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癲瘋狂魔
-
2 # 武婧
引導合理使用電子產品!這次禁足對他們來說沒什麼影響,刷抖音,看動態追星!唯有作業是仇人,這次假期因疫情延長,按期開學的話,今天應該是回校報到交作業了,有幾個全部完成的?所以疫情對他們大部分來說沒有什麼心理影響,只是換個地方上網追星刷手機而已。心理疏導只是浪費社會資源罷了,引導他們有正確的社會價值觀才是當務之急!
-
3 # 高階英語教師李光
我現在教小學三年級英語,針對小學生我談一談疫情時期如何開展學生心理課。
首先,同孩子們講清楚這場病毒疫情由何而來,會給人帶來什麼影響,如何防止病毒蔓延;第二,呆在家裡是為了我們自己和所有人都健康;最後,告訴孩子們我們國家有能力在短時間內消滅這場病毒。引導學生了解一些排解煩惱的方法,使學生知道應該笑對生活中的不如意,做一個快樂的人。學會更好地調節自己,使自己擁有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和情緒。
古人講“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你們願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快樂,讓一份快樂變成幾十份快樂嗎?
1.把你做的最有趣的夢說給大家聽。
2.說說你在公園裡遊玩中遇到的高興的事。
3.說一件你認為最好笑、最有意思的事給大家聽。
4.給大家講一個有趣的笑話。
大家享受到了很多快樂的事情,我們在優美的環境裡會快樂,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會快樂,別人表揚自己的時候會快樂。只要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就會發現快樂就在我們的身邊。可是生活中不會總是Sunny明媚,不會總是快樂的,也有不快樂的時候,你們願意來說說自己有哪些不快樂或者煩惱的事情嗎?
-
4 # 觀影格物金
推薦三個主題,很適合當下這種非常時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生命的意義。
在這種非常時期,生命顯得尤其脆弱,人們的恐懼心理十分容易擴散。那麼從心理健康角度看,對於何為生,活著為了什麼,為什麼有人願意不顧自己的生命去守護他人,這可能是對於青少年最為感興趣的。
青少年時代是人一生中最無所畏懼的時期,是自我意識第二次也是通常意義上真正思考自己的宿命的時期。以此為主題,啟發他們思考生命的價值,大膽探討死亡的含義,嘗試為自己將來的墓碑撰寫墓誌銘,從終點反思自己過去的、未來的一生。
第二,職業的規劃。
這次事件,95後、00後紛紛顯露頭角,或是年輕的護士,或是忙碌的快遞小哥,或是建房的工人,亦或是警察、社工、醫生、管理者,不同的崗位上有不同的貢獻,承擔的風險不同,發揮能力的年齡不同。
雖說工作無貴賤之分,都是無產階級,各行都有優秀的和懶惰的,但從初中開始,學生就不可避免地要分流,去中職、走進社會工作,讀完高中上大學,還是進入高職或技校,選擇什麼職業,將來要面對什麼,在龐大的社會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會面臨人們怎樣的期待或是非議。其實在兒童遊樂場裡的角色扮演遊戲最能讓人明白那種感覺,對於青少年開展此類活動也是極好的。
第三,信仰的力量。
當青少年真正開始思考我是誰時,我要幹什麼工作時,信仰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沒有信仰的人會被社會上主流的金錢、權利、地位等世俗標準所俘獲,渾渾噩噩迷失自我,不是不會成功,只是可能會內心煎熬、自我麻醉。
人生的路大多數時候是生命的長度所決定的,但是對於擁有某種堅定信仰的人,人生可能會因此而延長、燦爛。因為每個人都會有低谷、有困難,家人、愛人、朋友不會永遠在身邊,給的鼓勵未必是那麼貼心,而唯有信仰(正面的,或是宗教、或是黨派、或是科學)能陪伴我們走過那段漆黑的路,邁入新的征程-困境-新道路。
當然,這三個主題都比較適合12歲以上的學生,對於小學生可能過於深奧。但切勿以為就是可以不談,或者言之過早。
可以說我們當前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往往認為學生學知識可以很早,比如幼兒園小學化,教學內容抽象化,反而認為生涯教育、生命教育可以留給社會,然而現實是恰恰相反的。
當一些學生因為各種意外(比如疫情)失去親人時,沒有人告訴過他該怎麼做,能像誰尋求幫助,怎麼自我調節,父母為啥從事這樣的工作,命運為什麼對自己不公。對於那些幸運的學生,則在線上接受著老師的細心教育——什麼是病毒,它們有什麼細胞結構,武漢的地理位置為何重要——為即使可能延遲,但依然要拼命爭分的中考、高考而發掘腦力。
回覆列表
引導合理使用電子產品!這次禁足對他們來說沒什麼影響,刷抖音,看動態追星!唯有作業是仇人,這次假期因疫情延長,按期開學的話,今天應該是回校報到交作業了,有幾個全部完成的?所以疫情對他們大部分來說沒有什麼心理影響,只是換個地方上網追星刷手機而已。心理疏導只是浪費社會資源罷了,引導他們有正確的社會價值觀才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