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和驢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動物,但是它們卻能雜交產下騾子,最關鍵的是曾經的騾子比比皆是,而水牛和黃牛都是牛,二者的雜交卻屢屢失敗,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我們一起來聊聊這個關於物種雜交的問題。
眾所周知,不同的物種之間是存在生殖隔離的,而生殖隔離簡單地說就是物種間的生殖屏障,它具體表現在親緣關係接近的兩個物種不會發生交配行為,或者交配後極難產生後代,亦或是產生後代但幾乎沒有繁殖能力。
雖然就驢和馬能生下騾子,但其實驢和馬是完全符合生殖隔離的定義的。首先,驢和馬是野生動物馴化而來的,而在野生環境下,草原Mustang和非洲野驢(馬和驢的祖先)是沒有相遇機會的,而且即使蒙古野驢與Mustang有相遇機會,它們也是不會發生繁殖行為的。
家驢祖先非洲野驢
只不過,在人工飼養下,人類將不同性別的驢和馬養在一起,在發情期,它們又找不到同類,所以才出現了雜交的行為。
其次,雖然騾子在以前很常見,但是驢和馬即便發生了繁殖行為,其實成功受孕的機率也是很低的,只不過在以前人的家畜中驢和馬的數量太多了,所以顯得成功率高一些而已。
第三,騾子雖然看起來繼承了馬和驢的優點,但是它們是幾乎沒有繁殖能力的,只是人們看中了騾子比驢大,比馬耐粗飼、抗病能力強以及耐力強等特點,所以即便騾子不能生育,也不耽誤人不斷的讓它們雜交,產出新的騾子而已。
因此,驢和馬產生的騾子是符合生殖隔離的定義的,只是它們的雜交都是在人為干預下發生的,而且如此多的驢和馬,總是有能成功受孕併產下騾子的,但人們依然改變不了騾子幾乎不具備生育能力的事實。
驢和馬之所以機率性的能夠雜交成功,是因為它們是同科同屬下的物種,基因相比較而言比較的接近,這使得在繁殖時,它們的精卵細胞是有一定的機率能夠結合的。
而騾子幾乎不具備生育能力,一方面是因為騾子體內是兩套異源染色體的結合,很難在與正常的染色體結合,一方面是因為騾子體內的染色體只有63條,不成對,極難進行減數分裂,最後就是母騾的盆骨不能自由的開合,所以即使極小的機率受孕了,在生產時,也是死路一條。
從名字上看,黃牛和水牛都是牛,它們應該比驢和馬結合的成功率更高,但事實上,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黃牛與水牛健康雜交種產生,這是為何呢?我們從下面三個方面來說:
第一:黃牛和水牛的相遇堪比“鵲橋相會”
黃牛和水牛都是牛,這一點是沒錯的,但是二者在自然環境下是沒有相遇的機會的,因為黃牛的祖先原牛生活在歐亞大陸的草原上,而水牛的祖先野水牛通常生活在沼澤地,沖積平原等離水體非常近的地區,二者在分佈上是沒有重合的。
雖然被馴化後,它們又人類的支配是可以相遇的,但是牛向來是作為一種農耕工具出現的,而水牛高度適應水田,黃牛則高度適應旱田,所以就造成了南水牛北黃牛的局面,這使得它們在同一區域內,即使在人工飼養下想要見面,也是非常少見的。
既然,見面都少,就別提像驢和馬那樣雜交了。
第二:黃牛和水牛相差甚遠
雖然驢和馬看起來差異很大,但實際上它們的基因是比較接近的(同科同屬下的動物),而水牛和黃牛則恰恰相反,它們表面上看非常相似,實際上基因差異較大,從生物學分類上說,黃牛是牛科牛屬下的動物,而水牛是牛科水牛屬下的動物。
這也就意味著黃牛和水牛是同科不同屬的動物,基因層面上要比驢和馬、獅子和老虎更遠,有點像老虎和雲豹的差距(貓科豹亞科豹屬和貓科豹亞科雲豹屬),到現在為止,人們雖然弄了許多貓科的雜交種,但是從未讓老虎和雲豹產生過後代。
牛亞科下的“牛們”
而基因差異越大,生殖隔離就越明顯,尤其是在哺乳動物中,這個法則非常的準,因為在哺乳動物的雜交中,跨種雜交成功的機率就已經拉到萬分之一以上了,跨屬的話至少要在百萬,甚至千萬分之一的機率上。
第三:發情期的差異
雖然黃牛和水牛都被馴化了,但其實它們的發情期與野生的祖先差異並不大,想要讓兩個物種“自願”的雜交,首先就要具備發情期接近這個特點,不然,一個發情,一個無動無衷,結果只能是打架。
而水牛的發情期在每年的10月份-次年的1月份之間,尤其是11月份是水牛發情的高峰期,但是黃牛不同,它們的發情期在每年的6-9月,其中七八月份是它們的發情高峰期。
也就是說黃牛和水牛的發情期並不一致,而且相差甚遠,而驢和馬之所以能雜交是因為它們的發情期是一致的,所以將它們放到一起,是有機率繁殖的,因此,發情期的差異也是黃牛和水牛雜交很少的原因之一。
驢和馬雜交產生了具備了兩種動物優點的騾子,按照這個理論,將水牛和黃牛雜交,興許能產生既能耕旱地,又能耕水田的兩用牛,但由於水牛和黃牛的基因差異較大,再加上二者的飼養環境相差也很大,發情期也不一致,所以,它們很難像驢和馬那樣生出“黃水牛”或者“水黃牛”。
生物按照:域-界-門-綱-目-科-屬-種來分類。
馬和驢:同科同屬不同種
黃牛和水牛:同科不同屬不同種
基因差異較大無法受精
馬和驢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動物,但是它們卻能雜交產下騾子,最關鍵的是曾經的騾子比比皆是,而水牛和黃牛都是牛,二者的雜交卻屢屢失敗,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我們一起來聊聊這個關於物種雜交的問題。
驢和馬為何能生下騾子?
眾所周知,不同的物種之間是存在生殖隔離的,而生殖隔離簡單地說就是物種間的生殖屏障,它具體表現在親緣關係接近的兩個物種不會發生交配行為,或者交配後極難產生後代,亦或是產生後代但幾乎沒有繁殖能力。
雖然就驢和馬能生下騾子,但其實驢和馬是完全符合生殖隔離的定義的。首先,驢和馬是野生動物馴化而來的,而在野生環境下,草原Mustang和非洲野驢(馬和驢的祖先)是沒有相遇機會的,而且即使蒙古野驢與Mustang有相遇機會,它們也是不會發生繁殖行為的。
家驢祖先非洲野驢
只不過,在人工飼養下,人類將不同性別的驢和馬養在一起,在發情期,它們又找不到同類,所以才出現了雜交的行為。
其次,雖然騾子在以前很常見,但是驢和馬即便發生了繁殖行為,其實成功受孕的機率也是很低的,只不過在以前人的家畜中驢和馬的數量太多了,所以顯得成功率高一些而已。
第三,騾子雖然看起來繼承了馬和驢的優點,但是它們是幾乎沒有繁殖能力的,只是人們看中了騾子比驢大,比馬耐粗飼、抗病能力強以及耐力強等特點,所以即便騾子不能生育,也不耽誤人不斷的讓它們雜交,產出新的騾子而已。
因此,驢和馬產生的騾子是符合生殖隔離的定義的,只是它們的雜交都是在人為干預下發生的,而且如此多的驢和馬,總是有能成功受孕併產下騾子的,但人們依然改變不了騾子幾乎不具備生育能力的事實。
驢和馬之所以機率性的能夠雜交成功,是因為它們是同科同屬下的物種,基因相比較而言比較的接近,這使得在繁殖時,它們的精卵細胞是有一定的機率能夠結合的。
而騾子幾乎不具備生育能力,一方面是因為騾子體內是兩套異源染色體的結合,很難在與正常的染色體結合,一方面是因為騾子體內的染色體只有63條,不成對,極難進行減數分裂,最後就是母騾的盆骨不能自由的開合,所以即使極小的機率受孕了,在生產時,也是死路一條。
既然驢和馬能生,黃牛和水牛咋就不行?
從名字上看,黃牛和水牛都是牛,它們應該比驢和馬結合的成功率更高,但事實上,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黃牛與水牛健康雜交種產生,這是為何呢?我們從下面三個方面來說:
第一:黃牛和水牛的相遇堪比“鵲橋相會”
黃牛和水牛都是牛,這一點是沒錯的,但是二者在自然環境下是沒有相遇的機會的,因為黃牛的祖先原牛生活在歐亞大陸的草原上,而水牛的祖先野水牛通常生活在沼澤地,沖積平原等離水體非常近的地區,二者在分佈上是沒有重合的。
雖然被馴化後,它們又人類的支配是可以相遇的,但是牛向來是作為一種農耕工具出現的,而水牛高度適應水田,黃牛則高度適應旱田,所以就造成了南水牛北黃牛的局面,這使得它們在同一區域內,即使在人工飼養下想要見面,也是非常少見的。
既然,見面都少,就別提像驢和馬那樣雜交了。
第二:黃牛和水牛相差甚遠
雖然驢和馬看起來差異很大,但實際上它們的基因是比較接近的(同科同屬下的動物),而水牛和黃牛則恰恰相反,它們表面上看非常相似,實際上基因差異較大,從生物學分類上說,黃牛是牛科牛屬下的動物,而水牛是牛科水牛屬下的動物。
這也就意味著黃牛和水牛是同科不同屬的動物,基因層面上要比驢和馬、獅子和老虎更遠,有點像老虎和雲豹的差距(貓科豹亞科豹屬和貓科豹亞科雲豹屬),到現在為止,人們雖然弄了許多貓科的雜交種,但是從未讓老虎和雲豹產生過後代。
牛亞科下的“牛們”
而基因差異越大,生殖隔離就越明顯,尤其是在哺乳動物中,這個法則非常的準,因為在哺乳動物的雜交中,跨種雜交成功的機率就已經拉到萬分之一以上了,跨屬的話至少要在百萬,甚至千萬分之一的機率上。
第三:發情期的差異
雖然黃牛和水牛都被馴化了,但其實它們的發情期與野生的祖先差異並不大,想要讓兩個物種“自願”的雜交,首先就要具備發情期接近這個特點,不然,一個發情,一個無動無衷,結果只能是打架。
而水牛的發情期在每年的10月份-次年的1月份之間,尤其是11月份是水牛發情的高峰期,但是黃牛不同,它們的發情期在每年的6-9月,其中七八月份是它們的發情高峰期。
也就是說黃牛和水牛的發情期並不一致,而且相差甚遠,而驢和馬之所以能雜交是因為它們的發情期是一致的,所以將它們放到一起,是有機率繁殖的,因此,發情期的差異也是黃牛和水牛雜交很少的原因之一。
總結
驢和馬雜交產生了具備了兩種動物優點的騾子,按照這個理論,將水牛和黃牛雜交,興許能產生既能耕旱地,又能耕水田的兩用牛,但由於水牛和黃牛的基因差異較大,再加上二者的飼養環境相差也很大,發情期也不一致,所以,它們很難像驢和馬那樣生出“黃水牛”或者“水黃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