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煮玉米的大柿子

    首先我們要看鴉片戰爭的時間,第一次鴉片戰爭(英文名:First Opium War,1840年6月-1842年8月)是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戰爭,這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那麼同時期我們看一下對陣雙方。

    大英帝國vs大清帝國

    在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之後,英國率先領導工業革命,其特徵是一些行業用機器取代了人力,極大的發展了生產力,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到了1840年,英國所謂是羽翼豐滿,意氣風發。

    蒸汽機的發明也應用到輪船上,英國擁有的遠航的可能性。4000人的英國艦隊穿越大洋來到東方。

    1840年的清帝國,擁有四億人口,百萬軍隊,領土超千萬平方公里,生產總值佔到世界的22%。

    雖然清朝皇帝勵精圖治,妄圖延續昔日的光輝,但是清王朝已經開始走下坡路,內部腐敗,軍備鬆弛,上層建築沉迷於天朝上國的夢中。

    如果只從人數上看,兩方似乎不在一個量級。

    但是就像日本偷襲珍珠港一樣,戰爭本身就帶有賭博的成分。

    這場戰爭是一次冒險。

    在英國的下議院召開的開啟戰爭的提議中,主戰派僅以9票的微弱優勢確定了對清作戰。

    而英國之所以敢冒險,也不是一點依據都沒有,早在乾隆帝還掌權的1793年,英國的馬格爾尼使團出訪大清時,就兼具了間諜的任務,馬格爾尼敏銳的看到了清帝國體制腐朽、人民愚昧、科技落後,統治者忙於愚民,這些都顛覆了英華人對清朝的認知。

    英華人在印度建立起殖民地之後,就開始以廣州口岸為起點,進行鴉片貿易,並且不斷的試探清王朝的反應,一邊蒐集情報,一邊進行備戰,對清的海軍也有了詳實的瞭解。

    作戰意圖:英華人跳出來並非為了全面入侵清王朝,而是為達到某些目的的威脅和威懾行動,所以作戰週期很短,在廣州折騰一番之後之後,轉而向北,封鎖清廷內河河道。

    後備策略:如果作戰不力,那就迅速跑路逃亡印度大陸。

    第一次鴉片戰爭就這樣開始了。

  • 2 # 朽木不雕152754937

    之所以英國敢向清朝宣戰,最主要的還是經濟方面的利益,因為之前有過幾次派遣使者想要透過和平手段來和清政府談判,但毫無例外都沒有結果。而當時中國這麼龐大的領土和人口,對於英國的產品來說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市場,英國急於為自己的巨大工業產品尋找傾銷地,這時的中國還是封建社會,根本就沒有自己的工業產品,英華人就想利用自己的相關優勢,取得在中國的銷售權利和開發巨大的市場。但是發現透過一般的手段是沒有任何效果的,他如果要獲得足夠的收益就只能透過戰爭武力的手段來解決了,就差一個藉口。而清政府在虎門硝煙,正好侵害了英國商人的利益,這些人回國後就以此為藉口鼓動政府發動對華戰爭,最終導致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來談談:

    1840年前後的英國情況

    在經濟方面,英國在18世紀把發了工業革命,1769年瓦特製造出了第一臺蒸汽機,經過多次改良後,它不僅可以運用於多種機械運動,而且還增加了一種自動調節蒸汽機速率的裝置,使得蒸汽機在很多行業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1840年左右,英國的大機器生產已經基本取代了手工業,用機器製造機器的產業也建立起來,英國工業革命也基本完成。當時英國工業生產佔世界工業生產總額的47%,商品出口總額佔世界總額的21%,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英國艦船噸位位居世界第一,正所謂“國家利益所至,艦艇航跡必達”,英國殖民地數量眾多,分佈廣泛,橫跨地球經緯,是繼西班牙之後的新的“日不落帝國”。

    在國內政治方面,17世紀英國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內閣制、以及頒佈了《權利法案》。透過以法律的形式對國王的權力進行制約,國家制度也從原來的君主專制變為了民主制,由以往的人治轉向法制,因而英國的政壇長期保持穩定,巍當時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此外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對外殖民擴張掠奪,從17世紀初到18世紀中葉,英國和法國由於在歐洲大陸的利益爭奪,爆發了若干次戰爭,英國憑藉強大的海軍實力,在海外奪取了廣大的領土,使英國擁有了廣闊的海外殖民地,加速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

    1840年前後的清朝情況

    在政治方面,1840年正值道光二十年,皇帝旻寧一生厲行節儉,勤於政務,衣服破了打上補丁接著穿,節儉的皇帝歷史上不少,他是有代表性的一位,雖然平庸,但也有所作為,中上資質,卻也缺乏魄力。大清就像一艘破敗的舊船,道光皇帝算是一位謹慎的船長,不幸的是,大清這艘破舊的帝國航船,在他的任內碰上了海上風暴。

    在經濟方面,中英貿易中,中方處於“出超”地位,由於大清的閉關鎖國,英國的商品無法向中國內地傾銷,中國對英國出口的貨物也僅僅是茶葉、瓷器、絲綢等貴族必需品,英國也無法從中國獲得工業生產所需的原材料。從乾隆時期的白銀過多流入導致的物價上漲到今天白銀大量流失導致的銀貴錢賤,鴉片扮演了中間人的角色,英華人透過向華人走私鴉片,賺取中國的白銀,每年中國白銀的流失額達600萬兩。中英之間的貿易戰,以英方的大獲全勝而告終。

    此時的白銀大量外流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普通的小農家庭承受不了經常購買鴉片的經濟壓力,使得大量家庭破產。而官僚階級和軍隊收受賄賂、參與走私,使得吏治更加敗壞,百姓的體質變差,綠營官兵的戰鬥力急劇下降。

    綜上所述,之所以英國敢向清朝宣戰,最主要的還是經濟方面的利益,英國想控制和獲得中國這麼一個非常巨大的貿易市場,此外就是要把中國拉入到自己的國際貿易分工中。

  • 3 # 於英喜

    現在的俄烏之戰,俄羅斯是世界第二的軍事強國,美國及北約不是也敢扶植澤連斯基當代理人,向俄羅斯下黑手,美國純為一己之力,把世界及歐洲拖入經濟危機和人道災難,美國及其北約永遠被刻在歷史恥辱柱上。

  • 4 # 風趣星球L

    老態龍鍾的清朝,表面上是強國,還處在冷兵器時代,老英帝國主義已處在當時的現代化階段,船堅炮利,牛氣沖天。肌肉滿滿,不打你冒似強大的虛胖子打誰。森林法則是動物的永恆真理。二戰,美帝打遍全球,老俄與小烏打就是森林法則的體現。

  • 5 # 稻草人150

    回答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來講。

    首先是英國為什麼敢。

    我們這幾百年來觀察和評判西方人的思維和行為,大都基於我們自身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出發,所以早期對西方人尤其是島國文化行為十分困惑和不解。其實這是因為中華文化是農耕文化,尤其幾千年來封建社會利用刪改了的孔孟思想不斷進行灌輸,使得我們養成了固守,融合,團結,溫良,內斂,重耕耘建設反對冒險投機等等性格和行為特點,反觀西方社會尤其是英國,海盜和商人共同打造所謂的海洋文化,根本性就是冒險投機掠奪,重利而輕義,崇尚個人英雄主義和機會主義,看似注重法律其實輕視他人感受,萬事都以利益為衡。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人敢於孤軍犯險因為他們的眼中只有廣州等港口城市,目的也只是逼迫重開鴉片貿易,並沒有國家之間大規模開戰的想法。以小博大可能給個人帶來的巨大利益非常誘人,而一旦失利英人退回海上即可,清政府沒有可追擊拼鬥的海軍力量。英人可謂只贏不輸。

    另外一方面我們看看清政府當時是否真是“列強。其實從國土面積,人口數量,經濟和軍事實力來看,當時的清政府的確算。但是,我們不能忽略的就是政府的組織動員能力。在這方面清政府可以說是失敗到底了,滿漢離心,官民對立,絕大多數人思想認識愚昧落後,也沒有為國家人民而戰的榮譽感,戰鬥力之低下是長期盤踞在中國的一些外華人所驚訝的,也正因如此英華人才有敢於冒險投機的底氣。

    事實證明,國家綜合實力是一回事,政府施政能力和社會制度先進性才是其中最為緊要的部分,抗美援朝的勝利也證明了這一點。

  • 6 # 我們這裡還有魚塘

    當時的清朝就是外表強大,實際內部問題複雜。再加上主宰者貪生怕死,膽小怕戰。這些都已經被列強看的非常清醒了。

  • 7 # 時光背影10HSeG

    數字強而已。

    打個比方,就如同現在,把我家與馬雲兩家平均,兩家的GDP似乎都很強大。

    但一開戰,馬雲家有錢不用上戰場,我家窮,又沒文化,根本就不會操作無人機,卻全家拿著二戰的步槍上了。

    你說,誰怕你啊???

  • 8 # 黑水布衣

    道光二十年,也就是公曆1840年4月的一天。英國議會對於是否與中國開戰,開始了投票。最後主戰派271票,反戰派262票,就這9票之差,開啟了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序幕。

    其實從投票就可以看出來,英國議員們還是非常忌憚這個古老的東方古國的。的確,大清帝國,擁有13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近4億人口和百萬軍隊。當時的英國雖然也很強大,但冒然挑戰這個東方帝國,而且還是長途作戰,怎麼看也是風險巨大。

    當時一位叫做喬治·托馬斯·斯當東的議員發表講說,強力支援英國動武,他成了這次投票的關鍵人員。只因為斯當東是一位中國通,早在幾十年前,他就隨父親老斯當東跟隨馬噶爾尼訪華了,他知道大清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可以這麼說,鴉片戰爭的種子從乾隆末年就埋下了。

    空有其表的強國

    “中華帝國只是一艘破敗不堪的舊船,只是幸運地有了幾位謹慎的船長才使它在近150年間沒有沉沒。它那巨大的軀殼使周圍的鄰國見了害怕。假如來了個無能之輩掌舵,那船上的紀律與安全就都完了。船將不會立刻沉沒。它將像一個殘骸那樣到處漂流,然後在海岸上撞得粉碎。”

    這就是馬噶爾尼訪華後對中國的評價,由於當時他碰了釘子,所以當時的英華人不太相信他的話,其實馬噶爾尼只是匆匆的過客,但其看法卻十分正確!

    馬噶爾尼看到的是一個遍地腐敗,民不聊生的大清。也許他不知道我們唐代大詩人杜甫早就總結了這一現象: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此時已經距離馬噶爾尼來到中國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英國在不斷的進步,而大清卻愈加衰敗,作為中國通的斯當東自然不會放棄這個機會。

    全方位落後的大清

    人,才是國家的根本!

    看看當時的國民收入吧。當時英國農戶每年能有11英鎊的剩餘,大約40兩白銀。而中國農民呢?大家都知道那個“33兩”的故事吧,也就是大清農民平均年收入33兩,但支出確有35兩,結餘-2兩,這就是典型的弱民、疲民啊。

    再看看軍事力量。大清的軍隊雖然多,但當時已經進入火器時代,清軍的火器還停留在明末的水平,而英國已經實現了堅船利炮了,加上清軍佈防全國,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的進攻和防禦。

    打仗就是打錢。這一點大清幾乎就是完敗。據考證,鴉片戰爭中大清花了近3000萬兩白銀,佔全年收入的70%。而英國花費了400多萬英鎊,摺合白銀1200多萬兩,只佔全年收入的8%。

    至於政治方面,咱就不說了,英國早就立憲了,我們還維持了專制的光榮傳統。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大家還覺得大清是一個強國嗎?別動不動就說GDP,那只是衡量經濟的一個引數,說明不了什麼,人均才是王道。以糧食為例,清代是古代產量的最高峰,但人口也是大爆炸,所以平均來算,清代可以說是歷代最低!

    當時的大清就不是一個強國!

    鴉片戰爭的失敗,讓全世界列強看透了中國,別說法國、俄國、美國了,就連曾經一直向中國學習的日本在幾十年後都可以擊敗大清了。

    “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大帝國,不顧時勢,安於現狀,人為地隔絕於世並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一個帝國註定最後要在一場殊死的決鬥中被打垮:在這場決鬥中,陳腐世界的代表是激於道義,而最現代的社會的代表卻是為了獲得賤買貴賣的特權——這真是任何詩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種奇異的對聯式悲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 9 # 早晨想起他

    1840年的時候,英國已經有了輪船了,輪船是什麼東西就是瓦特改進的蒸汽機可用於海上船隻的航行了,船隻在蒸汽機的動力之下在海上航行不受季風影響,可以逆風而行,逆洋流而走,這是當時歐洲剛剛發現的新技術,英華人當然知道當時的中國沒有這種技術裝備去裝備海船,知道中國的海船不能逆風而行,逆洋流而走,英華人選一個順季風的季節侵略中國,請問中國在海上的船隻如何向軍英進改,英國軍隊的首領難道是腦殘嗎?英國軍隊打不過中國,軍隊就可逆風逆洋流逃離,打的過呢,英國軍隊是一步步從廣東打到冮蘇南京的,陸上英軍戰不敗中國,在海上一步步北逃,中國真的太大太大了,海岸線真的太長太長了,天大的中國難道處處都有此腦力在陸上設防嗎?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就是我這腦殘的人來打來指指揮英軍,我都有把握打勝這場戰爭。

  • 10 # 文史老馬

    戰爭的輸贏主要取決於戰爭雙方的作戰資源、組織動員能力和作戰意志,國家的財政情況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

    在清朝嘉慶甚至道光時期清朝的財政收入確實要高於英國的財政收入。但是清朝的綜合國力卻遠遠落後於英國及西方列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清朝政府閉關自守,依然陶醉於天朝大國的美夢之中。對外面的世界渾然不知。而英國則經過歐洲文藝復興之後,資本主義思想盛行,人人充滿了冒險主義和探索精神。國家則走向了侵略和殖民。

    二是科技和武器落後。中國雖然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國,但是由於明清以來的閉關鎖國政策,科學落後,迷信盛行。英國及西方列強在工業革命之後,機器製造和武器製造相對要先進得多。

    三是國家的組織動員能力不行。由於清朝政府已經走向了腐朽沒落,人民對國家沒有認同感。政府也沒有相應的組織動員能力,無法面對外面的強敵入侵。

    四是清朝政府沒有與強敵作戰到底的意志。在強敵入侵時,開始是一味盲目自大;在失敗之後則是畏敵如鼠,不是倉皇逃跑,就是割地賠款。

    英華人在站前已經透過經商旅行、傳教的過程中看到了,摸透了。所以才敢於挑戰這個貌似強大的政府。

    相反,在1950年面對強大的美帝國主義越過三八線,悍然入侵北韓並威脅到我們的祖國的時候,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剛剛建國,百廢待興的情況下毅然派出華人民志願軍,經過三年的艱苦戰爭,終於打敗了美帝國主義及西方列強,粉碎了西方列強主要在東方海岸上架起幾門大炮就能征服一個國家的妄想和美夢。

    由此可以看出國家和人民對組織動員力和戰鬥意志非常重要。

  • 11 # 隨山刊木

      清朝所謂的“強國”,就是紙老虎,虛實老早就被英華人摸清了,所謂“飢餓的盛世”是也。

    1637年,英國商船到達廣州,開啟了中英之間的貿易往來。18世紀以後,中英兩國貿易主要在廣州進行。在這一時期,英國一直處於嚴重的逆差。1775——1795年,東印度公司向中國輸入貨物總值為3150萬兩白銀,從中國輸出的貨物總值為5660萬兩白銀,逆差達2510萬兩白銀。

    為了扭轉這種局面,1792年,英國派遣喬治·馬戛爾尼等人訪問中國。這一年,也快到了乾隆80歲大壽,英國乘這次機會以祝壽的名義來訪問中國。當時英國準備的談判內容是:

    1,英國派遣全權大使常駐北京,如中國願意派大使到倫敦去,英國皇室必將以最優等禮儀款待。2,准許英國在舟山和天津進行貿易,並仿效澳門先例,在舟山附近指定一個小島,供商人居留和存放貨物。3,允許駐在澳門的英國商人居住廣州。4,英國商品在中國內河運送時,爭取免稅或減稅,希望中國有固定的,公開的海關收稅標準。

    使團乘坐的是英國的“獅子”號軍艦,裝有64門大炮。為了讓中國的乾隆皇帝能夠接受其要求,使團攜帶了大量的禮物,包括蒸汽機、棉紡機、梳理機、織布機,已經大量精美的天文地理儀器。另外還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軍艦——“君主號”戰艦模型,這個軍艦裝有100門大炮。其他的武器還有卡賓槍、步槍、連發手槍等。

    當以經濟、外交手段解決貿易失衡問題失敗後,英國開始以鴉片貿易為手段。到鴉片戰爭前,英國透過鴉片貿易不但實現了貿易平衡,而且造成了中國的貿易逆差,在1837——1838年的中英貿易中,中方逆差達到249萬英鎊。

    1792年,馬戛爾尼使團的船隊到達了舟山。在此之前,東印度公司已經將一封預約函交給了駐廣州的兩廣總督,此時兩廣總督馬上又將預約函上交給了乾隆皇帝。乾隆看到訊息後,便在《大清一統志》中尋找英吉利,然而該書中沒英吉利。信中提到使團攜帶大量的貨物,需要走水路,因此乾隆也破例允許他們在天津登入。對於英國使團的到來,乾隆皇帝十分高興,因為他認為這是英國不遠萬里來朝貢了。

    然而在英華人眼中,清朝和英吉利王國是兩個平等的主權國家,沒有朝貢一說。到達了北京後,清朝官員要求使團成員行使三跪九叩之禮,英國使團認為這是一種侮辱,於是雙方鬧得很不愉快,乾隆皇帝也降低了對他們的招待規格。不過最終,使團成員對乾隆皇帝行使了單膝下跪之禮。

    之後,清朝邀請使團參觀了乾隆皇帝的行宮。使團發現這裡懸掛著西方出產的玩具、掛鐘和地球儀,八音盒,十分驚訝。而清朝官員卻反過來問:英國是否有這些東西?使團告訴清朝官員,這些東西產自英國,清朝官員感到十分掃興。使團又邀請清朝官員觀看使團警衛準備已久的操練,被拒絕了。馬戛爾尼在當天的筆記裡記道:“真蠢!他一生中從未見過連發槍,中國軍隊還在用火繩引爆的槍。

    祝壽結束之後,馬戛爾尼向清朝提出了6個請求:(1)允許英商到寧波、舟山和天津貿易;(2)准許英商像以前俄商一樣,在北京設立商館;(3)將舟山附近一處海島讓給英國商人居住和收存貨物;(4)在廣州附近劃出一塊地方,任英華人自由來往,不加禁止;(5)英國商貨自澳門運往廣州者,享受免稅或減稅;(6)確定船隻關稅條例,照例上稅,不額外加徵。

    這些請求中,割讓島嶼一處損害了中國的主權,而其他的條款大概沒有什麼問題。然而乾隆皇帝沒有留商量的餘地,全部拒絕了其要求。就這樣,馬戛爾尼開始踏上回去的道路。乾隆皇帝為了向英華人展示中國的地大物博,特地命令官員護送他們穿越整個中國來到廣州,而不是從天津出海。然而馬戛爾尼看到的卻是一個十分貧窮落後的中國。

      鴉片貿易雖然扭轉了英國對華貿易逆差,但僅透過鴉片貿易無法開啟廣大的中國市場,也無法滿足英國工業資產階級的根本需求。隨著產能的擴大,英國工業資產階級需要向中國傾銷棉毛紡織品。1834年後,英國政府派出駐華商務監督管理在華英商,英國資本家及相關利益集團不斷呼籲政府採取措施,一勞永逸地解決對華貿易問題。對華發動戰爭的輿論逐步形成。由於英商刻意違反中方禁令,林則徐羈押不服從禁令的商人,扣押英方代表,厲行禁菸。訊息傳回英國後,對華發動戰爭論者認為,可以藉機堂而皇之地採取軍事行動,迫使清政府開放中國市場。在這種情況下,戰爭就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 12 # 藍天84132232

    經濟的巨人,軍事的矮子,乾隆的閉關鎖國與世界脫鉤,當西方人用洋槍洋炮對準中國軍人時,中國軍人還手拿大刀長矛弓箭。外強中乾,腐敗透項,人民深惡痛覺,當賊寇 攻擊京城時,老百姓竟然幫忙,這是何等的悲哀

  • 13 # 坦蕩極客寒冰

    清政府政治腐敗已現衰敗跡象。閉關自守武器落後,民眾一盤散沙。而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武器裝備等方面都超過清朝。落後安能不捱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喜怒哀樂句子五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