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彼岸花6842

    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勝,透過日俄講和條約,將中國旅順、大連等地的租借權和長春-旅順的鐵路及附屬設施的財產權利佔為己有。此後,日本創立“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並有關東軍負責鐵路沿線的警備。

    當初,日軍與東北軍閥張作霖維持了合作關係,但漸漸的,日本開始將張作霖視為障礙。1928年,關東軍將張作霖乘坐的列車炸燬,張作霖重傷不治身亡,史稱皇姑屯事件。日本關東軍希望藉此事件造成東北出現群龍無首的局面

  • 2 # 笑對人生24998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駐中國東北地區的關東軍突然襲擊沈陽,以武力侵佔東北的事件。九·一八事變是由日本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企圖以武力征服中國的開端,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標誌著中國區域性抗戰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 3 # 使用者7148375772586

    “九一八事變”背景:英美對日集團封鎖,發動貿易戰。

    一、日本為何必須吞併北韓?

    日本進入東三省,首先是1910年吞併了北韓。吞併北韓,是1894年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1905年日俄戰爭後的“第三部曲”,也是日本迅速擴張和崛起的標誌。

    日俄戰爭的導火線是日本與俄國在中國東北的競爭,包括甲午戰爭後,日本在俄國等大國脅迫下,被迫吐出了具有戰略意義的遼東半島。從此日俄形成了仇敵關係。

    從甲午戰爭到日俄戰爭,日本有一部“神劇”《坂上之雲》描繪了這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神劇的背後,日本能打贏龐大俄國的原因,日史直言不諱地說“在日俄戰爭中,日本由於還有美、英的援助而獲得了勝利”。即日本的勝利離不開英美支援,背後是有強大推手的!

    日本為什麼必須驅趕俄國的勢力?這是因為日本當時的國策“大陸政策”。到二十世紀初,世界上廣泛的殖民地已經被老牌帝國瓜分完畢,而日本“苦於土地狹窄、物質貧乏、人口眾多,唯一出路就是要和亞洲大陸保持緊密聯絡,這是它為謀求生存絕對必要的”。

    而英國,需要在亞歐大陸的東、西兩個方向限制俄國這頭“北極熊”的侵略野心,由此締結了“英日同盟”,支援日本對俄遏制、對俄戰爭。

    日俄戰爭後,日本開始考慮經營中國廣袤富饒的東三省,首先就是吞併北韓。

    北韓,在甲午戰爭(日清戰爭)後就淪為日本的“保護國”,日本要向大陸發展,向東三省進軍,吞併北韓符合邏輯。

    日史的角度卻截然不同:“面對中俄對北韓的侵略野心,日本無論如何不能漠然視之的”“從地理位置上看,北韓宛如從亞洲大陸上伸出的一把匕首,對準日本列島的側腹”。

    看來日韓合併的背後,從日本角度看,它不僅要謀生存,而且還有謀求安全的考慮。事實上,中國歷史上漢族政權從未以北韓為跳板染指過日本,倒是日本豐臣秀吉曾想以北韓為跳板發動過“壬辰倭亂”。日本害怕被“北韓匕首切腹”顯然是賊喊捉賊的說法。

    不管怎麼說,1910年,日本透過日韓合併條約把北韓吞到了肚裡。

    二、“列強對日本的壓迫”:英美對日發動貿易戰,實施“集團封鎖”

    日俄戰爭後,日本在東三省南部駐紮陸軍,美其名曰“治安得到了保障”。這段時期包括一戰期間(1914-1918年),日本對東三省進行了巨量經濟投資(16.8億元),從北韓和中國內地遷入的人口,每年達到100萬人以上,到了“九一八事變”(滿洲事變)爆發前,東三省人口達到了3300萬人,帶動日本經濟財富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一戰期間,日本“出於日英同盟的情誼,站在協約國一邊同德國作戰”。然而,一戰結束後,日本卻遭到了英美的冷遇,“從歐美各國所得到的報酬卻是一系列壓迫日本的政策”。

    日史對於這段歷史寫得不明所以,其實中國國內由於北洋政府參加巴黎和會喪權辱國,民眾逐漸覺醒,爆發了五四運動,揭露日本侵略野心,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矚目,日本的野心逐漸眾所周知。

    尤其是帶動美國的態度發生了180度轉變。一戰後,美國國際地位急速上升,美國針對日本的政策轉變有三大方面:

    一是推動廢除英日同盟。“一直對日本保持不尋常友好感情並毫不吝惜給予支援的美國,這時卻一反常態,充當了對日本施加壓迫政策的急先鋒,主張廢除英日同盟”。

    二是限制日本向大陸拓展。美國宣佈廢除了原本承認日本對中國有“特殊利益”的《石井·蘭辛協定》,阻止日本向大陸發展。

    三是制定了排日的移民禁止案。美國這一法案的丟擲,可以說美國國內已經對日本產生非常明顯的敵意了。

    更讓日本叫苦的是,英美等國聯合對日本經濟發動關稅戰。

    一戰中,歐洲大國疲於混戰,日本大發戰爭財。但是戰爭結束後,英國迅速發動了對日反傾銷的關稅戰,直接原因是戰後“世界市場上引起了生產過剩,從而導致了國際貿易競爭的尖銳化”。

    這段關稅戰、貿易戰持續時間很長,一直從1918年開始延續到1932年的“渥太華會議”英美等國結成了“集團經濟”,對日經濟形成叢集化圍堵。

    大家都知道在1931年日本關東軍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滿洲事變),吞併了東三省。所以時間上看,英美對日經濟貿易的絞殺,也有警惕日本軍國主義野心不斷膨脹的原因,這是相互推波助瀾的過程。

    日史則認為日本作為“窮國”受到了英美這些老牌“富國”的聯合壓迫,“像日本這樣物資、資金都不充裕的窮國,不得不靠廉價勞動力對外傾銷來尋求悲慘的出路。”“可是歐美各國為了對抗傾銷,採取了高築關稅壁壘的措施。”其結果是“日本逐漸從印度和南方市場等世界市場被排擠出去”。

    英美對日本的市場排擠操作起來非常容易,印度、東南亞各國都是英美等列強殖民地,完全由他們說了算,導致日本辛苦生產出來的廉價商品無法出口。

    到了1929年發生世界性經濟危機,日本雪上加霜,對“日本經濟造成了嚴重打擊,尤其農村和漁村的貧困狀況,更是慘不忍睹。”

    其結果是“日本在世界上從政治到經濟都處於孤立地位”。

    看到這裡,不禁感嘆,除了日本侵略這一點不同外,美英集團對日本的打壓,和當今對崛起東方大國的圍追堵截和打壓手段,何其相似。

    三、關東軍發動“滿洲事變”讓日本嚐到甜頭,也埋下深刻危機

    日本稱“九一八事變”為“滿洲事變”。

    “滿洲”是日本人發明的稱謂,史學家錢穆對於這個稱謂有專門的分析和駁斥,他認為中國歷史根本不存在“滿洲”這一名詞,日本發明這一稱謂,就是為了製造“滿洲國”這一傀儡,迷惑外界視聽,逃避國際社會對它的譴責和制裁。

    “事變”是指突發事件。顯然“滿洲事變”並非日本政府精心策劃,而是關東軍的“少壯軍人”貿然發動。

    可以說,當時日本政府還是個較為理性但軟弱的政府,由於日本政治、軍事體制的特殊性,軍部直接對天皇負責,而不是對首相負責,尤其陸軍都是一群好戰分子,使得對外戰爭往往因下級軍士的擦槍走火而引發。

    “滿洲事件”過程很簡單,區區1萬人的關東軍藉口南滿鐵路被炸,採取先發制人的方式,向張學良的44.8萬軍隊發動進攻,其結果是張學良不戰而逃,在很短時間內拱手讓出了東三省。

    日本政府對關東軍的行動驚掉了下巴,但對於取得的巨大利益卻暗自欣喜。

    眼看東三省淪陷,當時的“窮光蛋蔣介石”(唐德剛語)不想跟日本全面戰爭,也沒有考慮武力奪回,而是向國聯控訴日本的侵略,謀求國際社會對日本的壓力。

    日本軍部為了掩蓋吞併東三省惡劣影響,轉移國際社會視線,指示田中隆吉與女諜川島芳子炮製了“上海事變”,也稱“一二八事變”(淞滬抗戰)。

    由於上海擁有大量列強租界,“上海事變”很快平息,日本弄巧成拙,讓列強更加警惕日本不斷膨脹的野心。

    國聯很快派出了調查團,形成了《李頓報告書》,並以42:1的比例透過,提議東三省由“國際共管”。估計那一票還是日本自己投的,可見當時日本在國際上已成孤家寡人。

    日本對於吞下的肥肉,自然不可能再吐出來,為了避免“國聯的壓迫”,日本惱羞成怒,選擇“退群”,宣佈正式退出國聯,表示以後不跟你們玩兒了,國際約束對我沒用。

    日本一方面跟國際社會決裂,一方面加快了對偽“滿洲國”的經營,日本為了迷惑國際視聽,很快請出了滿清的遺老遺少,1932年3月1日,扶持成立了偽“滿洲國”。為了自欺欺人,還宣佈偽“滿洲國”的官吏由其自己政府任命,“和日本政府沒有任何行政聯絡”;在偽滿洲國“日本人法律上沒有任何特權”“完全廢除了治外法權”,表示大家一視同仁,“日本堅決反對過去列強統治殖民地時採取的陰險毒辣的政策”。看來,日本對偽“滿洲國”還以“解放者”自居。

    除此之外,根據日滿議定書,偽“滿洲國”的國防,“實際上全面依靠日本”。日本還聲稱對偽“滿洲國”的官方定位是“‘滿洲國'既是一個獨立國家,同時又和日本結成了一體不可分的關係。”成了建設所謂“王道樂土”的一部分。

    日本吞併東三省,雖然取得了重大利益,但也埋下了爆發更大規模戰爭幾個隱患:

    一是與中國矛盾加深。日俄戰爭中,中國民眾在感情上偏向日本,甚至為戰勝俄國歡欣鼓舞,引發赴日本留學潮。但一戰前後,日本逐漸暴露出對中國的侵略野心;五四運動後,中國民眾更加警醒;“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已經昭然若揭,反對日本侵略的行動更是風起雲湧,抵制日貨運動此起彼伏,“中日必有一戰”成為國內共識。

    二是與蘇聯矛盾加深。偽“滿洲國”與蘇聯接壤,蘇聯從1932年起開始大量增加遠東的兵力部署,並“開始在滿蘇國境全線修築永久性工事”,顯示了對日作戰的準備。日本選擇與納粹德國締結了反共協定。

    三是與英美矛盾加深。在英美看來,日本在國聯“退群”,對中國的大肆侵略已經無所顧忌,英美在政治上難以對日製約,於是對日本經濟貿易上加強了“集團封鎖”。

    站在日本歷史宏觀的視野看,當時日本佔領了東北,不僅有原材料,還有了一定的市場,如果選擇韜光養晦,逐步慢慢消化,完全有可能發展為一個超級大國,後面的事情還不好說。但日本的政治軍事體制決定了更多擦槍走火事件,日本必然在好戰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後終於引發了日史中導致自身毀滅的“曠世大戰”。

  • 4 # 祖國揚帆

    “九一八事變”的時代背景是一戰後,日本在華擴張受到了英美列強的遏制,中國的北伐戰爭使日本在華利益受到削弱,促使日本政府調整對華政策,加快吞併中國東北地區的步伐。

    20世紀30年代初,世界經濟危機發生,日本經濟遭受沉重打擊,陷入極端困境,並導致政治危機,在內外交困情況下,日本法西斯勢力決意衝破華盛頓體系對日本的束縛,趁英美忙於應付危機,蔣介石大規模“剿共”之際,奪取東北,以擺脫困境,並圖謀爭霸世界。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悍然炸燬南滿鐵路鐵軌、炮轟北大營,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後,華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間奮起抵抗,成為華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同時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2020年9月18日是紀念“九一八”事變89週年紀念日,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舉行撞鐘鳴警儀式。9時18分,瀋陽市鳴防空警報。撞鐘14響,鳴警3分鐘。提醒我們中華民族曾經歷了怎樣的苦難,華人民曾經過怎樣艱苦卓絕的鬥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下暴雨火車要停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