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致遠245868409

    因為安祿山統兵有一定能力,在邊地打仗有些成績,最主要的是他善於投機.鑽營,經常跑到長安來活動,打點買通了不少人,就包括唐玄宗寵愛的楊貴妃,並毫無廉恥的認楊貴妃為乾孃,取得了唐玄宗的信任,因此獲得三鎮權力。

  • 2 # 歷史長河邊的磨坊

    這與唐朝初期的制度有關,初唐到盛唐唐朝有一個預設的規則——出將入相。唐朝初期,鎮守地方的一方大將,如果立了軍功,下一步就是進入朝廷當“宰相(唐朝宰相同一時期有多位”。大將+軍功=宰相,也就是說只要“大將”得了相對應的軍功,他的下一任就是回朝廷當“宰相”,即使是皇帝也不能否決這項任命。

    其實在唐朝初期“文臣與武將”是不分的。唐朝初期的社會風氣是“重武輕文”,這種風氣可以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代。魏晉以來,北方遊牧民族紛紛南下中原建立政權,彼此之間攻伐不斷。在兵荒馬亂的時代,武力是重要的社會安全保障。

    上承南北朝的遺風,再加上北周的改革,唐代官制中文武的界限不是很清晰,凡統軍西征,建立功勳,或久駐邊庭,都可以因功拜官。這種可以迅速提高身份的途徑對於當時的非門閥勢力來說十分具有吸引力,因此朝廷每次募兵,“百姓人人應募,爭欲從軍,或請自辦衣糧”。

    可以唐朝從“武”上升社會居次的通道相對簡單,而對“文”就不怎麼重視了。所以“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寫下“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詩句。

    就這種對“武”的重用,造成關隴集團“重武輕文”的態度,所謂“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比如唐太宗時的李靖,李績,侯君集等,唐高宗時劉仁軌,婁師德等都是軍功拜相。

    簡單地說,就是在外有軍功的大將,升任“宰相”,他的“資歷”會穩壓其它非軍功出身的宰相一頭。這是唐初預設的規則,就是皇帝也改變不了。

    但是,“出將入相”也是有基礎要求的,就是“唐人”,不能是蕃將。所以歷史給出的原因是李林甫為保住自己的相位,不讓唐人撐軍,而是交由蕃將撐軍,這些蕃將即便是立再大功,也不可能做宰相。

    開元中,張嘉貞、王晙、張說、蕭嵩、杜暹皆以節度使入知政事,林甫固位,志欲杜出將入相之 源,嘗奏曰:“文士為將,怯當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戰有勇,寒族即無黨援。”帝以為然,乃用思順代林甫領使。自是高仙芝、哥舒翰皆專任大將,林 甫利其不識文字,無入相由,然而祿山竟為亂階,由專得大將之任故也。

    而現實原因是,唐朝富強之後,重武之風頹廢,且科舉興起,越來越多的人並不想去苦寒之地打仗。文臣寵遇優渥,而武將日益受到冷落,所以盛唐時“時承平日久,議者多謂中國兵可銷,於是民間挾兵器者有禁,子弟為武官,父兄擯不齒。”武職也就給了蕃人做,蕃人地區險惡之地,社會發展水平低,而唐朝給的待遇是相當吸引這群人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0到6歲兒童十個關鍵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