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春春

    是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所作,有樂人給它譜了曲,名為“陽關三疊”。因為它寫的是離情別緒,適合表達友情,所以人們在餞別的宴席上常常誦唱。後來入樂府,成為當時久唱不衰的歌曲。

    一.前兩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是寫景,這兩句詩的獨特之處有3點:

    1.只用14個字就寫出了送別的時間、地點,以及當時的環境與氛圍。時間是初春的早晨,地點是渭城的客舍之中,環境與氛圍是微雨潤澤輕塵之際與柳色呈現新綠之時。多好的季節,多好的地方,朋友元二卻要到遙遠而荒涼的邊疆去。

    2.用了雙關的藝術手法,表達依依不捨之情。古代送別如果在有柳樹的地方,往往會聯想到“留”字:因為“柳”與“留”諧音。所以,從古到今,詩詞中出現了“柳”字,多與送別有關。於是,“柳”漸漸成為離別的象徵。王維送別朋友,正好在柳樹新綠之時,於是他不失時機地寫出“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妙句,收到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

    3.運用反襯的手法,為後面所寫作好鋪墊,卻無絲毫雕琢之嫌。如果不看後面的詩句,讀者看到這兩句詩時,應是陶醉於詩中所寫的初春美景之中,恐怕不會有什麼傷感。而這正是詩人匠心獨用之所在。其中之奧妙,只有讀了最後兩句,讀者才能悟出這種高超的藝術造詣。

    二.後兩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是抒情,其奧妙之處至少也有3點:

    1.前後照應而又另有意圖。詩中所寫“陽關”就是指“安西”,詩中出現“陽關”這個詞,不僅照應了題目,恐怕還有另一層意思,那就是:告訴讀者,朋友要去的是極其荒涼的邊疆所在。要知道,“陽關”是人們所熟悉的荒涼之地,而“安西”的情況就很少有人得知了。請看,僅僅一個詞的變化,就有如此不同的效果。如果讀者能聯絡“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詩句,那對於詩人在詩中用“陽關”而不用“安西”的藝術,就會有更深的領悟。

    2.用明呼告暗寫景的手法表達詩人與朋友離別時心中的千言萬語。翻看唐宋詩詞名篇,大多送別詩前面總是寫景,接著往往是用直接抒情或間接抒情的方式表達詩人的惜別之情。而王維的這首送別詩卻別開生面,一是用“呼告”的手法直接與朋友說話,二是暗寫餞別的席間情景。從“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兩句詩,我們難道僅僅聽到詩人在勸酒嗎?難道不是同時看到席間的一切情景嗎?不僅如此,我們還會聽到他們纏綿不斷的話語,看到他們頻頻舉杯與離淚縱橫那種依依不捨的氛圍。時間很長了,在宴席即將結束時,詩人不假思索地把他心中的千言萬語用14個字傾吐出來。這14個字如日出月落,如行雲流水,自自然然,完全是從心底流淌出來的。

    三.前兩句與後兩句用了反襯或對比的手法,表達詩人依依惜別的情懷。

    有人評論說:前兩句“從清朗的天宇,到潔淨的道路,從青青的客舍,到翠綠的楊柳,構成了一幅色調清新明朗的圖景,為這場送別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環境。這是一場深情的離別,但卻不是黯然銷魂的離別。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種輕快而富於希望的情調。”

    筆者不敢苟同。我認為詩的前兩句寫“清朗的天宇”“潔淨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綠的楊柳”這樣“色調清新明朗的圖景”,絕不是“透露出一種輕快而富於希望的情調”,恰恰相反,是為了表達詩人對朋友元二的深厚情誼。你看,這“色調清新明朗的圖景”多麼美好啊!多麼令人心曠神怡呀!這樣的境界,不正是我們遊目騁懷的廣闊天地嗎?可是,我的朋友卻要離開這裡,“西出陽關”,去那人煙稀少的地方!

    所以,前兩句寫美好之景,後兩句寫悽清之情,用的正是反襯或對比的手法,哪裡是為了“透露出一種輕快而富於希望的情調”呢!唯其用了這種寫法,才使詩人對朋友的情誼表達得更加催人淚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龍虎榜指標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