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Jane的清淨生活

    “積極廢人”用一句老話概括就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生活在二元對立的分離世界,他們“聰明而麻木”、“理性而顛倒“,積極廢人就是典型。

    人們總是在做趨利避好的選擇

    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是非對錯,好壞高低,應該與不應該的選擇彷佛是顯而易見的,人們總能根據自己聰明的腦袋瓜做出最理性的選擇。肯定是要追求更多更大更美更富更瘦……這不是明眼人都能看出來的嗎?

    “我喜歡嗎?”

    “我真的在意這個嗎?”

    “是不是真的應該這樣做,是不是每個人都必須這樣?”

    於是你買了很多書,報了健身班,英語課,報了一些證書的考試……你在盡你所能的展示你對你追逐之物的追逐之態。你看上去就是大家眼中積極向上的人,聰明且理性的人。

    然而你可能是麻木而顛倒的

    說你麻木,是因為你沒有真正與自己相處過,你只是跟隨大腦,依據過往的經驗與大多數人都信以為真的價值觀,做出趨利避害的所謂理性的選擇,可你從來不問問你的心,是否真的為你所要做的事情感到興奮與熱情。

    說你顛倒,是因為你一直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追逐,你總是依據一對反義詞而思考與行動。是因為你做什麼只管好壞對錯,你總是在分辨,在評判,在追逐。你從來沒有睜開過一次眼睛,去真正看清楚這個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

    因為那不是你真正的熱情所在,你怎麼會願意吃苦耐勞,你怎麼會心甘情願將大好時光花費於此?你的心不會指引你為此而行動。

    跟著心做事,是輕鬆而快樂的;跟著大腦做事,是費力費神的。成為“積極廢人”就是典型的跟著腦子做事的人。

    其實你真的不必成為一個看上去積極的人

    積極上進與消極怠慢也是一種二元對立,你不必用這樣一對反義詞來評判自己。在積極上進方面靠近一點,就高興多一點,覺得自己消極了又責怪自己……你完全可以走出分離,走出任何一對反義詞的束縛,成為你自己。

    怎樣成為自己?“Follow your passion”跟隨你的熱情。熱情就是你心甘情願花時間花精力的事情,你不會在意結果如何,在做的過程中你已經得到了快樂與喜悅,結果為何已經不重要了。那才是你真正要為之“積極”的方向,而不是在趨利避害的選擇裡積極行事。

  • 2 # 潮汕人阿銳

    積極廢人我把他分為三類。

    不懂得深耕的人,一個人的興趣可以很多,但一定要有核心競爭力,而核心競爭力最需要的就是深耕,否則想樣樣精通,最後只能是樣樣稀鬆。

    2.不懂得時間管理的人,沒有時間觀念,不曉輕重緩急,最終只能是事半功倍,看則整天忙忙碌碌,實則無效率產出。

    3.虛擬自我和真實自我產生衝突的人,這是心理學的概念,虛擬自我指想象中的自己,真實自我指現實中的自我,一般而言,一些人的虛擬自我都是高大上人物式的角色,而當無法實現虛擬目標的時候,人往往會找藉口,但不會直接說,嘿...我就是廢物,而是會通過其它的方式,例如表面上的努力工作,表面上用功學習,給人們造成假象,我努力了,但命運不濟,因為是虛擬自我驅動,不是真實自我驅動,最終也會成為無源之水,缺乏動力,不能持久。

    第二點,要能掌握時間管理的方法,時間管理有四個維度。

    1 :重要但不緊急

    2:既重要也緊急

    3:不重要但緊急

    4:不緊急也不重要

    按照事物的輕重緩急,做好規劃,儘可能在“重要但不緊急”這一項多投入點時間,比如定戰略、健身、學習、陪伴...下足功夫,處理日常事物定會事半功倍的。

    然而比較難以克服的是第三個點,真實自我與虛擬自我產生衝突的人,因為這項比較複雜,一個人的行為習慣是自小就養成的,以及心理的執行機理,就是潛意識,很多人是不能自知的,即使你知道了,想改變也是很有難度。

    為什麼會難以改變呢?

    一方面要有想改變的意願。

    另外要找準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再者因為思維是從小的形成的,有思維慣勢,重造新的思維習慣,過程會有點漫長。

    出現積極廢人的這種情況,要是屬於自我衝突的型別,那就要學點心理學,或諮詢心理醫生,當然諮詢心理醫生,不是說是有病才可以去諮詢,正常人諮詢心理醫生,也可以瞭解瞭解我們人的潛意識,對每個人都是有益的,問題弄清楚了,改變就要持之以恆去改變,打造更積極的思維、行為習慣。

  • 3 # 浮生半壺酒

    積極廢人是指那些在生活中懷有積極的心態想要提升自己,但在實際行動中卻堅持不下去,或者三心二意,到最後終究失敗。人想要進步是值得鼓勵的,關鍵是要有實際行動和堅持下去,積極廢人之前也有,不是今天才有的,當今社會,不少人都渴望進步與成功,而積極廢人就是其中的一員,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進步,但在實際行動中或因客觀原因或因自己的原因,半途而廢或達不到願望而變得頹廢,剛開始信心滿滿,到最後卻灰心喪氣。

    問題的關鍵是出在了行動上,也許道理他們都懂但往往在行動上就不是那麼回事了,本來想去教室自習,但一到教室就先開啟手機,本來只是想看個訊息,不一會兒就開始刷起了視訊,一刷就是半天,之後各種後悔,併發誓以後絕對要好好學習,然而下次繼續如此。然後自己就失去了學習的信心,此外還有就是三分鐘熱度,口號喊的挺響但堅持不下去,目標定的挺細,但執行不下去,想要改變我覺得首先要抵制住誘惑,當今社會誘惑太多,這也是很多人堅持不下去的原因,此外還要有恆心和毅力,人都希望短期成功,但成功是沒有捷徑的,一開始就抱著短期成功的想法,很容易被現實打臉,一方面渴望通過改變提升自己,另一方面又害怕吃苦,這是很矛盾的,一次努力失敗後往往很失望,只要你不下定決心改變,還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失敗,直到你自己都不想掙扎了,想要改變不僅要在心裡積極也要在行動上真正的積極起來。

  • 4 # 大周隨筆

    關鍵詞:積極、廢人、型別

    頭一次看到這個組合詞,拆開都認得,放一塊兒,感到費解,看了說明,懂了。

    想起一句話,“想要改變現狀,卻又無力改變,叫頹廢”。拿來解釋“積極廢人”,比較合適。對,不新鮮,就是頹廢!

    型別,是表象,是形式,不是重點。

    重點,在於原因及出路。我們更應該關心的是這些人怎麼辦。他們中間,可能有你我的親屬、朋友、同事、孩子們。

    原因:目標感不強,缺乏行動力!

    出路:認清自我,明確目標,倒推至今,立即行動。

    例子:記得有位南韓知名歌手,曾經不是唱歌的,在一家公司上班,能養活自己,但是最喜歡的是唱歌,想來想去,遲遲沒有行動。他有個要好的朋友看在眼裡,跟他說,到能唱歌的地方去吧,你不能天天想著目標,但是每天都在重複著昨天的故事。目標要倒推到今天,到現在,要問自己“現在做什麼”。結果,他去了一個類似於北京(相聲)、天津(快板)這樣的地方(美國某地),很快他的歌唱事業就取得了巨大成功。故事大概如此,知道他是誰嗎?我忘了,不好意思。

    例子:馬拉松。這個我熟悉。你從來沒跑過馬拉松,但是你喜歡跑步,你不能說我報個名,到時候去跑一下就完了,然後天天吃吃喝喝,也不鍛鍊,朝九晚五地上班回家外沒別的事兒了。你要行動,把目標(跑完一個馬拉松)倒推到每月、每週、每天,要循序漸進,每週提高10%的跑量,月跑量達到160公里以上,平均每週40公里,平均每天8公里(休息兩天),要去跑,一直跑,堅持跑,跑1-2年才可以去比賽!

    總之,要行動,每天朝著目標去努力!拒絕“頹廢”,拒絕被稱為“積極廢人”,因為我們是“龍的傳人”,我們不一樣一代一代“廢”下去。“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看看老祖先的血性和情懷!看看我們這樣子!

  • 5 # 女子力科學社

    學姐發現,有的人對“上進心”這個詞好像有點兒誤解。

    就拿學姐的一個學妹西西來說吧。

    西西前兩天看了一篇文章,講的是現在的人如何利用休息時間給自己增值充電,拉開與人之間的差距。對比了一下自己逛街吃飯打遊戲的樣子,西西覺得自己這樣太沒有進取心了,太沒有危機感了,於是立馬立下了“學英語”的大旗,決心利用下班的時間把英語拾起來。

    結果沒幾天就破功了。

    自學需要有很強的自制力,一向散漫慣了的西西很難在自由時間專心學習。剛開始堅持背了兩天,慢慢的,不是被淘寶心儀寶貝降價的訊息拉走,就是被微博上的熱搜吸引過去。說好的一天十個單詞,勉勉強強打完卡。

    到後來,朋友的約飯,新上映的電影,商場的打折……各種活動又漸漸頻繁起來,晚上回到家還覺得自己累得不行,背單詞的約定就這樣變成了日復一日的“明天再說!”

    最後,手機的app儼然變成了一個擺設,任上面的小紅點不斷增多,西西也再沒有開啟過。

    除此之外,西西還給自己制定了健身計劃、烹飪計劃、讀書計劃……都是信心十足地開始,以爛尾結束。

    其實,我們身邊不乏像西西這樣的人。

    看到熬夜的危害,便給自己立下早睡的flag,然後還是刷手機刷到了後半夜;發現別人假期過得豐富多彩,就給自己立下週末早起的flag,結果還是按下鬧鈴繼續睡到10點半……

    明明初心都很足,但就是為什麼都堅持不到最後呢?

    這讓學姐想到了之前流行起來的一個詞:積極廢人。

    表面上,你一直在要求進步,一直在努力改變,在朋友圈裡各種打卡晒勤奮,像大家一樣,朝著那個所謂的“更好的自己”努力,用功得有時候連自己都被感動了;但其實,你只是在用這種看似努力的假象來安慰自己的焦慮,掩蓋自己實際的懶惰。

    到頭來,事情都還沒做成,你卻把做成以後的滿足感提前透支了,患上了暢銷書《自控力》一書中提到的“虛假希望綜合徵”

    “當人們在一開始就將不現實的期待當做目標,尤其是這些不現實的願望異常強烈時,他們會比實際情況要樂觀很多,會創造一些虛假的‘痴心妄想 ’,來使自己相信這些願望是可以達成的。”

    於是,做決定產生的幸福感就代替了你做事的成就感。一旦做出了某種決定,便產生了強烈的愉悅感,這種愉悅感使你往往在事情開始之前,就已經幻想著自己做成後的樣子,覺得自己離“更好的自己”又近了一步,可是捫心自問:

    後來的後來,你真的成了那個更好的人了嗎?

    我們為什麼沒能成為那個更好的人?

    因為人總想偷懶。

    就像很多人,能躺著絕不坐著,能坐著絕不站著。人總會下意識的選擇在自己的“舒適區”活動,隨之帶來的滿足和安逸會讓我們對這種舒適產生一種依賴。久而久之,我們便失去了改變的動力!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時間的推移和周圍的各種刺激,有一天你突然意識到,眼前的這個“舒適區”已經不能滿足你的需求了,你必須要跳出現在的這個“舒適區”,去創造一個新的“舒適區”!這時,你便慌了,甚至可以說是條件反射地退卻了。

    因為,要跳出“舒適區”就意味著你要改變既定的習慣,去嘗試新的東西,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甚至體力。你可能需要重新去學習新東西,重新去適應新環境,重新去面對新的壓力······而改變的這一過程註定不是舒服的,因為你要對付的是原來那個“偷懶”的自己!

    可上了一天班的你,晚上肚子特別餓,總覺得不吃一頓對不起辛苦一天的自己,於是拿起手機點了份炸雞。畢竟相較於餓肚子,能吃飽是自己的舒適區。

    報了健身班也準備好了整套健身裝備,可去了一天便覺得太累了,然後開始以各種理由推辭不去。畢竟相較於運動的大汗淋漓,在家看劇刷手機才是自己的舒適區。

    減肥,就是要一次又一次地逃離自己的舒適區,逼迫自己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你要打破原來的習慣,去費力地建立一些新的習慣。這個過程真的太辛苦,太累了,以至於你條件反射地把新習慣不斷延期,潛意識地拒絕挑戰那個“偷懶”的自己!

    總是禁不住偷懶的本質,是你缺乏一些自控力!

    在《自控力》這本書當中有提到過一個實驗:

    2007年,研究者設計了一個比賽:他們在哈佛和馬普研究所選取了40名學生,同時也挑選了19只黑猩猩,較量一下自控力的強弱。

    比賽的方式是雙方要忍住不吃零食,然後以此來贏得更多的零食。

    第一個環節的時候,所有參賽者可以選擇2份或6份自己喜歡的食物作為獎勵。於是,不管是動物還是人,他們都選了6份食物作為獎勵。

    因為不管對於動物還是人,多總比少要好,貪婪是共有的天性。

    第二個環節的時候,測試規則有所改變:參賽者可以選擇立刻吃掉2份食物,或者也可以選擇等待2分鐘,然後吃掉6份食物。

    到底誰更能忍耐呢?

    結果讓所有人大跌眼鏡:72%的黑猩猩選擇了忍耐,從而獲得更大的獎勵;而大學生們,只有19%的人願意等待。

    是的,面對誘惑,即刻滿足才是人類的天性!而我們的生活到處充滿了誘惑:要看會書?不如先去追一下剛更新的劇吧;要去健身,不如先去睡個午覺吧;要背會兒單詞?不如先洗個蘋果······

    你每一次鼓起勁頭的“上進心”,就這樣在一個個誘惑面前敗下陣來;看上去一次又一次想積極嘗試的改變,就這樣被一個個誘惑所絆倒,於是你一邊眼睜睜看著立過的flag一根根倒下,一邊討厭悔恨當初那個控制不住慾望的自己!

    在一次又一次打臉的自己面前,感覺什麼行動都變得好無力。你甚至開始懷疑:我是不是註定了要做一輩子的“積極廢人”···

    “積極巨人”離我真的很遠嗎?

    其實,要擺脫“注廢生”,提高自己的自控力,或許可以試著做做如下兩點:

    1. 從自己喜歡的事情出發,培養自己的意志力。

    就拿村上春樹來說。他在自己快30歲的時候,將寫的小說拿去投稿,結果意外拿獎,發現了自己寫小說的天賦。於是,他決定放棄原來的生活方式,開始了自己的作家生涯:

    每天早上四五點起床跑步,寫一上午小說,下午繼續跑步游泳,然後在晚上十點鐘準時上床睡覺。

    這種在別人眼裡看起來很難養成的習慣,他卻一堅持就是四十年。這種強大的意志力,不就是源於他擅長,他喜歡嗎?

    而當你在一件事情上形成了意志力,品嚐到了不再被打臉的快感後,你便會開始對自己有信心,這時你再嘗試其他的事情也會有了底氣。

    2. 自控力的養成,也需要視覺化的獎勵

    自控力的養成必然離不開習慣的養成,而養成任何習慣,都離不開堅持。

    對於喜歡的事情,我們可能不需要刻意堅持就比較容易形成一個習慣,那麼對於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呢?

    這個時候就離不開視覺化的獎勵了。

    比如說你本來不喜歡看書,但你想做一個“讀書計劃”,那麼你就需要刻意去培養一個讀書的習慣。

    你可以規定自己每天開啟床頭燈的那一刻就是自己看書的開始時刻,把書放在床頭燈旁邊,然後規定自己每天看多少頁。這個頁數可以根據自己讀書的速度和狀態不斷調整,剛開始的時候少一些,後面慢慢增加。

    比如最開始可以規定自己兩個月看一本書,然後慢慢變成一個月,兩週······以此類推。

    然後每達成一個目標就獎勵自己一件比較難得的禮物:可以是一支很貴的口紅,也可以是一張很貴的話劇門票......總之,一定是自己花了血本,平常不容易得到的。

    就像小時候每次考試前都跟爸爸媽媽商量好獎品是一樣的,因為難得,所以才不會輕易放棄。

    漸漸地,當你堅持一段時間後,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個習慣,那再設立其他目標,就不那麼容易被打臉了。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松子說過一段話:“小時候,誰都覺得自己的未來閃閃發光,但是一旦長大,沒有一件事情會遂自己心願.”

    為什麼不能閃閃發光了呢?

    因為這種“發光”不再是鄰居親戚的幾句誇獎就可以了,而是你必須要凸顯出來的成就感!

    所以,有人選擇了去沉澱去累積,有人選擇了“製造成就感”來安慰自己。就像“積極廢人”從一個個起來的flag獲得愉悅,幻想著自己成為了“更好的自己”一樣!

    哪怕到頭來繼續自責和焦慮,但還是會選擇用這種方式麻痺自己,樂此不疲!

    所以,你不需要很厲害才能開始,但你需要開始才會很厲害。想到就去做,just do it!

    最後學姐用一句話和大家共勉,希望我們都能實現它:

    “我最大的夢想,就是我不再痴心妄想,而是腳踏實地!”

  • 6 # 父母學點心理學

    王國維曾經提出過,人,既有積極的苦痛,也有消極的苦痛。

    如果從這一層面上來看,每個人要不去承受積極的苦痛,要不去承受消極的苦痛。而人都是主觀地趨利避害的,如果空閒下來會引發一個人對未來產裡恐懼心慌感的,他就必定樂意讓自己陷入積極的苦痛中,把時間填滿,儘可能的制定更多的計劃,讓自己沒有時間空下來感受到焦慮和恐懼。反之亦然。

    當然這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或者內在自體越來越堅固。人就接受了把能控制的好好掌控,無法控制的坦然接受。這樣的心境下就能夠承受空閒下來的時光,享受讓時光慢一點,讓自己沉浸在無用而美好的事情中。

    總體來講,人生的前半段應該更多的做加法,哪怕是不見得有成效的瞎忙活,對自己也是一種態度。說不定會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而人生的後半段適宜做減法,有足夠之前的人生閱歷和感悟,人才能夠靜下來、慢下來、閒下來。

    所以有些熱門名詞聽聽就好,如果引發了焦慮,那他就是在販賣焦慮。若引起了自嘲哈哈一笑,挺好!

  • 7 # 暖心理

    關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很多,有的回答的非常精彩。我從心理諮詢師的角度來談一下,“積極廢人”精準的描述出很多人的一種狀態,總在立目標,但總也做不到,起到了非常好的共情作用。每人個都希望被看到,哪怕是不太好的狀態,如果有人理解其中的感受,內心也會產生莫大安慰。“積極廢人”就非常好的把人的這種矛盾的狀態在表達了出來,讓很多人感覺到自己被看到,被理解。而且通過這個話題人們會發現,有同樣的想法,感受,行為的人大有人在,內心就會有產生一種歸屬感,不至於感到太孤獨。

    積極廢人,還有一種“本我”戰勝“超我”的感覺,本能能量得到更多的釋放,有一種快樂的味道,這也可能是這個話題在短時間內迅速火的原因。立目標是“超我”在做的事,經常暗含著“應該”的成份,比如,我要減肥,實際上是內在有個聲音說,你應該減服,不減肥太醜了,太不健康了。“超我”常常會有評價。但“本我”會更貪圖享受,減服是一個很苦的事情,我不願意受苦。”自我”最後偏向“本我”,選擇做了“積極廢人”。通常來說,90後“本我”的力量會更大,所以那些應該做的事情,很多都沒有做到。這一點正好和70後有鮮明的對比,對於70後來說,普遍超我強大,會更多聽從自己內心那個“應該”的聲音,會滿足家長和社會對自己的期待,做一個在大家眼裡都不錯的人。其實,過多偏向哪端都會有問題,這就回到我們老祖宗的智慧,如何做到恰到好處,是需要我們的思考和實踐的。

  • 8 # 吃素的穿山甲

    網路“熱詞”層出不窮花樣百出,這種現象已經成為網路文化的一種標誌。這不,“隱形貧困人口”熱潮未消,“積極廢人”立馬迎頭趕上再掀熱浪。

    關於這個詞,其混搭模式成為網路“熱詞”最基本的一種構造方式,由兩個特別不搭調的詞彙強行苟合在一起,然後苟且偷生出一種別樣的意思和概念,對這種詞語的價值判斷存在著某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更難以準確定義的困難。“積極廢人”這個詞的定義網路上流傳如下:

    這樣看來,這個詞語的意思似乎是十分明確且清晰可斷的。但這類通常意義上的詞語解釋並不能真正完全準確無誤地概括出這個詞本身所蘊含的全部意思,而只能當做“縮水版”去看待,這才是我們去討論卻理解這個詞所應抱的“積極態度”。在此前提下,也許才可以更好地開啟一片新天地。

    所謂“積極廢人”,其實這種現象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著這種影子。立志是好事,積極追求但能否達到是另一回事,積極追求但主動或者被動半途而廢又是另外一回事。

    人或多或少都具有自我歸類的情感趨向,真正的特立獨行的人鳳毛麟角幾不可見。嚴格對照“積極廢人”這個定義,我們幾乎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地“躺槍”,誰不曾努力一段時間然後毅然放棄的經歷?誰不曾有過努力追求但最終沒有實現的年少夢想?所以,大可不必為自己半途而廢的努力而捶胸頓足,為自己不能實現的夢想而垂頭喪氣。

    這個詞本意只是一種調侃的自嘲之語,在“一地雞毛”的現實中硬性把自己套入這個詞所規劃的大框框中毫無意義,對這個詞所界定群像也就說說罷了。既沒有必要站在人生的制高點對所謂的這類人群痛心疾首,更沒有必要自我歸類為這類人而懊惱不已,其實這都是一個人成長的必然過程,人生就是不斷試錯不斷修正的一場旅程,走過的都是風景得到的都是感悟,但不能永遠沉浸在這種自我設定中打轉轉兜圈圈,換個姿勢換個活法也未嘗不可,成功沒有固定的模板和格式。

    從本質意義上說,從來就沒有真正的“積極廢人”。這是一個處於“失重”狀態下難以在現實中真正對號入座的偽概念,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有自己的自我認知和價值判斷,嚴格地說“廢人”這個詞都頗值得懷疑的,何況“積極廢人”這個詞。

    這麼說並不是鼓勵大家放棄追求無視目標,而是不必為逝去的過於耿耿於懷,人生有時候就應該輕裝上陣,而不是揹負過多的自我期許和自我設定,這才是人生最應有的狀態和心態。

    寫到這,我倒想起了這樣的一個寓言,那就是“猴子掰玉米”的故事,想必大家應該對此都很清楚,就是一個猴子到一塊玉米地裡掰玉米,總是幻想著找一個最大的,然後最終結果卻是兩手空空。這個寓言故事才是真正的悲劇,才是一個最生動地刻畫出“積極廢人”形象的一個最佳範本了。

  • 9 # 小板凳看電影

    積極廢人最常見的幾種表現,請看客對號入座,自己身上有幾個?

    1,積極廢人立志。無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常志。積極廢人看到一個成功的典型,就心血來潮,發誓朝著目標努力。結果三分鐘熱度,遇到點挫折就心灰意冷。轉而尋找其他的勵志目標。

    2,積極廢人讀書。突然想勵志學習,買了幾十本書,晚上早早洗好澡,躺在床上讀書。沒幾分鐘,想起白天有個八卦還沒關注,上網搜尋。又過幾分鐘,想起還缺個書架,趕緊刷起淘寶。

    3,積極廢人減肥:看到別人的好身材,趕緊給自己定下嚴格的節食減肥任務,各種食物的熱量表倒背如流,看到別人拿著的冰淇淋擦肩而過。。。。。。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貪婪的吮吸著手中的甜筒了。

    4,積極廢人早睡,先在朋友圈給自己立個flag,今後11點必須入睡。10點50,關掉手機的入睡提醒,打算刷一下朋友圈就睡,轉眼就12點了,突然發現一個爆棚的電影,不看怎麼睡得著呀,於是看著電影睡著了。

    5,積極廢人早起,正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第一天六點起床,精神百倍,鍛鍊身體,做早餐。安排的井井有條。三天後,感覺有點累,先休息一天再說,於是乎又回到從前。

    積極廢人的生活處處充分體現著“計劃趕不上變化”的廢柴特性,今朝有酒今朝醉,失敗了也順其自然就好。他們永遠生活在立目標的過程中,到最後,立過多少目標連自己也忘了。

  • 10 # 肥臉村姑

    【積極廢人】是指愛給自己立flag,但永遠不做到的人,這些人心態上積極向上,行動上卻宛如廢物,他們往往會在間歇性享樂後恐慌,時常為自己的懶惰自責。

    在我看來,這是社會快速發展產生的必然產物。

    資訊爆炸帶來的誘惑

    資訊爆炸的年代,太多的誘惑,讓到達目標途中層層阻礙。

    你想要上網查點資料,發現搜尋引擎上各種新聞,點點點,看完什麼資料都還沒查。

    你想要早點睡,發開了電腦,玩了一個晚上的DOTA,結果凌晨3點才睡。

    “喪文化”的盛行

    大家現在都能吃飽喝飽,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

    房子太貴,買不起。

    人就開始變得佛性。

    躺在床上看漫畫,明天再努力的想法卻日復一日。

    【積極廢人】的本質就是拖延症,而拖延症的本質就是“焦慮”。

    工作多年,買房無望,看著網上大神們的成功事蹟,自己不甘落後,可是呢自己努力未必有結果,還不如先玩了再說,其實是一種逃避心理。

    說白了,還是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江詩丹頓有什麼與眾不同的製表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