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雙糯米9H

    《三字經》,啟蒙本。

    三歲孩童會背誦,八旬老翁不理解。

    關於人性本善還是本惡的問題,一些人爭論不休,如同嚼蠟,本人無意參與。在此謹對原文中的“本”、“善”二字予以說明。才疏學淺,懇請批評賜教。

    《三字經》本來就是兒童啟蒙讀物,沒有什麼太深刻的寓意。可是一旦經過一些有學問的人加以分析解釋就複雜了。正如教小孩子削鉛筆。他的媽媽拿起小刀兒不由分說,三下兩下就把鉛筆削好了,小孩子看了幾遍,自己動手,也把鉛筆削好了。如果請一個教授專門教小孩子削鉛筆,那就可能麻煩了。他可能要從鉛筆的製成材料,刀具的種類,鉛筆放置的角度,使用多大的力,等等多方面進行講解,可能講了幾個小時,小孩子都困了,這個鉛筆還沒有開始削一刀。把簡單的問題往復雜了講,說明有學問。

    性本善中的“本”,是原原本本、本來、最初的意思。本到什麼程度呢?無色無味,沒有任何汙染,如同蒸餾水一般。“人之初,性本善”可為“人之初,性本”,“善”是一個語氣詞,或感嘆詞,相當於“啊”,也可以理解為“好”。可見,這個“善”與善良或邪惡沒有任何關係。因此針對《三字經》開篇中關於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的爭論,有人竟批評《三字經》寫錯了,應該改為“性本惡”,純屬無稽之談。

    關於人之初之後是善是惡,則“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

    對《三字經》這樣的經典的兒童讀物進行機械刻版的解讀,或者加上一些原本不應該有的色彩進行解讀,不亞於對經典的褻瀆。

  • 2 # 倚桑58

    「人之初,性本善。」出自《三字經》,是兒童啟蒙的課本。

    啟蒙,就是開發矇昧.,由懵懵懂懂啟發成明白事理的教育過程。

    先背誦「人之初,性本善」,明白了,就種下了「人性本善」的種子。將來再學「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和「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的道理,就容易得多了。

    所以,叫做啟蒙,用來「開竅」的。

  • 3 # 撂刀

    意思是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這句話出自《三字經》,作者是王應麟。部分節選如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 4 # 喜子衝擊

    《三字經》開頭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性善,是孟子的儒家思想:人剛出生什麼都不懂的時候,性是善的,可是到了成年人,因為教育不當,人性被歪曲了,就變成了醜惡了。在評法批儒年代,《三字經》一開啟就受到了批判。人生出來什麼都不懂,哪有善惡?性善論是唯心主義,“性本善”就是克己復禮,是孔孟之道在矇騙老百姓。

    與性善論相對的就是性惡論,兩種對立的觀點已經爭論了兩千多年。

    為什麼會爭論呢,因為他們都是從道德層面來判斷善與惡。用道德來衡量一個人出生的善惡,性善論也好,性惡論也好,都是錯誤的。

  • 5 # 94米1

    為什麼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是人的極高道德標準。善不僅僅指是一個好人,對你好你就認為他是好人,對你不好你就認為他是壞人。如果這樣,那對一個殺人犯來說,劊子手就是壞人了,而那個劊子手做的事正是我們想要做的事。什麼是善?

    善即整體意識,人之初就是整體意識的誕生。因為人類跟其他物種不一樣,其他物種能靠個體生存,人類這個物種離開了整體無法生存,道理如此簡單。善究竟是什麼?

    善就是整體意識,維護整體的利益,這就是善。

  • 6 # 劉梅123

    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經裡面的一句名言,到現在大家都在提倡這一說法,這更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意思就是說人的根本從一出生,本性就是善良的,後面的發展而是根據自己的環境和其他社會影響的。所以我們到現在都要相信這一理論,人之初,性本善,相信世界充滿愛,人人都和平相處。

  • 7 # 老夫子7480

    “人之初,性本善”是說初生的嬰兒在他初始階段是純的,沒有汙染,其性是相近的。至於將來如何成長如何發展,那就要靠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培養了。一張白紙可能繪成一幅美好的畫卷,也可能被人塗鴉棄為手紙。所以對後代的培養要及早做好規劃,努力使他們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宇春疼痛難忍,周杰倫坐著睡覺,身患不死癌症的明星還有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