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子所慎

    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天地,水火,冬夏,南北,左右,糾纏,相對,有形與無形,身與神,訊息盈虛,此一而二,二而一,分之為二,合之為一。“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有前必有後,其甚者:貴賤,貧富,生死,均類之也。言曰:達人知命,君子安貧。天下萬物盡在有無之間,世人研習《易》與《老子》者,皆知其吉凶互易,禍福相依。曾聞物理老師講相對論,百般不離陰陽。又聞物理博士說天體,玄之又玄,變化萬端。予不通相對與糾纏,修相對與糾纏者,若能從陰陽、五行、既濟、未濟中觀其變化,則可知古今、中外、形而上者與形而下者之理一也。故孔子雖曰“君子不器。”又謂子貢為“瑚璉”,而慨嘆曰“觚不觚,觚哉?觚哉?”道之與器不可須臾離也,器以彰道,道以見器,彼不為得,此不為失,曰糾纏者,渾然也。

  • 2 # 清清觀生活

    現在被證實的量子理論告訴我們兩個事實(雖然目前侷限於微觀實體的領域被證實):

    (1)對一物的觀察可以瞬間影響到遙遠距離之外的另一個物體的行為,即使二者不存在任何連線;

    (2)一個物體可以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只有在對其觀察後我們才能發現它恰好在某個特定地方。這暗示了“觀察創造物理實在”。

    這些事實衝擊了被認為是科學的科學的哲學觀,使得哲學必須重新審視自己所認定的對世界看法,審視“意識與客觀世界”關係問題。

    一直以來,唯物主義者都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唯物主義者還認為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的存在體。可量子理論明顯告訴我們“觀察創造物理實在”,也就是物質的實在性靠“被觀察”得以確認,而這個“觀察”,就包含人的觀察。而人的觀察,就表現為人自由意志及意識選擇性地觀察,從中可感覺到“客觀物質”,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獨立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的客觀實在,而是被觀察後而成為實在。

    好在目前這一奇怪的量子現象只有在電子、原子等微觀粒子上才能得到直接驗證,經典物理學能夠在近似程度極高的水平上描述大物體的合理行為。但大物體是由小物體組成的,因此作為一種世界觀,不能迴避量子理論對世界認知影響。

    量子理論給人們重塑世界觀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但是必須明確:

    (1)雖然“觀察創造物理實在”,讓人們感覺物質的存在“遭遇”意識問題,但並不意味著“精神控制”,不是說人們的想法可以直接控制物理世界。

    “量子的糾纏態”被觀察後,坍縮成為一確定實在,並不能認為人們“精神控制”物質存在活動,但不可否認觀察對量子發生坍縮現象的影響。

    (2)必須區分“你的實在感是由你自己創造的”的“實在”,不同於“觀察創造物理實在”的“實在”。

    前者“實在”是你的心理上的實在性,是“人的主觀實在”,是被人們主觀內化的外部世界,是被人們主觀內化的觀察物件。而“觀察創造物理實在”的實在,是被觀察物件的糾纏態實在,走向確定態的實在。

    如果把這兩方面理清楚了,也就不會驚恐以為,量子理論給人感覺:世界都是不確定的,不可靠的。就不會全盤否定哲學關於意識與物質的關係問題的定論。

    微觀粒子的“量子糾纏以及長程相干性”被證實,這是一種客觀實在,確實是不以人的意志和意識為轉移的客觀實在的現象。

    微觀粒子的“疊加態”,或“糾纏態”,或“機率態”,又或“可能態”,被觀察後變成“物理實在”,這個也是事實,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受人意志控制)的微觀粒子現象。

    承認以上微觀粒子現象的事實性,就是再進一步確認,或進一步從微觀領域證明這個世界從微觀到宏觀都是不依賴人的意識的存在而存在的。

    人們在學習量子理論後,往往以“觀察創造物理實在”這句話為依據,推理認為我們的周遭世界是人類自己“觀察創造的”,這是對“觀察”這個詞在這句話中表達的意義的誤解造成的。

    微觀領域物質的糾纏或疊加現象觀察後的坍縮,實際上就是一個機率現象被鎖定的情況,類似其他普通事物一樣。

    比如一條魚,在沒有被觀察之前,就可能是活的,也可能是死的。只有看到這條魚後,才能鎖定這條魚的現實狀態,也就是觀察創造魚的實在。

    只是有兩點科學界仍然搞不明白的就是:

    (1)觀察者選定觀察標準,為什麼糾纏態的被觀察物件的坍縮,會順著觀察者的標準選項創造實在?

    (2)孿生態的粒子為什麼會有超光速的相干性現象?

    我認為這只是有待探討的科學問題,還不至於推翻哲學對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觀點。

    而且,“觀察”者範疇,並不侷限於人,侷限於人自由意志選擇,只是人目前無法證明“非人”觀察者,對疊加態的微觀粒子的觀察,是否也會出現類似人觀察後的“坍縮”現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酒店加盟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