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代基本奠定武當山道教建築格局
史書說早在周朝時期,武當山已經有隱士居住,東漢時,尋仙者成為時潮,這裡成為修仙煉丹家們嚮往之地。據《圖經》載:“武當,神仙窟宅,自黃老設教,神仙至人棲之者眾。”著名的隱士煉丹者有尹喜、尹軌、戴孟、馬明生、陽長生、謝允、徐子平、劉懷道、劉虯、諸葛亮等。
宋代統治者極力推崇和宣揚武當真武神,奉為“社稷家神”“佑聖”等,並在武當山設觀堂,建五龍觀、紫霄宮等觀廟祀奉真武。明朝諸帝把武當山作為皇家“告天祝壽”的重要道場加以庇護和扶植,使武當道教組織發展迅速,時有“九宮八觀”、堂、庵、廟等七十餘處,基本奠定了武當山道教建築的格局。
二、吉志通:進入武當的首位全真道士
全真道士首先進入武當的,是陝西合陽人吉志通,他師從馬丹陽弟子喬潛道和潘清容,“後居武當山,十年不食火食,但餌黃精、蒼朮,精神清澈,行步如飛。”
在陳教友《長春道教源流》一書中,丘處機去世之後的全真法嗣,第一名為魯大宥(號洞雲),宋金時居武當四十餘年,蒙古軍佔領襄陽後赴陝西尋訪全真道,“西絕汧隴,北逾陰山,至元十二年歸,與汪貞常等修復五龍宮。”
三、魯大宥是否為全真派道士嗎?
魯大宥西行尋訪全真道之時,吉志通已在武當;魯返武當,吉已仙逝(中統甲子歲)。後來魯大宥授徒張守清,形成武當本山派,成為近代武當道派的主體。記錄魯大宥師徒事蹟的元程矩夫《大天一真慶萬壽宮碑》沒有記錄魯大宥師從全真道的傳承,但《長春道教源流》認為“喬潛道弟子吉志通居武當蓋在襄陽未陷時。大宥當先聞全真之學於志通,其後西絕汧隴,北逾陰山,則長春弟子演教之地也。武當傳全真教蓋自大宥始。”
在陳教友眼裡,魯大宥既是馬丹陽法嗣,又是龍門派傳人。《武當道教史略》記載:“南宋末,北方全真道盛行,魯洞雲北上訪道全真,自然要融貫吸收全真道的內丹學,但就其道派授受來看,他並非是全真派道士。他先後度徒眾一百多人,最得意的弟子張守清精通清微、正一等派道法,而不稱是全真派。”
雖然魯大宥難以認定為全真道傳承,但在《長春道教源流》中,緊隨魯大宥的汪貞常,確實是屬於全真道,並列為丘處機法嗣。汪貞常同魯大宥一起到武當,為修復受戰爭破壞的武當宮觀功勞甚巨。其弟子張道貴又禮清微派黃雷囦習正一道法。
陳教友認為“魯大宥、汪貞常俱全真弟子,張道貴師貞常而學於雷囦,蓋全真而兼正一派者。逮張洞囦而所學大行,於是武當遂為全真別派。”汪貞常法孫單道安後來於明代洪武初年“西遊西華、終南諸山,仍居重陽萬壽宮。”
四、龍門派在武當的盛行
清初,龍門派在武當盛行,開辦起十方叢林,肇始其事者,是兩個來自陝西的龍門道士。一個名叫白玄福,號柱峰,陝北延川縣人,龍門派第四代。“入武當山修真,順治十三年嗣修明真庵,為聚徒講道之所。”“又於康熙元年撫治王公倡行,修復太子坡復真觀,白福元主其事。”另一位名叫楊常炫,山西人,明末棄家登華山,後遷嵩山,再遷武當北巖。在白福元和楊常炫的努力下,全真道龍門派在武當得到大規模發展,到康熙年間,太子坡道觀成為龍門派向全國傳播的一個重要基地,以至龍門祖庭之興復,都有賴於武當道士。
明代是武當道教鼎盛時期。明太祖朱元璋曾授武當山道士丘玄靖為嘉儀大夫、太常寺卿,並遣高道多次請武當全真道士張三丰入朝為官。明王朝除不惜血本大建武當宮觀外,還加強了對武當山的管理。
據不完全統計,明王朝為扶植和管理武當道教,先後頒降聖旨敕誥三百多道,御製碑文近百通。將武當山所有道士作為皇帝御用神職人員供養,從全國欽選四百餘名道行高深的道士到武當山為道。嘉靖年間,武當山全山有道官、道眾、軍隊、工匠等一萬餘人。另有上千人在此耕種,供贍道士。當時,武當山是全國各地道士定期朝拜的“聖山”,是全國道教活動交流的中心。
一、明代基本奠定武當山道教建築格局
史書說早在周朝時期,武當山已經有隱士居住,東漢時,尋仙者成為時潮,這裡成為修仙煉丹家們嚮往之地。據《圖經》載:“武當,神仙窟宅,自黃老設教,神仙至人棲之者眾。”著名的隱士煉丹者有尹喜、尹軌、戴孟、馬明生、陽長生、謝允、徐子平、劉懷道、劉虯、諸葛亮等。
宋代統治者極力推崇和宣揚武當真武神,奉為“社稷家神”“佑聖”等,並在武當山設觀堂,建五龍觀、紫霄宮等觀廟祀奉真武。明朝諸帝把武當山作為皇家“告天祝壽”的重要道場加以庇護和扶植,使武當道教組織發展迅速,時有“九宮八觀”、堂、庵、廟等七十餘處,基本奠定了武當山道教建築的格局。
二、吉志通:進入武當的首位全真道士
全真道士首先進入武當的,是陝西合陽人吉志通,他師從馬丹陽弟子喬潛道和潘清容,“後居武當山,十年不食火食,但餌黃精、蒼朮,精神清澈,行步如飛。”
在陳教友《長春道教源流》一書中,丘處機去世之後的全真法嗣,第一名為魯大宥(號洞雲),宋金時居武當四十餘年,蒙古軍佔領襄陽後赴陝西尋訪全真道,“西絕汧隴,北逾陰山,至元十二年歸,與汪貞常等修復五龍宮。”
三、魯大宥是否為全真派道士嗎?
魯大宥西行尋訪全真道之時,吉志通已在武當;魯返武當,吉已仙逝(中統甲子歲)。後來魯大宥授徒張守清,形成武當本山派,成為近代武當道派的主體。記錄魯大宥師徒事蹟的元程矩夫《大天一真慶萬壽宮碑》沒有記錄魯大宥師從全真道的傳承,但《長春道教源流》認為“喬潛道弟子吉志通居武當蓋在襄陽未陷時。大宥當先聞全真之學於志通,其後西絕汧隴,北逾陰山,則長春弟子演教之地也。武當傳全真教蓋自大宥始。”
在陳教友眼裡,魯大宥既是馬丹陽法嗣,又是龍門派傳人。《武當道教史略》記載:“南宋末,北方全真道盛行,魯洞雲北上訪道全真,自然要融貫吸收全真道的內丹學,但就其道派授受來看,他並非是全真派道士。他先後度徒眾一百多人,最得意的弟子張守清精通清微、正一等派道法,而不稱是全真派。”
雖然魯大宥難以認定為全真道傳承,但在《長春道教源流》中,緊隨魯大宥的汪貞常,確實是屬於全真道,並列為丘處機法嗣。汪貞常同魯大宥一起到武當,為修復受戰爭破壞的武當宮觀功勞甚巨。其弟子張道貴又禮清微派黃雷囦習正一道法。
陳教友認為“魯大宥、汪貞常俱全真弟子,張道貴師貞常而學於雷囦,蓋全真而兼正一派者。逮張洞囦而所學大行,於是武當遂為全真別派。”汪貞常法孫單道安後來於明代洪武初年“西遊西華、終南諸山,仍居重陽萬壽宮。”
四、龍門派在武當的盛行
清初,龍門派在武當盛行,開辦起十方叢林,肇始其事者,是兩個來自陝西的龍門道士。一個名叫白玄福,號柱峰,陝北延川縣人,龍門派第四代。“入武當山修真,順治十三年嗣修明真庵,為聚徒講道之所。”“又於康熙元年撫治王公倡行,修復太子坡復真觀,白福元主其事。”另一位名叫楊常炫,山西人,明末棄家登華山,後遷嵩山,再遷武當北巖。在白福元和楊常炫的努力下,全真道龍門派在武當得到大規模發展,到康熙年間,太子坡道觀成為龍門派向全國傳播的一個重要基地,以至龍門祖庭之興復,都有賴於武當道士。
明代是武當道教鼎盛時期。明太祖朱元璋曾授武當山道士丘玄靖為嘉儀大夫、太常寺卿,並遣高道多次請武當全真道士張三丰入朝為官。明王朝除不惜血本大建武當宮觀外,還加強了對武當山的管理。
據不完全統計,明王朝為扶植和管理武當道教,先後頒降聖旨敕誥三百多道,御製碑文近百通。將武當山所有道士作為皇帝御用神職人員供養,從全國欽選四百餘名道行高深的道士到武當山為道。嘉靖年間,武當山全山有道官、道眾、軍隊、工匠等一萬餘人。另有上千人在此耕種,供贍道士。當時,武當山是全國各地道士定期朝拜的“聖山”,是全國道教活動交流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