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月下談痴

    為什麼唐詩宋詞讓人感覺很美,現代人寫的一些古詩詞卻味同嚼蠟?因為現代社會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遷已經產生了新的文化傳統,缺乏當時的文化土壤,而且現代社會發展對人的國文教育也有與時俱進的要求。以下從“新的文化傳統”和“教育要求”展開講講。

    一、“新的文化傳統”

    提到“新”就要先說說“舊”。除了唐宋,整個古代中國的士人階層都要從小接受嚴謹的私塾教育。《論語·先進》將孔門七十二弟子按照特點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這四種分類被稱為“孔門四科”,就是儒家弟子必須學習的四種科目。文學,在這裡就是要進行經史子集的深入閱讀和學習。古代典籍篇制浩繁,這些學子們從小就要熟讀成誦,。這樣的學習傳統延續了整個古代中國,具體書目比如儒家十三經(即《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樑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肯定是要倒背如流的,這種填鴨式的學習按現代人教育學的觀點來說是死板不利於創造力發展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滿堂灌的學習方式,的確給幼年時期的學子增加了龐大的閱讀量,也鍛鍊了他們超強的記憶力,形成了後來成為文人的學子們進行文學創作的文化積澱。除了背誦,教書先生還會專門教習詩詞的對偶、頂針等修辭手法,措辭,格律平仄,這樣的專業教學也使學子們腦子裡的經典得以有一種規律的文體輸出。(吐個槽,當年古代漢語背平水韻106韻和中古漢語聲母表實在是令人禿頭,佩服古人的學習能力!)

    而且當時的政府君主重視對文學的培養(尤其唐宋,不少皇帝本身文學素養極高也喜歡作詩),統治者的重視和喜好將詩詞歌賦是納入科舉考試科目,科舉是寒門弟子改變命運的通天之途,自然會在作詩這一方面勤奮刻苦,常年累月在浩如煙海的經典文集裡涵泳文思,又有外界的功利因素調動積極性,這是唐詩宋詞得以繁榮昌盛,誕生諸多偉大文人的文化傳統。

    那麼現代文學發展後,怎麼後來就寫不出了呢??

    這裡就要提到幾位“功不可沒”的大佬:

    這幾位搞了大名鼎鼎的“新文化運動”,所謂新文化運動,就是是由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錢玄同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

    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原名《青年雜誌》)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文化,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這次運動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新文化運動樹立了“民主”“科學”兩個大旗之外,最重要的變革就是“四個提倡”“四個反對”:

    一、提倡民主,反對專制。

    二、提倡科學,反對迷信。

    三、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四、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第四點被單獨加粗,說明是重點。其實,早在洋務運動,甚至林則徐那一陣就已經有“西學東漸”,世界形式格局的轉變為腐朽落後的晚清帶來了“先進的西方工業思想和哲學思想”,但是它們的影響都沒有“新文化運動”乃至後來的“五四運動”影響巨大。直接帶領著當時的知識分子階層衝破舊文學桎梏,走向新式文學和新式思想了。

    第四點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就是要確立新的文化傳統。就是以白話文為規範書面用語的文化傳統。胡適、魯迅等人後來開展了“白話文運動”,就是一個具體的舉措。

    再回顧歷史,以前的文言和日常用語是分開的,書面用文言文,日常說話就用白話文,而這就造成了精英階層和下層人民阻隔。普通民眾沒有學習文化上私塾的權利,就只會日常用語,不會文言文,在當時的中國,如果繼續用古代文言寫文章,不利於大面積的新思想傳播,無法進行思想啟蒙教育,調動起最廣大人民的力量這是產生“白話文運動”、這種新的文學傳統的最直接動因。

    “白話文運動”提出了八個寫作綱領之後,帶頭人們就開始身先士卒的寫作,比如胡適的第一部白話文詩集《嘗試集》(雖然實際水平真的寫得不咋地),魯迅的《狂人日記》,等等,將歐化的語言當做新鮮血液,與日常用語的“古白話”融匯寫作,促進了以白話文為主要文體的新文化傳統的創生與發展,以後詩領域的,如聞一多、徐志摩的“音樂社”、施蟄存、卞之琳、戴望舒的“現代派”,都是沿著這些前輩的道路繼續開疆拓土。

    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

    是不是聽起來很拗口,把他看做英文語法就能理解了,魯迅是藉助了歐化的翻譯語式,我把這一句翻譯成英文再看看:

    “If I can, I will write my regret and grief, for Zijun, for myself.”

    客觀來說,在當時動盪不安,內憂外患的中國,必須注入新的血液,開拓新的思路,拋棄抱殘守缺的思想才能迎來進步,才能促進人的思想革新投身革命獲取中華民族的新生,所以這樣的變革對於新中國反擊侵略迎來新生是利大於弊的。所以新的文化傳統很有必要。

    但是新的傳統要求著人們表現的是現代生活的心情意緒,表現現代生活的種種變化。這也沒錯“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讓接受了已成型的現代文化傳統的現代詩人再去寫古人的風花雪月,我們缺乏的典籍積澱和專業的詩歌學習,已經解構了大腦關於古體詩的結構思維能力。

    二,教育要求

    這裡先回應很多人心中的一個疑問“那為什麼主席也是現代人,他的古詩詞寫得很好?”不止毛主席,實際上魯迅,周作人,胡適那些人都生在晚清,處於新舊之間,而且家境不錯。在那個時候都接受過正統的私塾教育和詩詞練習。他們因為天資聰穎,又接受了新式教育吸收新思想,才能跳出所在的階級以過人的洞察力做時代的先驅,實際上他們都是一批“叛逆的士大夫”形象。所以僅從作詩這個角度來說,他們的思維體系裡還保留著舊式國文教育的深厚積澱。

    講回教育,這還是與“新文化運動”帶來的文化傳統全面革新有關,“京師大學堂”變“北京大學”,在洋務運動有一批學子接受了新式教育之後,這段時間帶來的高等學府的變革使西式的專業教育進入學堂。

    這樣帶來的變化就是,從階層而言,以前的教育是精英教育,普通民眾無法接受教育,所以那些能上私塾進京科舉的,熟讀四書五經的大部分還是世家子弟,真正的寒門學子不能說沒有,但只有很少一部分,而變革之後,教育走向平民化,性別平等化,更多小學,女子學堂得以開辦,教育權利開始普及。

    從學科而言,由通才轉向專才。以往舊的文化傳統注重文學修養,藝術習練,不注重理科教育。革新之後,數理化生開始引入課堂,而文科教育由於普及化的需求走向大眾化,淺顯化,那些關於經史子集的閱讀學習,需要讀到高等教育,分到專門的文學專業才有可能學到。

    不過,為了適應現代發展要求和變化,現在的高校文學教育,即使是文學專業在本科期間也更注重文學通識教育,到了研究生,學習方向細分為古代文獻,古代文學和創意寫作等,才有可能接觸到更多的典籍和寫作方法,人才培養按照細化,專門化發展,術業有專攻。

    但是據我所知,這樣的人才,無一不是飽讀詩書,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又帶著十二分的熱愛努力錘鍊,將尋章摘句融進日常生活的每時每刻裡,才能寫就這些為人稱道的詩歌!

  • 2 # 水寒雅芙

    唐詩宋詞經過時間的洗禮後距離產生美感,縱使一首感慨生世的普普通通的詞,你看過詞人的介紹後,會莫名地產生同情心理,與詞人的文字產生共鳴作用時,你的情感發生了非常微妙的變化,當你的情感融入詞作時,你會發現詩詞的美。

    舉一個小例子。比如我們讀蔡京的宋詞:

    西江月

    八十一年住世,四千裡外無家。如今流落天涯。夢到瑤池闕下。

    玉殿五回命相,彤庭幾度宣麻。止因貪此戀榮華。便有如今事也。

    初讀此詞,你也覺無味,但是,如果你結合寫作的背景與詞人的生世後,你的閱讀體念便會發生化學變化。你會與作者同悲同泣。

    靖康元年(1126),蔡京被後,死於潭州,享年八十歲。當你瞭解寫作背景時,我就理解什麼是“四千裡外無家"的孤獨感,流落天涯的淒涼感。“玉殿五回命相”,蔡京生於慶曆七年(1047),熙寧三年(1070)進士。曾任尚書左僕射、轉司空、累加太師、封魯國公。宋徽宗時朝凡四入相。本來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誰曾想,榮華一夢休,貶死他鄉淚始潸。

    一首詩詞便是一個故事,嚴格地說,用美字來形容真的顯示單薄而膚淺。現代人寫詩詞,一般都是模仿古人,而且有史可查,所以讀來味同嚼蠟,因為詩人在寫古詩詞時脫離了時代這個大背景,缺少自己的真情實感,文不能載道,詩不能傳情,何以打動讀者而引發共鳴產生美的享受呢?

    “晝漏遲遲出建章。驚回殘夢日猶長。風微歌吹度昭陽。沉水燒殘金鴨冷,胭脂勻罷紫綿香。一枝花影上東廊。”當然,古人的文學底蘊之深非今人可比,一首小調也情景交融,令人遐想翩翩。此詞作者也晁端禮是進士出身,所學都在今人之上,我們只有高山仰止。

    今所舉之例君都未必紅熟悉,那些經典詩詞今人更無法相媲美。除了不斷學習,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外,別無選擇,否則,我們永遠無法超越古賢。雅芙隨筆。

  • 3 # 用人的語言說話

    不是感覺很美,是的確很美,美得一去不復返,美得後世再難超越!確實令後人望其項背。唐代把詩寫到登峰造極,宋代把詞發展到無以復加,卻令後世悽悽慘慘慼戚!美當然美,可這美是建立在大量積累,不斷雕琢和揣摩的基礎上,可謂用心良苦,自然文筆功夫拋後世幾十條街!而回過頭來看看現代人,白話自然易懂,但少了韻味和意境。就拿表達愛意來說,古人用: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現代人一句我喜歡你,嫁給我吧,就完事了!一個溫婉儒雅,一個簡單直接(不說粗暴)。再比如央視著名體育解說陳瀅對日本冰滑名將羽生結玄的讚美:容顏如玉,身姿如鬆,翩若驚鴻,宛若游龍……詩詞之美令日本觀眾歎服!如果單純說他好,現代語言很難形容(主要還是需要厚積薄發者對語言的精煉)!其實歸根結底問題還是出在我們現代人對於事物的態度上。唐詩宋詞雖然美,但需要積累和深層次理解和琢磨,而多數人則更願意用簡單直接的方式表達,因為省事省力!再看看當今的父母,基本不會讓孩子多背記所謂的古文經典,因為考試考的太少。其實,從語言掌控能力方面講,中國人是在退化(雖然科技再進步)!也難怪,習總書記提出文化復興,也是有很大用意的!真的美,簡潔大方,直至心靈,而唐詩宋詞就是如此!所以我們必須厚積薄發,才能讓美傳遞!做不到厚積薄發,自然會用簡單直白冗長的詞語來說!

  • 4 # 楊育基

    現今味同嚼蠟的格律詩應作者謹發、讀者莫嚼………………………………………古人很聰明,《詩經》和《漢樂府》都以短詩為主。唐宋詩詞更以格律來限定句數和字數。有紙張之前,竹簡上寫字不好弄;有了紙張之後,紙也比較貴重。西晉左思的《三都賦》不是傳抄得 “ 洛陽紙貴” 嗎?所以格律詩最長的七律也就是56個字,寫得好的傳抄起來也不貴,寫得差的就廢掉。再者,寫得差的,斗膽給別人看看,56個字,頂多112秒不到二分鐘就看完了,即使是臭貨,也不致於有損於別人生命的短長。說到現代人寫的古詩詞味同嚼蠟,也不盡然,有好的。這好的或許在紙媒報刊上,你沒看見;或許被淹沒在 “ 網海 ” 之中,有的觸礁了也未可知。然而有一點我較熟悉,就是現在的格律詩詞,大多出自老先生和老年大學古詩詞班之手。他們所作的絕大多數是 “ 應景詩 ”,諸如慶典活動、重大節日、國家重大舉措、國際重大亊件、抗災救險、歌頌英模,等等。這些當然都可以成詩,但是許多老年人寫的時候,並非出於自己切實的感受、感動、激情、魂魄,而是出自間接印象、政治道義、通行理念、標語口號之類。所以,這些詩意過於 “ 大意 ” “ 大話 ” “ 套話” “ 套圈 ”,當然味同嚼蠟。但這樣的格律詩,誰若是趕巧碰上了,過目了,您就只當沒有這回事兒好了,犯不上說三道四。這正如我上述的,七言律詩也不過56個字嘛,勞駕您不到二分鐘,不算浪費生命吧?其實,唐詩宋詞,當初寫出來的臭貨也許多。這許多當時就被淘汰了,餘下的也經過了歷代淘汰、精選。有幾多人看過《全唐詩》呀?都像唐詩的各個選集這麼好嗎?你拿唐詩宋詞的精品來對比當下一般般的所謂詩詞,怎麼得了!詩詞屬於文學。文學即人學,而且是藝術領域的人學。所以詩詞必須以人貌、人性、人情、人心、人思來感動人,打動人。少上說,詩詞必得在讀者心頭上抓出癢癢來才夠格。讓人不痛不癢的詩詞,能叫創作嗎?自我欣賞當然可以。

  • 5 # null144386656

    古人寫詩為什麼好?我認為有幾個方面:

    第一。這裡要感謝的就是科舉,為了考取功名。必須閱讀大量的古籍的經典。熟讀四書五經。熟悉每個文字的用處。能寫詩歌的人都是滿腹經綸的。對文字沒有深入的熟悉是難以用文字寫出內心的感觸和思想的。

    第二、 熟讀經書的學子。從小對中國詩詞的寫作都有嚴格的要求。寫詩是從小練起的。不是你想寫就能寫的。不能逾詩規矩。亂寫詩詞、沒有格律是要被老師批評的,被同學笑話的。自己也沒面子。

    第三、古人對自然界觀察是很深入的,是比較細緻的。觀物不細就會被人笑話。古人寫詩是以觀察客觀世界為主要的,不僅觀察了客觀世界,還要對客觀世界的描述有相應的認識認知,能用準確的中文語言用字來對客觀世界進行描述。

    觀察、用字、格律,是詩歌的精華。體現著思想的境界。如: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以植物的特性為入手牽入手足情深

    為何相殘的問題。這就是詩中的魅力,既引用了植物的特性,也指向人性,更是對兄弟無情的深刻揭露。

    這就是文字運用與對客對事物、就會觀察深入的思想認識,有了思想認識才能組織文字,描出思想的內容。

    現代的人為什麼不行,那是沒有了傳承,對文字、對客觀世界認識不足的結果。

  • 6 # 萬念一鋒

    不是這回事吧?看看我的!

    五律

    贊行吟詩人萬金

    故里多吟士,

    即才推萬金。

    仰河嘆銀漢,

    俯澗拾星辰。

    七步休言快,

    三彈始算真。

    行吟無忌者,

    今古一狂人。

    清平樂

    庚子中秋

    秋光戀曉

    百鳥和鳴早

    染鬢輕裝休見老

    陌上沾衣步小

    觥籌昨夜仍歡

    棋牌幾處輪盤

    三慶欣逢一日

    朱廳又約明天

    五律

    防城港探房並遊白浪灘

    胡志邦

    冬來尋暖處,南國候如春。

    江映金花晚,渚浮紅樹晨。

    天涯傾落日,海角立孤身。

    明問漁家女,弄潮可帶人?

    七絕

    遊武夷山青龍大瀑布(之一)

    胡志邦

    織女白絹落武夷,

    青龍擺尾待西施。

    怡然止步羞留影,

    怪卻云溪盡陸離!

    七絕

    遊武夷山青龍大瀑布(之二)

    胡志邦

    青龍飛瀑降天庭,

    作雪妝梅冷畫屏。

    晚饗遊人非盛饌,

    一溪交響一溪星。

  • 7 # 直線617

    第一,重視程度不同。唐宋兩代,科舉有詩賦科,精通詩詞一項就可以考試做官。後來科考改為經義論策,詩詞隨之衰敗。

    如果現在精通詩詞可以考試直接做官,一樣會出現華美的詩詞。

    第二,基礎不同。古人讀書,基本就是等同於現在的語文一科,側重四書五經,從幾歲開始讀,讀十年語文,其文學素質當然要高,這是詩詞的基礎。

    第三、詩歌是晉身手段。唐代。以詩歌干謁當權者獲得晉身的大有人在,如白居易等很多知名詩人都幹過,而且,還不會被人瞧不起,因為大家都是玩文學的,水平在呢。如此有用,能不重視?

    第四,社會崇尚度不同,古人崇尚才子,所謂才子,詩詞文賦琴棋書畫,精通哪樣,都會出名憑自己獲得社會利益,古人一樣追星,如現在人追明星。最明顯的例子,李白,柳永。

    不要說今人詩歌能力不如古人,很多歌曲的歌詞寫的一樣華美,深入人心,引發共鳴。絕、律、樂府、涼州詞、竹枝詞、宋詞等初始意義本來就是歌詞。

    如果比歌詞之爛,古人絕對比不過今人,比如,吃著火鍋再送跑車

  • 8 # 豆甫的杜

    首先,詩詞作為一種文體,在古代是有很嚴格的限制的,平仄,對稱,韻律等,特別是關鍵字眼,古人是很講究的。不像現代人,現在處於資訊時代,人們接收的資訊太多太雜,沒有太多精力去專門研究詩詞。所以有很多意境優美的字,因為用的少,現在已經很難見到了,就算見得到,知道怎麼讀,也不見得知道是什麼意思。

    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雷隱隱,霧濛濛。日下對天中。風高秋月白,雨霽晚霞紅。牛女二星河左右,參商兩曜鬥西東。十月塞邊,颯颯寒霜驚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魚翁。

    河對漢,綠對紅。雨伯對雷公。煙樓對雪洞,月殿對天宮。雲靉靆,日曈朦。臘屐對漁蓬。過天星似箭,吐魂月如弓。驛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荷花風。茅店村前,皓月墜林雞唱韻;板橋路上,青霜鎖道馬行蹤。

    山對海,華對嵩。四嶽對三公。宮花對禁柳,塞雁對江龍。清暑殿,廣寒宮。拾翠對題紅。莊周夢化蝶,呂望兆飛熊。北牖當風停夏扇,南簾曝日省冬烘。鶴舞樓頭,玉笛弄殘仙子月;鳳翔臺上,紫簫吹斷美人風。

    古人寫景很有意境,往往一兩句詩就將一副畫卷呈現在世人眼前。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再加之對稱,韻律,平仄等,讀起來簡直是聽覺視覺全方位的享受。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再有就是,好的作品大都是作者對人生,對社會的感悟與慨嘆。現代人的生活環境比起古代來說好了不知道多少倍,我們體會不到古代使人們自身的疾苦,也看不到他們眼中的世間百態,自然也就沒有了他們的心境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現代人做得詩,有的讀起來感華麗,但是沒什麼意境,屬於辭藻堆砌,有得意義非凡,讀起來又沒那麼美。總之就是感覺缺一點什麼

    現代人懂的東西比古人多的多,真正寫詩的話,立意方面,比起古人應該是有所提升的,但是環境不允許,現在的環境已經不適合那種憂國憂民,懷才不遇或是諷刺統治階級的詩了。

    要說寫詩,咱們現代人確實差了前輩們一個檔次。不過沒事,咱們有得欣賞也是很幸運的了。最後在欣賞一遍我最喜歡的

    沁園春.雪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 9 # 山騾

    王安石都說 : 雅語都給老杜用光了,俗語都給樂天用光了!所以宋人只好填填詞,玩玩長短句!元人都只能寫劇本和散曲了!明人也只能玩戲劇唱崑曲!最後開始搞章回體小說,清人接著搞它。不是超級天才,詩詞作品真的被唐宋作品蓋的不見天日。從新文化運動開始至今,各種流派現代詩詞都成不了氣候。所以也別刻意格律平仄了,大夥打打油樂呵樂呵!無心插柳之時,靈感一閃,某位大神成就一篇千古名作也未可知!

  • 10 # 1188271

    原因在於文化環境,語言環境都發生了極大改變。唐宋時期以文取士,當時的讀書人的文史修養不是當今人可以比的。而唐詩宋詞對於作品意境、用典及格律都有很高的要求。現代人很難駕馭。還有個關鍵問題,唐詩宋詞是按當時的中古語音寫出來的,平仄,韻腳符合當時的語言規則。而現在已無此語言條件。除非對中古漢語語音有精深造詣,否則根本寫不出唐詩宋詞那般的作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吉他難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