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課------
要“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艱苦奮鬥的精神,增強青少年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只有使學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和諧的發展,才能更好地實現教育的社會功能。如果教育仍然片面強調培育某一方面的能力,而偏廢其他方面的能力,那麼學生的興趣、情感、意志和個性等就不能得到應有的發展,整體教育就會失去他的平衡與和諧,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也將被削弱。因此,在中學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維護和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健全他們的人格、增強他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將關係到當今和將來人才培養和人力資源保護的大問題,良好的心理素質不僅是學生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社會發展對人的素質要求的需要。
一、心理健康狀況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算,20%的人存在心理問題和精神障礙,至於日常生活中就可觀察到的各種各樣的輕微的心理問題在人群中更是大量的存在。當代中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由於正處於身心發展的激烈變化時期,心身發育的未成熟,社會閱歷的缺乏,競爭壓力的增大,思維方式的變化,心理調節能力差使他們對生活、學習、人際交往和自我意識等方面中所發生的各種心理衝突不善處理,因而心理和行為就更容易失常。特別面對升學壓力和繁重的課業負擔和家庭盼子成龍成鳳的壓力,他們的各種心理困惑、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患得不到及時地排解,消除與矯治,這就便得中學生心理不健康或還無全健康的比例更大,嚴重的會使學生出現行為障礙或人格缺陷。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轉折時期。他們中有的是在經歷了“應試的洗禮”,經受人生第一次挫折後站立起來,向職業學校走來的。有的是抱著對職業校園的希望與憧憬,來到我們面前;有的還懷有深深的自卑。不少來自於下崗職工、農民工家庭和單親家庭的孩子們,還在感受著生活艱難、學習上無法自助的困難,肩膀上更承擔著擺脫家庭貧困的重任。與此同時,他們還要面對成長的煩惱,面臨生活的獨立,經受學習的再次考驗和麵對社會、職業的選擇與競爭。因此,在成長、生活、學習和職業選擇的方方面面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和問題自然難免,與同年齡段的高中生相比職校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差異非常顯著,心理問題更為突出。
二、引起心理問題的原因
許多人認為,升入職業學校的學生,沒有了升學壓力,來自學校和家庭的學習壓力和同學之間學習方面競爭的壓力也相對減弱,心理問題應該相應減少。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1)青春期因素。職校生正處於青春期,在身、心兩方面變化最大,是一生中第一次生理和心理飛躍突變的重要時期,心理學家稱該期是人生的“疾風暴雨式的動盪時期”。雖然學業方面的壓力減輕,但有的學生因精神空虛、自卑、失戀和由於敏感、多疑造成人際關係緊張等帶來的一系列心理問題,令這些青春期學生苦不堪言。學生所遇到的這些問題,又恰恰是不願或不好意思向家長、班主任、同學談及的問題。經常獨自排遣忍受煎熬,出現心理偏差,便是再所難免的了。
(2)職校生的家庭環境對其心理問題的產生有很大影響。透過查閱相關學生的檔案發現,導致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機率較大的家庭因素有:父母間關係不和,單親家庭,父母(主要領養人)的教育方式為粗暴式的家庭,父母文化程度低、健康狀況差等。
(3)職校生的個體因素是導致其心理健康狀況不如高中生的根本原因。個體因素主要包括:氣質、性格、興趣、能力等。調查中發現職業學校的學生大多外向型特徵明顯,性格倔強,情緒不穩定,認知能力、意志力和社交能力普遍較差。這些學生在初中階段大都學習較差,習慣不好,因此經常受到家長和老師的批評,逆反心理嚴重。升入職校後,一開始同學之間由於習性相同,很容易相處一起,這也是職校一年級學生人際關係好與高中一年級的原因所在。但隨著生理、心理的逐漸成熟,自我認識得到提高,想學好,底子太差,想做好,又沒有毅力克服以往養成的壞習慣,這種心理衝突便引發了抑鬱、強迫、焦慮等諸多心理問題。
(4)就業的巨大壓力是職校生心理健康狀況惡化的主要原因。眾所周知,中國近幾年來高等學校的就業率出現了滑坡, 職校生更感就業的艱難,加之多數職校的課程設定脫離實際,沒能使學生學到謀生的一技之長,造成職校生對自己的前程感到渺茫,又無可奈何,內心對家長的期望感到愧疚,又難於啟齒,往往自己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嚴重的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致使學生越臨近畢業心理健康狀況越差,並且人數呈遞增趨勢。
綜上所述,我們透過對於職校生的心理狀況調查和心理測量資料分析,發現了職校生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並對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作了相應的分析,為我們有的放矢的做好職校生的心理諮詢工作,關注學生的心理問題,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進一步健全心理諮詢機構,幫助學生克服個性弱點,預防心理疾病發生,為學生健康成長提供一個良好環境。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轉折時期,隨著學習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職業教育轉變,發展方向由升學為主向就業為主轉變,以及將直接面對社會和職業的選擇,面臨職業競爭日趨激烈和就業壓力日益加大的環境變化,他們在自我意識、人際交往、求職擇業以及成長、學習和生活等方面難免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或問題。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與內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自信心,學會合作與競爭,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和敬業樂群的心理品質,提高應對挫折、匹配職業、適應社會的能力;幫助學生解決在成長、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為問題,並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輔導與諮詢,提供必要的援助,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
1、透過心理衛生講座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識,瞭解生理發育的特徵及心理發展的主要矛盾,幫助學生髮展人際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同學關係、師生關係和親子關係;培養良好的人際適應能力,塑造良好的性格品質,培養社會責任感、集體榮譽感、友誼感、義務感,增強自信心、意志能力和抗挫能力,樹立心理健康意識。
2、 透過人格化教育管理,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班級氛圍,調整心態,建立信心,在學習中培養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體會成功的愉悅,激發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不斷認識自己,開發潛能,悅納自己,完善自己;幫助學生在專業課和其他活動中瞭解未來要從事的職業以及所學專業,做好就業的心理準備,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培養職業興趣,幫助學生促進良好的個人品質的發展,指導學生調整期望,符合實際,減輕心理壓力。
3、透過心理諮詢,瞭解簡單的心理調適方法,認識心理異常現象,正確認識和把握自我;瞭解青春期性心理現象,幫助學生學會調控情緒,正確對待異性交往。透過集體諮詢,強化集體心理衛生,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的情緒、性格和能力特徵,提高自我意識,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心理素質。
透過對畢業班的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引導學生利用學習和各種實踐機會熟悉社會、體驗社會、體驗職業,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和個性特點,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職業觀、創業觀,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幫助學生樹立合作與競爭意識,增強迎接職業挑戰的信心,提高生活和社會適應能力,學會應對壓力與挫折,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態。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1、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德育課課程體系之中,開設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程,每週每班2學時。
2、開展心理輔導與諮詢工作。學校建立了心理諮詢室,並透過團體輔導、個別諮詢、心理行為訓練、書信諮詢、網路諮詢、開設熱線電話等多種形式,對學生在成長、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心理行為問題給予指導,幫助他們排解心理困惑。對於個別有嚴重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學生,應該及時識別並轉介到專業診治部門。
3、在實習實訓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實習實訓是學生接觸社會、體驗職業的重要渠道,要引導學生進行職業心理調適,幫助學生鞏固和強化積極的情感體驗,克服不利於將來就業的心理傾向,正確對待職業選擇和職業的變化發展,瞭解職業的社會意義和價值,培養職業興趣、愛崗敬業精神和良好的職業心理素質。
4、透過校園文化建設,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和心理健康教育環境。充分利用我校各種宣傳媒體,如廣播、電視、網路、校刊、校報、櫥窗等形式,利用第二課堂活動,廣泛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培養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
5、.建立學校與家庭密切聯絡與溝通機制,透過家長學校、家長會、教師家訪等各種形式,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發揮家庭的作用,使學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透過以上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有措施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以充分尊重學生人格和情感發展需要出發,對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和人格構建意識、態度、情感、信念,提高自我觀察、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尊重、自我監督、自我追求、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能力,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點和心理潛能,促進德智體美和諧發展,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課------
要“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艱苦奮鬥的精神,增強青少年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只有使學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和諧的發展,才能更好地實現教育的社會功能。如果教育仍然片面強調培育某一方面的能力,而偏廢其他方面的能力,那麼學生的興趣、情感、意志和個性等就不能得到應有的發展,整體教育就會失去他的平衡與和諧,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也將被削弱。因此,在中學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維護和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健全他們的人格、增強他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將關係到當今和將來人才培養和人力資源保護的大問題,良好的心理素質不僅是學生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社會發展對人的素質要求的需要。
一、心理健康狀況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算,20%的人存在心理問題和精神障礙,至於日常生活中就可觀察到的各種各樣的輕微的心理問題在人群中更是大量的存在。當代中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由於正處於身心發展的激烈變化時期,心身發育的未成熟,社會閱歷的缺乏,競爭壓力的增大,思維方式的變化,心理調節能力差使他們對生活、學習、人際交往和自我意識等方面中所發生的各種心理衝突不善處理,因而心理和行為就更容易失常。特別面對升學壓力和繁重的課業負擔和家庭盼子成龍成鳳的壓力,他們的各種心理困惑、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患得不到及時地排解,消除與矯治,這就便得中學生心理不健康或還無全健康的比例更大,嚴重的會使學生出現行為障礙或人格缺陷。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轉折時期。他們中有的是在經歷了“應試的洗禮”,經受人生第一次挫折後站立起來,向職業學校走來的。有的是抱著對職業校園的希望與憧憬,來到我們面前;有的還懷有深深的自卑。不少來自於下崗職工、農民工家庭和單親家庭的孩子們,還在感受著生活艱難、學習上無法自助的困難,肩膀上更承擔著擺脫家庭貧困的重任。與此同時,他們還要面對成長的煩惱,面臨生活的獨立,經受學習的再次考驗和麵對社會、職業的選擇與競爭。因此,在成長、生活、學習和職業選擇的方方面面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和問題自然難免,與同年齡段的高中生相比職校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差異非常顯著,心理問題更為突出。
二、引起心理問題的原因
許多人認為,升入職業學校的學生,沒有了升學壓力,來自學校和家庭的學習壓力和同學之間學習方面競爭的壓力也相對減弱,心理問題應該相應減少。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1)青春期因素。職校生正處於青春期,在身、心兩方面變化最大,是一生中第一次生理和心理飛躍突變的重要時期,心理學家稱該期是人生的“疾風暴雨式的動盪時期”。雖然學業方面的壓力減輕,但有的學生因精神空虛、自卑、失戀和由於敏感、多疑造成人際關係緊張等帶來的一系列心理問題,令這些青春期學生苦不堪言。學生所遇到的這些問題,又恰恰是不願或不好意思向家長、班主任、同學談及的問題。經常獨自排遣忍受煎熬,出現心理偏差,便是再所難免的了。
(2)職校生的家庭環境對其心理問題的產生有很大影響。透過查閱相關學生的檔案發現,導致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機率較大的家庭因素有:父母間關係不和,單親家庭,父母(主要領養人)的教育方式為粗暴式的家庭,父母文化程度低、健康狀況差等。
(3)職校生的個體因素是導致其心理健康狀況不如高中生的根本原因。個體因素主要包括:氣質、性格、興趣、能力等。調查中發現職業學校的學生大多外向型特徵明顯,性格倔強,情緒不穩定,認知能力、意志力和社交能力普遍較差。這些學生在初中階段大都學習較差,習慣不好,因此經常受到家長和老師的批評,逆反心理嚴重。升入職校後,一開始同學之間由於習性相同,很容易相處一起,這也是職校一年級學生人際關係好與高中一年級的原因所在。但隨著生理、心理的逐漸成熟,自我認識得到提高,想學好,底子太差,想做好,又沒有毅力克服以往養成的壞習慣,這種心理衝突便引發了抑鬱、強迫、焦慮等諸多心理問題。
(4)就業的巨大壓力是職校生心理健康狀況惡化的主要原因。眾所周知,中國近幾年來高等學校的就業率出現了滑坡, 職校生更感就業的艱難,加之多數職校的課程設定脫離實際,沒能使學生學到謀生的一技之長,造成職校生對自己的前程感到渺茫,又無可奈何,內心對家長的期望感到愧疚,又難於啟齒,往往自己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嚴重的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致使學生越臨近畢業心理健康狀況越差,並且人數呈遞增趨勢。
綜上所述,我們透過對於職校生的心理狀況調查和心理測量資料分析,發現了職校生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並對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作了相應的分析,為我們有的放矢的做好職校生的心理諮詢工作,關注學生的心理問題,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進一步健全心理諮詢機構,幫助學生克服個性弱點,預防心理疾病發生,為學生健康成長提供一個良好環境。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轉折時期,隨著學習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職業教育轉變,發展方向由升學為主向就業為主轉變,以及將直接面對社會和職業的選擇,面臨職業競爭日趨激烈和就業壓力日益加大的環境變化,他們在自我意識、人際交往、求職擇業以及成長、學習和生活等方面難免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或問題。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與內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自信心,學會合作與競爭,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和敬業樂群的心理品質,提高應對挫折、匹配職業、適應社會的能力;幫助學生解決在成長、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為問題,並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輔導與諮詢,提供必要的援助,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
1、透過心理衛生講座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識,瞭解生理發育的特徵及心理發展的主要矛盾,幫助學生髮展人際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同學關係、師生關係和親子關係;培養良好的人際適應能力,塑造良好的性格品質,培養社會責任感、集體榮譽感、友誼感、義務感,增強自信心、意志能力和抗挫能力,樹立心理健康意識。
2、 透過人格化教育管理,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班級氛圍,調整心態,建立信心,在學習中培養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體會成功的愉悅,激發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不斷認識自己,開發潛能,悅納自己,完善自己;幫助學生在專業課和其他活動中瞭解未來要從事的職業以及所學專業,做好就業的心理準備,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培養職業興趣,幫助學生促進良好的個人品質的發展,指導學生調整期望,符合實際,減輕心理壓力。
3、透過心理諮詢,瞭解簡單的心理調適方法,認識心理異常現象,正確認識和把握自我;瞭解青春期性心理現象,幫助學生學會調控情緒,正確對待異性交往。透過集體諮詢,強化集體心理衛生,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的情緒、性格和能力特徵,提高自我意識,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心理素質。
透過對畢業班的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引導學生利用學習和各種實踐機會熟悉社會、體驗社會、體驗職業,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和個性特點,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職業觀、創業觀,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幫助學生樹立合作與競爭意識,增強迎接職業挑戰的信心,提高生活和社會適應能力,學會應對壓力與挫折,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態。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1、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德育課課程體系之中,開設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程,每週每班2學時。
2、開展心理輔導與諮詢工作。學校建立了心理諮詢室,並透過團體輔導、個別諮詢、心理行為訓練、書信諮詢、網路諮詢、開設熱線電話等多種形式,對學生在成長、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心理行為問題給予指導,幫助他們排解心理困惑。對於個別有嚴重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學生,應該及時識別並轉介到專業診治部門。
3、在實習實訓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實習實訓是學生接觸社會、體驗職業的重要渠道,要引導學生進行職業心理調適,幫助學生鞏固和強化積極的情感體驗,克服不利於將來就業的心理傾向,正確對待職業選擇和職業的變化發展,瞭解職業的社會意義和價值,培養職業興趣、愛崗敬業精神和良好的職業心理素質。
4、透過校園文化建設,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和心理健康教育環境。充分利用我校各種宣傳媒體,如廣播、電視、網路、校刊、校報、櫥窗等形式,利用第二課堂活動,廣泛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培養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
5、.建立學校與家庭密切聯絡與溝通機制,透過家長學校、家長會、教師家訪等各種形式,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發揮家庭的作用,使學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透過以上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有措施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以充分尊重學生人格和情感發展需要出發,對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和人格構建意識、態度、情感、信念,提高自我觀察、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尊重、自我監督、自我追求、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能力,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點和心理潛能,促進德智體美和諧發展,將起到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