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佛山車神

    康熙常被譽為是千古一帝,但他一生中是犯有很多錯誤的,其中在立儲問題上就犯有大錯!

    康熙皇帝8歲繼位,69歲去世,在位共計61年,是除了乾隆以外,實際在位第二長的皇帝。

    可能大家對執政60年沒啥概念,我給你大家做個對比,中國大一統王朝皇帝的平均在位時間也就十多年,康熙的執政時間能跨越其他王朝四五代皇帝了,半個多世紀,細思極恐啊!

    皇帝執政時間過長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太子失去了盼頭!

    康熙的太子胤礽是在康熙20歲時出生的,到康熙執政後期時,太子已經30多歲了,並且他老爹依然是健步如飛,毫無西遊的徵兆,太子能不煩嗎?

    對此康熙並沒有處理好與太子之間的關係,反而是擔心太子搶奪自己權利,甚至猜想太子要加害自己,一口咬定太子在自己巡行熱河期間,趴在他的帳篷外面窺伺,有圖謀不軌,試圖殺父弒君之意。

    於是便以此為藉口,再蒐羅了太子平常的一些小把柄,把當了三十多年太子的胤礽給廢除了。

    自古以來廢立儲君都是大事,康熙廢除胤礽之後,康熙的其他兒子都紛紛坐不住了,奪嫡大戰徹底打響。

    但是胤礽的復位並有徹底消解父子二人的矛盾,於是在復立後不久,康熙又把胤礽給廢除了,而且還給圈進了起來。

    二度廢除太子之後,康熙心力交瘁,不再擁立太子,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失誤,正是由此引發了九子奪嫡的悲劇。

    對此一些文章解釋道,康熙不立太子是為了保護心目中的繼承人,防止他步胤礽的後塵。但這種說法完全是胡扯,毫無根據。

    事實上打壓排擠太子的人正是康熙自己,是他太看重權力,沒有處理好與太子的關係,他之所以不再立太子,是為了避免新太子與他奪權,他的初衷始終在於維護自己的皇權。

    其實康熙有這種想法也不為過,畢竟皇權之下無父子,誰都不願意放下自己的權力,但是康熙的所作所為給自己埋下了很大的隱患,以至於他有可能是死於非命。

    康熙的死實在是有些離奇,他死後雍正並沒有立即公佈傳位詔書,而是在登基數天之後才將康熙的遺詔公之於眾,這一點就非常反常。

    按理說在康熙死後,其遺詔應該立即公佈才對,這是正常的流程。可是雍正偏偏拿不到遺詔,等了好幾天才亮出來,所以康熙遺詔的真假一直都飽受質疑。

    PS:在此大家也不要糾結什麼“傳位十四皇子”和“傳位於四皇子”的梗了,整份康熙遺詔都有可能是假的。且不說還有滿文版遺詔無法作假,單是這個“十四皇子”的說法就不對,應該是“皇十四子”。

    而到了雍正繼位後,他便以清東陵風水不好為由,跑到200多公里之外又建了個清西陵,做賊心虛的樣子也太明顯了,你要不是篡位,幹嘛不願意跟老爹埋一起?

    至於什麼風水不好的藉口,實在是難以服眾,後來乾隆、咸豐、同治都是埋在清東陵,清東陵有的是風水寶地。

    總的來說,康熙是一個權力慾望極強的人,否則當初他也不會冒著滿朝文武和孝莊的反對強行削藩。按照孝莊的意思,康熙只要再等幾年,等吳三桂老死了,撤藩就容易多了。

    但是康熙偏偏一刻也不願再登,非常強行削藩,最後引發三藩之亂,這件事情就很明顯的體現出康熙大權獨握的性格。

    而廢除太子胤礽同樣是因為胤礽威脅到了自己,此後康熙吸取教育,不再立太子,目的就是防止新太子繼續威脅自己。

    只是他萬萬想不到,四兒子胤禛是一個如此的狠角色,直接送自己歸西。

  • 2 # 野袍子仙女

    導語:雍正皇帝能當上皇帝一直都是歷史上的疑案,康熙皇帝到底是不是自願把皇位讓你雍正皇帝的呢?有沒有留下明確的旨意呢?這些都是人們爭論不休的話題,就算康熙是真心想讓雍正做自己的接班人,到底對他是不是真的滿意呢?還是康熙對所有的兒子都不滿意,無奈只能挑選一個毛病較少的人來皇帝呢?或許最後只實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只能憑藉自己感覺最後來培養自己的繼承人。

    九子奪嫡

    九子奪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兒子們爭奪皇位的歷史事件。當時康熙皇帝序齒的兒子有24個,其中有9個參與了皇位的爭奪。九個兒子分別是:大阿哥愛新覺羅·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最後四阿哥胤禛勝出,在康熙帝去世後繼承皇位,成為雍正帝。

    康熙作為千古一帝,為何不親自把雍正扶上位當幾年太上皇,避免九王奪嫡的局面發生?

    瞭解清朝歷史的人都知道康熙最開始選擇的繼承人是太子胤礽,康熙花費了十幾年的時間來培養他,可最後因為太子使用巫術的事情被廢棄,重新選擇繼承人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康熙可能自己也沒有下太大的決心。

    太子繼承皇位,這是按照漢朝的嫡系成為皇位繼承人的傳統,太子從小就被康熙皇帝給予厚望,以備自己在百年之後皇位能夠順利的過度,但太子在位三十三年的時間,這讓他實在等不下去了,變的人自己發瘋,瘋狂,這也讓太子非常鬱悶為什麼自己的父皇還沒有死去,當康熙皇帝還是而立之年的時候,太子就第一次被廢棄過了,但康熙皇帝還是對太子抱有希望,藉此平和各位皇子之間的奪嫡的心計,所有太子又一次復位了,這也能最大證明康熙對胤礽依然是肯定的,可是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最後太子被囚禁。

    皇家一直都是無情的家族,每一個皇帝對於權力的慾望都是非常大的,除非是自己壽命將至或者天下大亂的時候,否則每一個皇帝都不會放棄自己的權利,將皇權下放給自己的子孫的,就算是康熙皇帝的子孫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後,將自己的皇位傳位給十五皇子,也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也是乾隆在位當了三年的太上皇以後才完全的將自己的權利下放到嘉慶的手裡,而在乾隆在位的三年時間裡面,依然掌控者朝政的人事任命和政權,所有康熙皇帝也不能在自己晚年的時候便傳位給下一任新皇帝了。

    總結:大家都知道,當皇子登上了皇位之後就變了,是不會將自己的權利給交出去的,就像曾經的乾隆帝一樣,就算讓自己成為了太上皇,但是仍然將權利掌握在手裡了,所以說康熙是不會讓自己成為太上皇的,也不會在自己活著的時候將權利給交出去的!

  • 3 # 一個歷史過客

    做太上皇一直是日慕鄉關的理想,有吃有喝有錢有女人,無諫臣之亂耳,無奏摺之勞形,不聞窗外事,一心度春秋,多好!

    但古往今來的皇帝們,無論是盛世明君,還是亂世昏君,都不願意生前交出權力,甚至到死一刻,還牢牢抓住不撒手,這是為什麼?

    先從太上皇的起源說起!

    活著做太上皇的第一人是劉邦的父親劉太公,老頭當年很不喜歡三兒子,覺得他好吃懶做,不事生產,劉邦做了皇帝后還拿這件事情揭老爹的短。幸運的是,老頭高壽,活到了兒子做皇帝,按照輩分,他就是太上皇,他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未曾為帝王卻被尊為太上皇的人。

    正經八百第一位太上皇是晉惠帝司馬衷,沒錯,就是那位“何不食肉糜”的傻瓜皇帝,八王之亂後,他被趙王司馬倫篡位,尊為太上皇,幽禁於金墉城,按照輩分,司馬倫是他的叔祖父,但稱帝在前,太上也不為過,司馬倫下臺後,他曾短期復位,不過很快病逝。

    眾所周知,幾百年來,雍正繼位一直是歷史疑案,備受爭論。康熙遺詔,那是雍正繼位後才頒佈的,未必就一定是康熙的意思。因為康熙花了幾十年時間培養的繼承人一直都是太子胤礽,胤礽被廢后康熙肯定是很無奈的,重新選擇繼承人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他可能真的沒有下定決心。

    康熙身體一直不錯,是突發疾病去世的

    史料記載,康熙身體一直不錯。甚至直到他去世前還在打獵,後來是突發疾病,一病不起,結果在不到半個月內就駕崩了。一個臨終前不久還在打獵的人,會想到自己馬上就要死了嗎?顯然是想不到的,這也是康熙自信沒有明確傳位的原因。

    皇權這種東西,一旦拿到就不會輕易放掉。自古退位的皇帝,多是迫不得已,少有主動退位的。甚至有的是發生宮廷政變,被自己兒子脅迫當了太上皇(比如李淵在玄武門之變後被迫退位)。皇權面前無父子,退位做太上皇的要麼是被局勢所迫,要麼就是厭倦政務了。康熙顯然沒到厭倦政務,這種情況下退位,大概只會導致父子反目吧。

    康熙最早就立過太子,是康熙的第二個兒子胤礽,他的母親是赫舍里氏,因為生他而難產死去,因為太愛赫舍里氏,康熙在胤礽一歲的時候就立他為太子,這期間平安無事,但是在一次狩獵的時候,十八阿哥得了高燒世,康熙十分傷心,但是胤礽卻表現得冷漠無情,這便廢了他的太子之位,這是第一次廢太子。

    這次廢太子以後,發生的事情卻令康熙十分震驚,那就是各個皇子開始為了皇位爭奪,雖然沒有明目張膽擺在檯面上,但是私下都開始有了自己的小動作,這個時候康熙開始有了主意,那就是不把自己心目中的接班人公之於眾,這樣既可以保護接班人,也可以避免自己被兒子殺害。此外,他再後來又把廢太子重新立為太子,這樣做其實也是在保護接班人,只是把廢太子當作一個幌子,來避開其他皇子的爭奪之戰。

    那麼,如此說來,康熙不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是不願意放下手中的權力的。

  • 4 # 玄坤文史

    歷史上,任何一位帝王最不願意放手的就是權力,更何況明智的帝王也不會願意當太上皇的,因為歷史上當太上皇的那些人,晚年境遇都不太好,李淵,李隆基晚景悲涼啊!

    康熙皇帝晚年,身體一直挺好的,所以他並沒有理由去讓位,另外在太子胤礽二次被廢的時候,其他的皇子們進入了一個考察期,大概有胤祉,胤禛,胤禵這幾位皇子。應該沒有胤禩,因為胤禩黨羽眾多,已經引起了康熙皇帝警覺,甚至還當眾斥責過胤禩。

    康熙皇帝為什麼在廢了太子胤礽後,康熙四十八年就再次復立太子?因為太子一被廢黜,其他皇子立刻開始激烈的爭奪皇位,加上胤禔魘咒太子胤礽一事被告發,康熙皇帝決定復立太子胤礽,暫時壓住奪嫡。

    但是到了康熙五十一年,康熙皇帝忍無可忍還是將太子胤礽廢了,這其實也很好理解,胤礽達不到康熙皇帝的要求,如果讓他一直在太子之位上,如果有一天康熙皇帝駕崩了,難不成還真讓胤礽繼位嗎,這也是要告訴大臣們,儲君的位置另有人選。

    在康熙皇帝最後執政的幾年裡,他基本上確定了要傳位給胤禛了,首先他不可能選擇退位做太上皇,畢竟世間就沒有幾個人能放下權力,另外胤禩,胤禵的呼聲也很高,如何面對這兩個兒子,如何像大臣們解釋也是個難題,康熙皇帝沒必要自己來處理這個問題。

    而胤礽第二次被立為儲君,皇子間明爭暗鬥,首當其衝的就是太子胤礽,在太子這個位置上,對於這些陰謀詭計真是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康熙皇帝即便十分中意胤禛,但出於保護接班人的目的來考慮,也不能在這個時候立他為太子,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胤礽再次被廢后,康熙皇帝遲遲不再立太子就有這個原因,即便胤禛已經通過了考驗。

    因此,康熙皇帝既不能提前退位,也不能先立胤禛為太子,一方面他放不下手中的權力,另外當了太上皇,未來的不確定性太大;另外一方面,他既需要多考察一下各位皇子,也得保護未來的接班人,此時的康熙皇帝也經不起折騰了。

  • 5 # 痴情人員

    九子奪嫡的清宮大戲,近幾年我們通過影視作品,已經非常的熟悉。雖然我們都知道是雍正笑到了最後,但是九子奪嫡時詭譎的政治環境,我們作為身外人,看著也會背後一涼。如果康熙這位千古一帝,當時痛快的將皇位讓給雍正,是不是就會避免優秀的而在們互相殘殺呢?

    權利的誘惑

    當一個人身居高位久了,自然不願意將權利讓給別人,尤其是皇帝這個職位,掌控一切的感覺簡直太好。作為皇帝,不僅要找到好的接班人,對得起祖宗家業,還要保證自己不要的權利不受到威脅。

    悲慘的結局

    有一句話叫做“天家無父子”,因為皇位這個職位的誘惑力太大了。如果退位後自己不掌權,8歲登基,在位61年的康熙,絕對不想看別人的臉色生活。

    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就是如此,因沒有立李世民為太子,李世民心生怨恨,於是發動了著名的宣武門之變,李淵晚年的生活也很悽慘。

  • 6 # 君臨天下Q

    康熙帝被後世稱為“千古一帝”,在位六十一年,一生政績顯著。先後擒鰲拜、平定三藩、收復臺灣、親征準噶爾,驅逐沙俄;發展經濟。開創了“康乾盛世”的先河。正是因為康熙帝一生雄才大略,被後世尊稱為“千古一帝”,可是正是這位“千古一帝”,在其晚年,沒有處理好皇位繼承人的問題,造成了九子奪嫡的局面。這也是康熙帝一生中的一大敗筆。

    康熙帝不親自把雍正扶上位當幾年太上皇,避免九王奪嫡的局面發生,是多種原因導致的?

    首先,也是根本原因,在封建王朝,皇權神聖不切侵犯。

    歷代王朝,歷代皇帝,都是痴迷於皇位,康熙帝也不例外,即使是親兒子,只要觸碰了皇位的底線,都被會皇帝給無情的殺掉或者廢除。如:漢武帝時期,“巫蠱事件”,導致太子劉據慘死。康熙帝在位時期,也曾經前後兩立兩廢太子胤礽。這都體現出皇權神聖不可侵犯。另外,可能有人會提出反對的意見,歷史上也有做主動禪位做太上皇的皇帝,這種情況,多數皇帝都是不願意退位,如唐朝的皇帝,唐高祖李淵、唐玄宗李隆基等,唐朝諸多退位傳給自己兒子當上太上皇皇帝,多數都是兒子變相兵變得來的皇位,退位屬於迫不得已。而且唐高祖李淵、唐玄宗退位後,不緊失去了皇權,還失去了人身自由。

    另外,清朝的乾隆皇帝在位執政滿六十年時期,也曾經禪位於嘉慶帝。乾隆皇位禪位嘉慶帝,首先是兌現自己在登基之初的諾言,另外一點,乾隆雖然當上太上皇,可是朝政軍政大權一直牢牢掌控在乾隆皇帝的手中,一直到乾隆去世後,嘉慶帝才算正式掌權。

    即使是一代雄主康熙帝,自然也十分迷戀皇權。

    其次,康熙帝晚年,吏治腐敗、康熙帝多病、西北戰事、加之九子奪嫡,讓康熙帝心中一直沒有選擇好皇位繼位人選。

    康熙帝即位之後,曾經冊立胤礽為皇太子,並且親自從小教育撫養,極為重視,可是隨著胤礽的長大,對皇位窺伺,導致康熙帝兩立兩廢。徹底讓康熙帝寒了心。

    康熙帝一生生育子女眾多,兒子就有35位,活下來的有24位。到康熙帝晚年時期,康熙帝眾多兒子已經成大成人,在康熙二次太子之後,諸多兒子都對皇位虎視眈眈。康熙帝怕重蹈覆轍,心中一直沒有選擇好皇位繼承人選。

    另外一方面,康熙帝晚年,身體多病,本身身體不好,疏於朝政,造成康熙晚年,吏治腐敗,貪汙橫行。康熙五十六年,西北叛亂,康熙帝忙於平定西北的叛亂,諸多事情攪合在一起,讓康熙帝晚年心力交瘁。一直沒有處理好皇位繼承人的問題。

    再次,康熙帝在位,可以防止兒子相互殘殺。

    康熙帝晚年,康熙帝也深知眾多兒子為爭奪皇位,明爭暗鬥,歷史上,為爭奪皇位,兄弟相殘的事情諸多案例,康熙帝自然深知,一旦自己駕崩或者退位失去皇權控制,新皇帝即位之後,可能會對其他兄弟進行殘殺。康熙帝在位一天,就可以防止兒子之間相互殘殺,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哪一個做父親希望親眼看到兄弟之間相互殘殺。

    貝勒說:康熙帝對於皇權迷戀,這無可奈何,可是一直沒有明確處理好皇位繼承人問題,一直擔心自己兒子會相互殘殺,自己在位活著,就可以維持平衡,殊不知,這讓九子奪嫡在康熙末年鬥爭更加殘酷,也為雍正繼位後,屠戮兄弟做了鋪墊。

  • 7 # 良人說史

    你問我來答,我是良人。

    康熙就納悶了,為什麼避免出現“九子奪嫡的局面”?我為什麼要做太上皇?

    咱們先說這個太上皇,什麼是太上皇?為什麼會出現太上皇?

    太上皇一般都是比較悲催的。

    劉邦建立大漢之後成為了九五至尊,所謂的九五至尊就是“萬人之上的人”,任何人見了都要跪拜,這個任何人自然包括劉邦的父親。

    劉老太公見了劉邦按禮也要下跪,但是父跪子又違背了人倫,所以劉邦就發明了太上皇。

    劉邦尊劉老太公為太上皇,這樣就避免了父親對自己跪拜的問題。

    太上皇從一開始就是個吉祥物

    歷史上的太上皇也都比較悲催,基本上都是奪權失敗的產物。

    李世民玄武門政變,李淵不得不讓位李世民,於是李淵成了唐朝第一個太上皇。

    不僅沒有權力,而且處處被監控,落草的鳳凰不如雞。

    李隆基原本乾的不錯,後來在女人身上犯了點錯誤,耽誤了國事。

    為了平定安史之亂,李隆基讓位給兒子李亨,自己做了太上皇,結果悲催了。

    安史之亂平定之後,李隆基就過上了被軟禁的日子。

    歷史上主動退位的也就那麼幾個,趙構是一個,弘曆是一個。

    趙構退位的原因有些詭異,他的理由是“倦勤”,就是太累了要休息休息。

    有些荒唐的理由,趙構把皇位讓給了養子趙昚。讓位之後,趙構很開心啊,每天遊山玩水,吟詩作賦,參禪悟道。高興就寫字、畫畫,不高興就把皇帝叫過來臭罵一頓。退位之後生活太滋潤,於是趙構又活了二十五年。

    說到底還是趙昚不夠強硬,有一個小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天趙構把皇帝叫過來,讓他安排一個人做官。趙昚一查發現這個人因為貪贓枉法被革職查辦,於是就沒有安排。過幾天趙構發現那個人沒有被安排,大怒之下把趙昚叫過來臭罵一頓。哭著說:“我還不如死了算了,現在某些人翅膀硬了,我說話都不管用了。”趙昚驚出一身冷汗,回去之後就給此人安排了官職。

    能掌控局面才敢主動退位。

    弘曆也主動退位,他退位的理由就更扯了,“在位時間不超過六十年,讓爺爺康熙成為千古第一。”不得不佩服弘曆的博大胸懷啊。

    嘉慶我們都知道,連和珅都敢欺負他。

    為什麼會出現太上皇:第一就是奪權失敗,李淵就是這樣;

    第二就是遭遇危急,最明顯得是宋徽宗,國家快要完蛋了,宋徽宗讓位給兒子,讓他為北宋滅亡背鍋。坑兒啊。

    康熙就不滿足這兩個條件,權力穩固,天下太平,幹嘛退位?

    親情對皇權來說不值一提。康熙的九個兒子都是人中龍鳳,讓任何一個阿哥繼位康熙都控制不住局面。退位的後果可能就是一個悲劇。

    康熙生了35個兒子,長大成人的有24個,參與奪嫡的有九個。

    這九個人都是牛逼哄哄的存在,有陰險毒辣的,有備受寵愛的,有桀驁不馴的,同樣也有膽大包天的。

    科舉是一種選拔人才的制度,可謂是重中之重。進士一般都稱是考官的門生,考官自然都是皇上的人。拉攏官員就需要很大的代價。

    八爺黨竟然敢賄賂考官,考場舞弊,安插自己人大批進入官場。

    真可謂是用心良苦,膽大包天,歹毒至極啊。

    四阿哥胤禛同樣不是省油的燈,城府極深而且隱忍。

    胤禛在做皇子的時候,能夠“掩短顯長”:其長,誠孝皇父、友愛兄弟、勤勉敬業;其短,殘忍苛刻、猜忌多疑、虛偽急躁——虛偽造作將“殘忍苛刻、猜忌多疑”的性格掩蓋,特別是把自己貪祿天位的想法隱藏起來。

    南懷瑾評價他說:“清朝入關定鼎八十年後,有了一位文學詞章並不亞於任何一位翰林學士;談禪說道,並不遜於禪門宗師的雍正皇帝。他的為政之道,使人不敢欺,亦不可欺。內肅權貴,不避親疏。”

    易中天評價他說:“刻薄是真刻薄,冷酷是真冷酷。”

    這樣的人做皇帝是可怕的,康熙一定不能控制他。

    因此康熙根本不會讓胤禛做皇帝,自己當太上皇。

  • 8 # 農民工歪說古今

    除漢高祖劉邦的老爹劉煓之外,太上皇這個“職業”從來就不是那麼好乾的!歷朝歷代的太上皇們有幾個能像清高宗弘曆那樣牢牢握住權柄的?即便是宋高宗趙構那樣的“權術高階玩家”,也難免不與“過繼兒子”宋孝宗趙昚發生矛盾……像唐高祖那樣的太上皇,恐怕更加沒有幾個皇帝願意去當!

    再就是實權、尤其是軍隊,乾隆帝一直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中。在嘉慶四年正月之前,嘉慶帝能夠染指的只有部分行政事務,軍隊是斷然無權插手的!除此之外,乾隆帝的身體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雖然年過八旬,但乾隆帝的身體依然非常硬朗,他後來是無疾而終、壽終正寢。因此,乾隆帝雖然年邁卻還有精力與兒子勾心鬥角、爭權奪利!嘉慶帝就算內心想奪權,也不得不掂量掂量、自己夠不夠這個分量。

    這還不是最重要的,宋高宗交權時才五十多歲,清高宗“禪位”時雖然八十多歲了、但身體還非常硬朗,加之繼任者性格相對溫和、便於控制,他們“禪位”時還沒有那麼擔心。康熙帝則不同,自康熙五十一年第二次廢太子起,康熙帝的身體已經每況愈下,他已經沒有更多精力去和兒子勾心鬥角、爭權奪利了,彼時的康熙帝最需要的就是一個“穩”字。“禪位”這種事搞好了,康熙帝可以名垂青史、撈一個更好的名聲;可搞不好,那是要不得善終的!已經病入膏肓的康熙帝顯然是不想去“折騰”了,他想要安安穩穩過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 9 # 小馬談古今

    康熙為千古一帝,為何不把雍正扶上帝位,避免九子奪嫡發生?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明君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最長久的皇帝,在其為政期間,滅鰲拜,平準格爾,四海昇平,政績斐然,人民得以安居樂業,為後世所稱道。但在其晚年,卻發生了九子奪嫡的事件,這讓康熙一度黯然傷神!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康熙是否真的認定雍正完全可以接班就是個問題

    眾所周知,幾百年來,雍正繼位一直是歷史疑案,備受爭論。康熙遺詔,那是雍正繼位後才頒佈的,未必就一定是康熙的意思。因為康熙花了幾十年時間培養的繼承人一直都是太子胤礽,胤礽被廢后康熙肯定是很無奈的,重新選擇繼承人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他可能真的沒有下定決心。

    3、皇權的誘惑

    皇權這種東西,一旦拿到就不會輕易放掉。自古退位的皇帝,多是迫不得已,少有主動退位的。甚至有的是發生宮廷政變,被自己兒子脅迫當了太上皇(比如李淵在玄武門之變後被迫退位)。皇權面前無父子,退位做太上皇的要麼是被局勢所迫,要麼就是厭倦政務了。康熙顯然沒到厭倦政務,這種情況下退位,大概只會導致父子反目吧。

    康熙和眾多皇帝一樣,不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是不願意放下手中的權力的。

  • 10 # 正說清代十二朝

    作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康熙皇帝一生治國有方,功績卓著,“內則削平大難,鞏固統一之基礎,外則戰勝強敵,恢張帝國之威信”,乃系清朝諸位帝王中公認的“集大成者”。就康熙皇帝之於清朝的歷史功績而言,《清史稿》對其“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的積極評價,至允至當;就康熙皇帝“好學不倦之精神,寬大愛民之治術,開疆拓土之巨集闊”而言,他應該擔得起“千古一帝”的稱號。

    康熙四十七年,身居儲君之位長達30多年的太子胤礽被康熙皇帝以“不法祖德,不遵朕訓,肆惡虐眾,暴戾淫亂”為由廢黜儲位,引發了諸位成年皇子對儲位的瘋狂爭奪。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皇帝駕崩於暢春園,皇四子胤禛在時任康熙近臣隆科多的支援下奪嫡成功,登基為帝,長達十幾年的奪嫡之爭暫時落下帷幕。皇四子胤禛的登基並未讓“九子奪嫡”事件徹底結束,出於剷除異己、穩固皇權的目的,雍正皇帝將“九子奪嫡”事件推向了另一個高潮,開始瘋狂報復、殘害昔日奪嫡政敵。雍正皇帝的冷血舉動,讓其落得“弒兄屠弟、好殺誅忠”罪名的同時,也讓後世學者對康熙皇帝產生了諸多懷疑。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難理解,只要瞭解了康熙皇帝當時的狀態和具體歷史背景,就能明白其中緣由!

    1、康熙皇帝對自己的身體狀況非常自信

    雍正皇帝登基後,其“弒君篡位”的罪名之所以被廣為傳播,並非空穴來風。根據《清實錄·聖祖實錄》的記載,康熙皇帝在“聖躬不豫”的十一月初七日,仍在南苑皇家獵場狩獵;可到十三日病情便迅速惡化,從病情惡化到駕崩更是隻用了短短數個小時。也就是說,患病之前的康熙皇帝,身體狀況一直保持著較為理想的狀態;再加上康熙皇帝一直注意養生之道,這讓其一直對自己身體狀況非常自信。

    所以,康熙皇帝即使想要主動退位以保證新朝皇權穩固、保全奪嫡皇子的性命,也絕不會在身體狀況較為理想的康熙六十一年。只是身體狀態的急劇惡化或者皇四子胤禛的冷血果敢,康熙皇帝並未預料到而已。

    2、“九子奪嫡”局面已被康熙皇帝控制在理想狀態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首次被廢引發的“九子奪嫡”事件雖然讓康熙皇帝“憤懣不已,夕不安寢”,但其也並未讓如此威脅皇權的負面事件肆意發展。“九子奪嫡”事件初露端倪,康熙皇帝便將皇長子胤褆“尋奪爵,幽於第”、將皇八子胤禩和皇十三子胤祥圈禁,絕對程度上遏制了奪嫡事件的混亂局勢。

    康熙四十七年底,“議舉新太子”的過程中,康熙皇帝又明示朝臣“胤禩未更事,且罹罪,其母亦微賤,宜別舉”;康熙五十三年,“斃鷹事件”中,康熙皇帝又發上諭說明:“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一直將勢力最為強大的皇八子胤禩打壓到再無奪嫡可能的程度。

    也就是說,康熙五十七年以後,康熙皇帝已經通過直接或間接操作將“九子奪嫡”事件控制在了較為理想的狀況。他希望傳承皇權的皇四子胤禛周圍,已經再無奪嫡勢力威脅。既然如此,康熙皇帝也就不需要提前退位了。

    3、隆科多帶給康熙皇帝的絕對信心

    康熙五十年,康熙皇帝突然將戴罪留任的隆科多提拔為步軍統領衙門都統,也就是俗稱的“九門提督”。出任九門提督後,康熙皇帝在隆科多的奏摺上有過如此告誡:

    你只須行為端正,勤謹為之。此任得到好名聲難,得壞名聲易。兄弟子侄及家人之言,斷不可取。須時刻防範。慎之!勉之!

    隆科多的兄弟子侄及家人,幾乎無一例外地參與到了“九子奪嫡”事件中,這讓康熙皇帝大為震怒。從上述硃批中,就能明顯看出康熙皇帝已經開始將隆科多視為“臨終承詔大臣”培養。隆科多也並無辜負康熙皇帝的信任和倚重,用10年的忠誠和勤勉換回了康熙皇帝的進一步信任。

    也就是說,在康熙皇帝生命的最後十年中,手握京師警衛武力的隆科多對康熙皇帝的絕對擁護和忠誠,讓康熙皇帝倍加自信。暫且不論康熙皇帝駕崩後,隆科多的具體表現是不是遵照了康熙皇帝的遺願;最起碼康熙皇帝生前認為隆科多是能夠保證皇權更迭如願、平穩實現的。

    封建帝王之所以做出提前退位的選擇,大抵出自三種原因:被繼位人所迫、被朝局形勢所迫或者主觀決定。對於康熙皇帝這樣一位牢牢掌控大清皇權的帝王而言,如果選擇退位也只有“主觀決定”這一個原因。對身體狀況的自信、對“九子奪嫡”形勢的有效控制再加上隆科多的絕對忠誠,康熙皇帝並未選擇退位,也屬情理之中。

    參考文獻:《清實錄·聖祖實錄》、《清史稿·聖祖本紀三》《清史稿·列傳七·諸王六》、《大義覺迷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五十左右的女性都有哪些困惑和解決之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