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朽木不雕152754937

    1974年,山西臨潼西楊村的幾個村民,在打水井的時候,無意中挖出了幾個陶俑的人頭,還有一捆銅箭頭,他們把這件事層層上報給了上級。

    很快,來了一群考古專家,經過鑑定,這屬於秦始皇陵墓的陪葬品,因此,秦始皇陵,可能就在附近,從此,拉開了對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

    其實,早在1961年,秦始皇陵,就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是,陵墓到底在哪兒,不清楚,專家們只是劃定了一個56平方千米的“陵墓區”。

    在這個陵墓區內,不得進行任何考古工作,留給專家們慢慢來找,沒想到,讓打井的農民大哥們,給發現了。

    這一發掘,就是將近50年!

    這50年來,考古成果顯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秦始皇兵馬俑”,那一個個陶俑,栩栩如生,每個人的動作,表情,服飾,頭飾都是不一樣的,不得不佩服古代工匠們的技術。

    但是,很多人也有一個疑惑,這麼多年了,為啥只是死磕住兵馬俑,秦始皇真正的陵墓為什麼不挖?

    是不確定秦始皇地宮的位置嗎?

    當然不是,現在技術這麼發達了,我們對秦始皇的地宮位置已經掌握的一清二楚了。早在2003年,我們就用“核磁技術”,對秦始皇地宮進行了一次全方面的掃描,內部構造已經一清二楚。

    事實上,這麼多年來,秦始皇陵的考古人員,一直在對陵墓進行發掘,只不過,他們做的僅僅是地宮外圍的發掘,對於地宮內部,我們暫時是不會進去的。

    我們為什麼不進入地宮?

    首先,有一個高壓線,那就是政策不允許。

    1956年,大文學家,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提出了挖皇陵的申請,他首先瞄準的就是秦始皇陵和武則天陵,這兩個人,都是中國歷史上重量級的皇帝,尤其是秦始皇陵,堪稱中國皇陵第一。

    但是,沒有得到批准,後來他又退而求其次,要求挖掘明朝朱棣的長陵,上級還是很猶豫,但是,郭沫若堅持要挖,最終獲得上級批准。

    郭沫若帶著考古隊,挖了一年,也沒有挖開朱棣的長陵,但是,萬曆的定陵卻出現了坍塌,郭沫若決定放棄長陵,轉頭去挖定陵,失去耐心的郭沫若,甚至動用炸藥炸開了墓道。

    定陵中寶貝可真是不少,讓郭沫若等人欣喜若狂,可是,沒幾分鐘,他們就傻眼了,好好的龍袍,風乾了,變成了一堆碎渣子,好好的書籍,風乾了,變成了一堆渣子,好好的瓷器,變灰了,成了一個破罐子。

    3000多件文物啊,一瞬間就這麼毀了!

    郭沫若是文學家,歷史學家,但是,對於考古,他卻是門外漢,沒有任何的文物保護經驗,挖出來的東西,就隨手堆在院子裡,哪些有保護價值,哪些有研究價值,哪些有經濟價值,他不清楚,憑藉的就是一腔熱血。

    比如萬曆和兩個皇后的棺槨,被抬出來後就扔在院子裡,那可是上好的金絲楠木啊,純正的野生金絲楠木,不是現在人工種植的能比的,讓附近的村民們拿回去當柴火給燒了,甚至萬曆和兩個皇后的屍骨,也給燒了。

    這件事,就是中國考古研究史上最大的“黑天鵝事件”!

    定陵事件之後,高層就定下了規矩:“以後絕不主動挖掘皇陵”。但是,對於一些意外挖掘出來的,要第一時間進行“搶救性挖掘”。

    目前來說,秦始皇陵,已經成了重點保護單位,寶貝疙瘩,方圓十幾裡地都給保護起來了,絕對不會出現什麼“意外挖掘”的情況,更不可能“主動挖掘”。

    其次,文物保護技術達不到。

    我們發掘秦始皇陵,目的是什麼?

    難道僅僅是想看看秦始皇還活著沒有?當然不是,我們是要找到相關文物,進而保護好這些文物,但是,我們現在還沒有能力去保護,為什麼要去驚動它們?

    有人可能會說,現在科技都這麼發達了,還有什麼是保護不了的?

    那隻能說明,你太小看考古工作了。

    要知道,你在博物館看到的每一件文物,都是在考古人員的修復後,才能呈現出一個完整的樣子,他們在挖掘的時候,挖出來的僅僅是一堆“殘骸”。

    如果讓你把這些“殘骸”當文物去看,你估計看不過3秒就不想看了,第一,你看不懂,第二,你沒興趣。

    比如我們很熟悉的“竹簡”,在大家的印象中,出土的竹簡,應該像電視劇裡演的那樣,一卷一卷的,用線串好的,但其實出土的竹簡,都是單根單根的,而且並不是短短的樣子,而是長長的,大約有1-1.5米。

    因為古人是要用小刀,在竹簡上刻字,非常不方便,一根竹簡上寫不了幾個字,因此要長,才能記錄下一句話,這也是為什麼古代文人被稱為“刀筆吏”。

    去年,我有幸去參觀過一次鄭州的考古研究院,看到了出土的竹簡,都是不對外開放的,那些竹簡,都是單根單根的泡在一個細細長長的管子裡,管子裡是一些液體。上面的文字完全看不懂。(很可惜,當時不讓拍照)

    我們之所以能在博物館中看得津津有味,一方面是考古人員把文物給你修復好了,呈現出了他本來的樣子,另一方面,把這些文物背後的故事講給你聽,你才能明白這個文物的作用和意義。

    說白了,我們普通人看文物,其實聽的是文物背後的故事,對於文物本身,有多少人會仔細研究。

    但是,這一切的前提,都建立在“考古人員的保護”基礎之上。

    陵墓中的文物,為什麼能夠儲存千年不腐,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皇陵地宮是完全封閉的,當裡面的氧氣耗盡後,就進入了一個真空狀態,因此,各種文物才能長久儲存。

    一旦他們再次遇到氧氣,就會瞬間氧化,定陵的文物就是這樣毀壞的,還有秦始皇陵的兵馬俑,出土的時候都是彩色的,但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都是灰頭灰臉的。

    有人可能會說:“派幾個人,穿上類似於宇航服一樣的東西,進去密封好拿出來,不就行了”。

    首先,人怎麼進去,不得有個口嗎?有口就會有氧氣進入,你怎麼能保證地宮裡還是真空狀態。

    其次,你真的是太看得起考古行業了,還“宇航服一樣的衣服”,誰給出錢買?眾所周知,考古是清水衙門,能有錢發工資就不錯了,哪兒還有富餘的錢去弄裝備?

    再次,這是一個勞民傷財的事兒

    挖掘秦始皇陵,那可不是刨地主家祖墳那麼簡單,那可是一個浩大的工程。

    我們先算算時間成本。

    從秦始皇陵被發現到現在,已經有48年了,挖掘工作基本就沒有停止過,也僅僅是挖掘出來了一些外圍的東西,據專家推測,秦始皇陵的陪葬坑,多達400個,兵馬俑只是其中的3個。

    另外,我們可不是光挖掘,挖出來我們要修復,要保護,要研究,這是最消耗時間的,甚至比挖掘本身還要消耗時間。

    從這個進度來看,要想把秦始皇陵給徹底挖掘,沒有個幾百年,估計不能完工。

    我們再算算金錢成本。

    秦始皇的地宮有多大,你知道嗎?東西長約168米,南北長約141米,南牆寬16米,北牆寬22米。基本上就是兩個足球場的大小,上面還有巨大的封土堆。

    這麼大的工程,沒有個上百億,估計承包不下來,剛才我們說了,考古是清水衙門,沒有人願意在這方面去投入巨資的。

    為什麼會有挖秦始皇陵的想法?

    主張挖秦始皇陵的,無非兩個目的,第一,得到絕世文物,第二,得到顛覆歷史的資料。

    秦始皇陵墓,就是一個地下版的“咸陽宮”,裡面有無數的珍寶,各種絕版的傳世文獻,甚至,被秦始皇燒掉的那些六國史書,很有可能在秦始皇陵裡有備份。

    別說絕世文物,就算是普通文物,那也都是國家的,和普通人沒有半毛錢關係,我們國家不缺這些文物,能把流失海外的給追回來,就已經夠我們費老鼻子勁兒了。

    至於顛覆歷史,那更是小人物的“臆想”,歷史從來都是為現實服務,你看到的歷史,未必是歷史上真的發生過的事兒,而是需要你看到,至於歷史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於普通人來說,沒有任何的意義。

    比如一個很熱門的問題,秦始皇的親爹到底是誰?秦異人還是呂不韋,假如,真的從秦始皇陵墓中挖出來資料,證明呂不韋才是他親爹,那又如何呢?

    無非是增加一些茶餘飯後的談資而已,研究生們多了一個論文題目而已,於國家來說,沒有多大的影響。

    有人可能會問:“2000年來,很多人都打過秦始皇陵墓的主意,會不會早就被盜空了”。

    的確,在2000年的歷史中,秦始皇陵被破壞得很嚴重,別的不說,就光項羽就把陵墓的地上建築給全毀了,還拉走不少東西,以後每逢亂世,就會有人去挖秦始皇陵。

    為了明確秦始皇地宮是否被破壞,2003年,考古人員動用了“遙感與地球物理技術”,運用現代化手段,對地宮進行了掃描探測,探測結果顯示,秦始皇的地宮封閉完整,地宮牆非常結實,沒有人為破壞跡象。

    這下,大家可以放心了。

    其實,不挖秦始皇陵,也可以保持一種神秘感,這種神秘感,會持續的吸引全世界的好奇心,就像一個美麗的少女,始終不讓你突破最後一道防線一樣,越是得不到,越能保持神秘感和新鮮感!

    秦始皇,畢竟是千古一帝,我們還是繼續讓他保持神秘感吧,一如他生前的威儀一樣,雄踞驪山腳下,俯瞰天下蒼生!

  • 2 # 老伊先生談史

    因為秦始皇陵太大了,並且現在的文物儲存技術並不能保證出土文物的安全完整。

    七八十年代有幾個兵馬俑的陪葬坑一開啟以後,那個本來是彩色的兵馬俑就在幾分鐘之內迅速氧化,成為光禿禿的灰色,考古人員根本沒來得及把那個彩色外殼保留下來。最近20年的技術進步下,基本已經能夠成功地把新出土的兵馬俑的外層彩色保留下來,但是也不能說是100%,顏色還是有一定的淡化的。並且要注意不能一次性出土太多,不然的話也來不及儲存。

    僅僅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就讓很多文物受到了巨大的損害,那還不如讓主墓室繼續放在地底下比較好,誰也不知道里面有多少文物,可能有數十萬件。

    現代技術檢測和文獻記錄,都說始皇陵下充滿水銀,人工挖掘是很危險的,而且這種水銀氣體在地下保護著文物,我們還不能一下子抽走,要開啟秦始皇陵,得有一個巨大的保護罩,如果有可能的話,最好先檢測一下墓室是什麼氣體,接著把同樣氣體把保護罩給充滿,然後把文物取出來,不然一開啟墓室,裡面的東西就會迅速氧化。

    只不過這種保護罩,可能在技術上可行,但起碼成本都要花費幾十億,而且具體功效不清,一旦失敗了,誰來承擔這個責任。沒人願意承擔,也沒人有把握,那就繼續先把它埋在地下吧。

    陝西鳳翔秦景公一號大墓是中國目前已發掘的最大的先秦墓葬,總面積5334平方米,深24米。秦陵面積25萬平方米,比它大約50倍,那個土層有35米。秦公大墓從1976年被發現,到1986年清理完成,挖了整整10年。秦始皇陵要把它徹底挖出來,至少要30-50年,化的錢得是天文數字。

    總之,人類現在還沒有能力,在保證內部文物安全的情況下開啟秦始皇陵。

  • 3 # 有靈魂的兔子

    技術達不到唄。古代人的智慧不一定比現代人差,盲目發掘只能導致意想不到的後果,使古蹟、文物、典籍受損。

    但願能等到那一天,秦陵發掘,諸多發現,驚天動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秋節心願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