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袁白羽

    司馬懿從長安親自率領軍隊,日夜兼程,趕到上邽保護麥子。卻發現,諸葛亮沒有在渭水北岸建築防禦攻勢,而是直接撤退。

    司馬懿看了就對部下說: 哎呀,我們部隊遠道而來,十分疲憊,諸葛亮卻不把握機會,在渭水這裡和我們背水一戰。看他名氣這麼大,我想也不過如此。

    然而,上面這段記載,其實語帶玄機。因為理論上,這個時候雙方還沒交戰,諸葛亮不過派人去割割小麥,沒有道理諸將皆懼,司馬懿還得安慰部下說,哎呀,其實諸葛亮並不可怕呀。

    但是,如果去參考《漢晉春秋》的記載,就真相大白了。司馬懿的本部,在跟諸葛亮接觸之前,他有先派出 郭淮、費曜將軍去防守上邽,不過被諸葛亮給擊敗了。

    當然,這場敗仗在《晉書》或《三國志》裡面,都沒有記載。不過,後來的《資治通鑑》裡面,有引用這段故事,因此我覺得可信度是蠻高的。

    我會合理揣測認為, 諸葛亮這個時候的後退,只是技術性的撤離,目的是吸引司馬懿往祁山方向追擊。加上當時祁山堡壘還有少量魏軍駐紮,所以司馬懿就很配合地追了上去。

    就這樣,諸葛亮一路退到了依山傍水的滷城,而司馬懿就尾隨在後。為什麼我們說“ 尾隨在後”,而不說是“ 追擊至此”呢?

    因為這時候,老將軍張郃又留下了對話記錄。張郃對司馬懿說:“ 司馬大將軍,我建議不要再前進了,我們不如就屯兵在此地,然後派騎兵去岐山的堡壘騷擾。不然,你一直尾隨諸葛亮,然後又不跟對方開戰,這實在很像是痴漢的行為”。

    張郃這話說的有點酸,但是司馬懿不想聽。等到司馬懿抵達滷城城外,他就找了一個山頭紮營。儘管部下紛紛請纓作戰,他都拒絕了。

    也因此留下那句名言: 司馬懿怕蜀漢跟怕老虎一樣,全天下都笑你不敢。隨著時間一天一天過去,到了5月,司馬懿終於下定決心諸葛亮打一場了。

    諸葛亮的佈陣是自己守主城,而南邊陣地交給王平防守。而司馬懿和張郃則兵分兩路,一個打諸葛亮,一個打王平。

    這場戰爭的結果到底如何?其實就像開頭所說的, 一個滷城,各自表述。

    在《三國志》裡,跳過了司馬懿分兵攻打諸葛亮的勝負記載。但在《王平傳》裡面,記載張郃打不下來。那司馬有沒有打下來呢?我想是沒有的。

    真實狀況很有可能是, 他和張郃雙雙戰敗,一路敗逃。為何會說司馬懿這場滷城之戰,應該是大敗?

    此時第4次北伐來到尾聲,因為大家都知道,後來蜀漢 李嚴延誤運糧,使得諸葛亮不得不撤兵,有三條很重要的史料都記載,張郃追擊撤退的漢軍,不幸正中埋伏,膝蓋中了一箭,就此身亡。

    而他身亡的地點叫木門,木門在滷城的北方,假如諸葛亮撤退路線有經過這裡,那表示他在滷城戰勝之後,應該已經追著司馬懿逼近天水了。

    我們回顧一下派遣張郃追擊前的那場軍事會議,當時看到了蜀漢撤退,張郃主陣按兵不動,不過司馬懿卻堅持要他出戰。

    不得已之下,只好 風蕭蕭兮渭水寒,張郃一去兮不復還。有人說,這是司馬懿故意挖坑給張郃跳,但坦白講,有意還是無意,其實不是那麼好判斷。

    但是從客觀條件來看,這場戰爭一開始,司馬懿和張郃就意見不合,而且作戰過程中,其他將來也屢屢出現害怕或者是嘲諷主帥的記載。

    司馬懿作為最高指揮官,肯定也是戰戰兢兢,而且很迫切地想要建立起統帥的威信。以結果論來看,司馬懿即使沒有起心想害張郃,但是 張郃之死,無疑對他是有好處的,但是對魏國則未必。

    最後說一點,諸葛亮第4次北伐,雖然貌似取得不錯的戰果,但諸葛亮卻氣得把劉備的託孤大臣李嚴貶為庶民。

    反觀司馬懿,雖然兵敗滷城,還折損了老將張郃一名,魏明帝曹叡卻對他重重有賞。

    司馬懿自己也說, 蜀國這一敗,勞師動眾,卻沒有攻下重要的戰略據點,元氣大傷,沒有休息個三年恐怕也沒辦法出兵了。

    司馬懿的這個說法,雖然有一點馬後炮的成分在,不過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還真的就發生在三年過後,和魏國軍隊在五丈原對峙,最後壯志未酬,病死在前線。

    我想,當時司馬懿很清楚地知道, 時間會站在他這邊的,所以他不需要主動的冒險出擊。而這,應該也是傳奇對決滷城之戰,讓他學到最寶貴的一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蘇軾的12個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