候談的也很好,談的計算機應用推廣。談判的時候就在宴席間羅西講,他說我們三個人用三百五十美金創造一個公司,這個公司目前向全國計算機系統推廣它的裝置。因為自己覺得自己在計算機條件方面瞭解的比他們深,他只是做專用空調裝置的,自己不管是抗干擾遮蔽系統、超靜系統、穩壓穩頻供電系統自己都懂,比他還通,所以自己覺得自己還是比較有潛力的。自己當時已經有信心,就是決心也搞一個公司,為全國計算機服務。
希羅斯公司是一家專門為精密儀器生產空調的企業,業務遍佈全球。看到外華人可以憑藉技術和三百五十美元的啟動資金創造出一家世界聞名的企業,王洪德暗自盤算,自己為什麼不可以嘗試一下呢,經過一段深思熟慮之後,王洪德做出了一個當時讓所有的人都意想不到的舉動,他離開了中科院、下海經商。剛走的時候很多人不理解,那時候看來這種做法是很難的,很多人搶著往這種科學殿堂、進都進不來,你怎麼辭去公職出去呢,但是自己覺得心底無私天地寬,我沒幹自己的事情、我強烈愛著這個祖國、熱愛這片土地,自己乾的是有益國家人民的事情。
1956年,世界上第一臺電晶體電子計算機誕生,也正是在這一年、中國科學院創辦了計算機技術研究所。中國在計算機領域的研究與當時世界各國處在同一起跑線。就在這一年,只有二十歲的王洪德在哈爾濱電工學院畢業後,因為學習成績優秀,被計算機技術研究所破格錄取。
自己報到的時候只有二十四個人,二十四個人中的大多數人都是周總理從國外叫回來的專家,像當時的吳幾康是全華人大代表,像蔣士飛、範新弼、夏培肅都是一流的科學家、都是博士生導師,那麼自己屬於一個年齡非常小的、那麼學歷還低的,所以自己到這兒來講呢、大夥兒對自己也都挺喜歡。當時自己可能還有點朝氣、還有點雄心、還有點壯志、什麼都想幹。
王洪德只有專科學歷,在計算機所他的學歷是最低的,但憑藉著好學和勤奮,王洪德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9年,中國自主研製成功了運算速度每秒一萬次的一零四型電子計算機,在當時的國際上處於領先水平。計算機研製成功後,必須馬上蓋一座機房,可是計算機機房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在當時完全沒有任何可以借鑑的資料,這是一個全新的課題。王洪德是學習機電出身的,對於電壓和空調系統有過專業系統化的學習,當時這份重擔就這樣落到了他的肩上。
他們覺得自己可能學習很優秀的,另外也挺年輕的也敢幹,實際當時自己很小、二十一歲,所以自己也好像有那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兒就承擔了這個任務,就承擔了計算機技術研究所的科研大樓的建設。
王洪德自從進入計算機所以後,便自學了高等數學、軟體程式設計等大量與計算機相關的課程,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為中國的計算機研製出一份力。誰想到結果計算機還沒有摸到,都先與施工隊打起了交道。因為當時沒人搞科研大樓建設,因為很多人都進入什麼部門呢,搞軟體、搞結構、搞元件設計、搞磁酶系統、搞磁系統,那麼自己當然不能搞那個,當時但是自己也在計算機學習班學習,後來叫自己幹這個,自己當時很不服氣,我搞這個幹嘛,為什麼我不搞計算機的主機啊、搞晶片啊,是吧,那不讓搞。包括搞結構也行,結構也沒叫自己搞,就叫自己籌建大樓。可能當時自己還挺能幹的。可是,當工程開始之後,王洪德才發現這個建設機房的任務絕不是蓋房子那麼簡單,供電系統、空調系統、恆溫恆溼、遮蔽抗干擾,一個又一個的技術難題需要一個一個地去攻破。計算機機房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計算機的工作狀態。當時一零四型計算機在全國僅生產了七臺,每一臺都承擔著極其重要並且繁重的任務。一旦出現問題,將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為了確保每個細節萬無一失,王洪德奮戰了七天七夜,終於提前完成了計算機房的圖紙設計。
做那個設計的時候,自己幾乎都是趴在圖板上睡的,自己說的第七個黎明、應當是六夜迎著第七個黎明,自己記得自己從圖板站起來的時候自己那個鼻涕都留到圖板上、站都站不起來,那個時候大家很緊張。
1966年、隨著文化大革命的到來,中國各項科學事業都幾乎進入了停滯期。然而在十年文革期間,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研究所仍然承擔著繁重的國防任務。當時北京的供電非常緊張,經常會出現大面積停電,為了不影響計算機工作,中科院特別購買了四臺柴油發電機。機器運到之後,問題來了,大家發現沒有人懂得如何把這四臺裝置併入電網,如果這四臺裝置不能調整好,不僅不會發電、還有可能造成斷電。就在這個時候,大家又想到了王洪德。
自己的主任叫李道愷,他問自己說說行不行,自己說我可以試試,自己到現場看完以後、自己腦袋想了一下子,因為自己在學校學習的是供電系統,因為供電系統一個電壓,要跟電網電壓平衡。一個頻率要跟電網的頻率相同,另外要同向、ABC要同向,不同向不行,有三個條件。還有一個條件就是容量,併網的容量不能超過三分之一、都一樣大小,自己腦袋想完以後好像很有把握了。當時自己記得科學院大院裡圍了大概應當有幾百人吧、都圍著點著汽燈,知道吧,煤油燈的汽燈吊在空中,大家看 把自己找來了,自己過來時候當時心情很複雜,可能當時自己估計大家同情自己的人也替自己捏一把汗;不同情自己的人看自己能不能做好。都調整好後,自己說我可以操作電網了。那整個機器在夜空中嘩嘩都響,四臺機器都轉,大家都屏著呼吸來看,自己把第一臺並上去以後、那個汽燈就亮了,有的人鼓掌、鼓得稀稀落落的,第二臺、第三臺、第四臺,到第四臺的時候還有鼓掌的,自己估計鼓掌的時候可能軍代表主任呢叫薛影,就對大家比劃說不要那樣。整個四臺機器發電完以後、整個大院的燈、研究室的燈全亮了。
十年浩劫,讓中國的計算機技術遠遠的落後於世界發達國家。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興起了一陣計算機熱,軍隊系統、民用系統、教育系統紛紛在國外引進大型計算機。大家買回計算機之後,便紛紛打聽誰會建機房,就這樣似乎在一夜之間王洪德成了計算機所裡最忙的人。那時候自己記得是首先是天津計算機公司請自己當顧問,後來是天津電工專用裝置廠,天津無線電七廠、五廠、十一廠都把自己請去。那時候是說句普通話吧,每天天津計算機公司要派小汽車來接自己,自己覺得自己還挺有用的,也有點特別興奮的那種感覺。
1980年,還在計算機所裡創辦知青社的王洪德眼看著大陸計算機市場越來越火、訂單越來越多,在那次與義大利希羅斯公司的創始人羅西博士見面之後,經過深思熟慮、他決定放手一搏,在眾人疑惑的眼光中闖出一條自己的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