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欲則剛188
-
2 # 豫鑑歷史
明末時期,大明王朝也湧現出了一批非常優秀的名將。雖然他們最終未能力挽狂瀾,但他們卻憑自己的才能,在史書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第十名、祖大壽(?—1656年),明末名將。生平大部分時間都在對抗清軍。寧遠大捷中因表現突出而被升為前鋒總兵官(相當於今天的軍區司令員)。崇禎十五年(1642年),錦州城被清軍整整圍困了一年,城內糧絕援盡,萬般無奈之下,主帥祖大壽率部開城向清軍投降。1656年,祖大壽病死於北京祖家街的府宅。
第九名、滿桂(1594年—1630年),明末抵抗後金的著名將領。寧遠之戰、寧錦之戰的明軍主要統帥,戰功卓著。崇禎二年(1630年),滿桂在保衛北京的戰鬥中壯烈殉國。
第八名、毛文龍(1576年—1629年),從普通小兵一直幹到了左都督平遼總兵官。率部在皮島設立軍鎮,給後金的後方造成嚴重威脅,以至於後金軍隊不敢貿然嚮明朝發起大規模攻擊。崇禎二年(1629年),被袁崇煥矯詔所斬殺。
第七名、袁崇煥(1584年—1630年),明末薊遼督師。在抗擊清軍(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被崇禎皇帝下令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並抄沒家產。
第六名、曹文詔(?—1635年),智勇雙全,被譽為第一良將。在鎮壓明末農民起義的戰爭中功勳卓著。崇禎八年(1635年),在湫頭鎮之戰中因寡不敵眾兵敗自盡。
第五名、洪承疇(1593年—1665年),明末兵部尚書、薊遼總督。圍剿農民起義軍十年,連戰連捷。所率軍隊被稱為“洪軍”。後被調往北方對抗清軍。松錦之戰戰敗後被清軍俘虜,最終投降清軍,晚節不保。
第四名、孫傳庭(1593年—1643年),明末兵部尚書。崇禎九年(1636年)率部擊敗並活捉了“闖王”高迎祥。後又多次成功鎮壓了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崇禎十六年(1643年),在朝廷的一再催戰下,無奈率領殘軍迎戰李自成的精銳大軍,後在陝西潼關兵敗戰死。《明史》稱“傳庭死,而明亡矣”。
第三名、盧象升(1600年—1639年),明末最強軍隊“天雄軍”的建立者。多次擊潰國內農民起義軍。崇禎十一年(1638年),擔任兵部尚書,力主抗清,守衛京師,連戰皆捷。崇禎十二年(1639年),盧象升率部在鉅鹿賈莊被清軍包圍,最後炮盡矢絕,戰死疆場。
第二名、孫承宗(1563年—1638年),明末最偉大的戰略家。官至薊遼督師、太傅。修築寧錦二百里防線,有效抵禦了清軍入侵的風險。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軍犯保定,攻高陽。時年75歲的孫承宗在高陽老家率領全家子孫據守,城破後,一家四十餘口皆壯烈戰死。
第一名、李定國(1621年—1662年),南明永曆政權抗清名將。在南明最艱難的時期,李定國帶領明軍連戰連捷,從清軍手裡奪回了明朝的半壁江山。清軍定南王孔有德、和碩敬謹親王愛新覺羅·尼堪,皆死於李定國之手。後來南明內部發生叛亂,最終導致李定國功敗垂成。1662年六月,李定國在勐臘(在瀾滄江以西)病逝,時年42歲。
-
3 # 鉑金牛牛
熊廷弼(1569年—1625年),字飛白,號芝岡,漢族。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熊廷弼受命巡按遼東。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以兵部右侍郎代楊鎬經略遼東,招集流亡,整肅軍令,造戰車,治火器,浚壕繕城,守備大固。熹宗即位,天啟元年(1621年),後金天命汗努爾哈赤攻破遼陽,再任遼東經略。與廣寧(今遼寧北鎮)巡撫王化貞不和,終致兵敗潰退,廣寧失守
毛文龍(1576年2月10日—1629年7月24日),字振南,一名毛伯龍,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祖籍山西平陽府太平縣(今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明朝末期將領,歷仕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朝,官至左都督平遼總兵官。 毛文龍曾開創了軍事重鎮東江鎮,在與後金的戰爭中頗有戰功,但為人驕恣,所上事多浮誇,索餉過多。後被袁崇煥矯詔所斬。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明朝末年薊遼督師。在抗擊清軍(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為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 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後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於崇禎二年(1629年)擊退皇太極,解京師之圍後,魏忠賢餘黨以“擅殺島帥(毛文龍)”、“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袁崇煥最終被朱由檢認為與後金有密約而遭凌遲處死。
孫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繩,號愷陽,明末軍事家、教育家、學者和詩人。 在明朝與後金作戰連遭敗績、邊防形勢危急的情況下,孫承宗代替王在晉成為薊遼督師,修築關寧錦防線,統領軍隊十一萬,收復失地四百餘里,選拔培養了如馬世龍、袁崇煥等一批文武將領,修築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餘座,屯田五千多頃,安置戰爭難民近百萬,逼迫努爾哈赤後退七百里功勳卓著,後遭到魏忠賢的妒忌,辭官回鄉
盧象升(1600~1639年),明朝末年傑出將領。崇禎七年(1634年),擊潰張獻忠農民軍。崇禎八年(1635年),擊敗高迎祥、李自成農民軍。崇禎十一年(1638年),擔任兵部尚書,力主抗清,守衛京師,連戰皆捷,反被太監高起潛陷害,免去尚書職務,以侍郎視事。 崇禎十二年(1639年),率部在鉅鹿賈莊被清軍包圍,高起潛擁兵不救,終因炮盡矢絕,戰死疆場,年僅三十九歲,追贈太子太師、兵部尚書。
孫傳庭(1593年-1643年),明朝名將。 崇禎十五年(1642年)任兵部侍郎,總督陝西。次年升為兵部尚書(改稱督師)。帶兵鎮壓李自成、張獻忠民變。由於時疫流行,糧草不足,兵員彈藥缺少,朝廷催戰,無奈草率出戰,後兵敗,在陝西潼關戰死,馬革裹屍,年約51歲。《明史》稱“傳庭死,而明亡矣”。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廷追諡“忠靖”。
秦良玉(1574年―1648年7月11日)明朝末年著名女將。秦良玉率領兄弟秦邦屏、秦民屏先後參加抗擊清軍、奢崇明之亂、張獻忠之亂等戰役,戰功顯赫,被封為二品誥命夫人。崇禎皇帝曾作詩四首讚頌秦良玉。歷朝歷代修史,女性名人都是被記載到列女傳裡,而秦良玉是歷史上唯一一位作為王朝名將被單獨立傳記載到正史將相列傳裡的巾幗英雄。
李定國(1621年—1662年),南明永曆政權抗清名將。公元1652年(永曆六年,清順治九年)初,李定國在經過充分準備之後,出兵八萬攻湖南。先取沅州(今湖南黔陽)、靖州(今湖南邵陽),繼攻廣西桂林,大敗清軍,逼得清軍主帥、定南王孔有德自殺。
-
4 # 智慧智慧的夢幻
李定國,南明三大柱石之首,支撐南明王朝的最後一根孤木。本為大西反賊,後棄暗投明,對大明朝忠心不二,率領大西餘部堅持抗清二十年,兩蹶名王,復地三千里,打的清軍聞風喪膽,收復江南半壁江山。可惜清軍勢大,孫可望和鄭成功多次拆臺,李定國獨木難支,最後敗退緬甸。永曆帝被害後,李定國聽聞後,嘔血數升,泣血而亡。
鄭成功,明末大海盜鄭芝龍之子,南明三大柱石之一。為抗清與父親決裂,率領部下獨自抗清,縱橫東南,數敗清軍,南京之戰打的清軍聞風喪膽,可惜因驕傲自滿功敗垂成,被迫退往東南,收復寶島臺灣,以臺灣為基地堅持抗清,成為大明的最後一面旗幟。
張煌言,南明三大柱石之一。本為一介書生,面對國家危亡,棄筆從戎,高舉義旗,聚眾十數萬,三次率兵北伐,可惜無力迴天,被俘後誓死不降,慷慨就義。
沐天波,大明最後一位黔國公,世受國恩,多次婉拒永曆帝的加封,只願與大明共存亡,追隨永曆帝生死不棄,為救永曆帝戰死緬甸。
黃得功。南明抗清名將,雖擁兵自立,割據一方,但在民族大義面前毫不含糊。清軍南下後,弘光帝朱由菘逃入蕪湖黃得功營中,黃得功為保弘光帝,率部抗擊清軍,戰死沙場等。
-
5 # 西陵千秋雪
明末十大名將
明朝將領:盧象升、熊廷弼、熊文燦、曹文詔、孫傳庭、秦良玉(女將)、左良玉、滿桂(蒙古族)、毛文龍、袁崇煥(袁某史學界爭議太大,甚至有國賊之說,故墊底) 算上南明:上面的除去後面三個再加上李定國(原張獻忠將)、鄭成功、張滄水。
農民起義軍將領: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
-
6 # 星空下553
李定國(1621年—1662年),字寧宇(或雲字一人,初名如靖),南明永曆政權抗清名將,民族英雄,陝西榆林(或作延安)人。
李定國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公元1630年(崇禎三年),張獻忠發動陝北饑民起義,將少年李定國收為養子,改姓張。從此,他跟隨張獻忠轉戰南北。
李定國成年後,勇敢善戰,為張獻忠所鍾愛。張獻忠死後歸順南明政權,公元1652年(永曆六年,清順治九年)初,李定國在經過充分準備之後,出兵八萬攻湖南。先取沅州(今湖南黔陽)、靖州(今湖南邵陽),繼攻廣西桂林,大敗清軍,逼得清軍主帥、定南王孔有德自殺。李定國七月初佔領桂林,隨後,直下柳州、衡州等四州,兵鋒指向長沙。清廷聞訊大驚,增派十萬大軍馳援。為避清軍銳氣,李定國暫時撤離長沙外圍,退守衡州。清軍主帥、親王尼堪率軍尾追,李定國設伏將清軍團團包圍,四面猛攻,清軍大潰,尼堪被陣斬,全軍覆沒。李定國取得桂林、衡陽兩大戰役的勝利,使南明的抗清鬥爭打開了一個新局面。
公元1661年(永曆十五年,順治十八年),清軍吳三桂部十萬大軍進入緬甸,逼緬王交出永曆帝,未果。次年,吳三桂在昆明將永曆帝縊殺,南明至此滅亡。李定國聞訊,悲憤成疾,在西南邊陲堅持抗清鬥爭17年的李定國於公元1662年六月在勐臘(在瀾滄江以西)病逝,時年42歲。
回覆列表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號自如,別稱袁督師,明朝末年名將。袁崇煥曾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有效抗擊了清兵,因魏忠賢而辭官回鄉。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後,除去魏忠賢,袁崇煥也得以重用。然而,袁崇煥在與皇太極一戰中,卻被誣陷與後金軍有勾結,崇禎皇帝判其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並抄沒家產。袁崇煥曾著有詩詞《落第》、《秋闈賞月》、《入獄》、《獄中對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