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薇恩恩

    李雲龍的獨立團有8個營7000多人,就算總部的老總同意,現實中李雲龍也養不起這8個營。

    一般來說,管理好一支部隊需要四個方面,第一是軍餉,第二是糧草,第三是武器,第四是物資,這四個方面缺一不可,但是咱們的老一輩,是為了信仰和信念打仗,目的就是:把日軍趕出中國。因此當時的好多人,都不是為了軍餉而打仗。

    當時為了達到統一戰線,我軍做出了讓步,拿出了誠意,接受南京校長的改編,但是校長的思想是:“攘外必先安內”,校長對其他部隊,都是不斷的壓制,當時校長給予我軍的番號是,3師6旅12團。

    要求我軍的這12個團,平均每個團不要超過3000人,在1937年8月的時候,我軍正式接受改編,起初一共是4.5萬人左右,其中包括115師有1.5萬人,120師編制有1.4萬人,129師的編制有1.3萬人,外加總部直屬的3000人,一共是4.5萬人。

    意思就是說,南京的校長只會給這4.5萬人發放軍餉和物資,其他超出的部分,校長一概不認同,相當於就是其他超出的編制,需要自力更生,因此李雲龍需要經常外出奇襲偽軍,進行裝備繳獲,比如萬家鎮繳獲的騎兵裝備。

    李雲龍說只有遇到日軍的時候,才能改善生活,這一點都不假,因為只有遇到了日軍,才有物資繳獲,上面根本沒有能力發放多餘的物資,但是我軍不怕困難,憑藉堅定的信仰,到了1940年8月份的時候,已經擴充到了105個團,人數規模在20多萬人。

    就是最著名的“百團大戰”,這些只是團級作戰的資料,要是加上縣大隊,區小隊,還有民兵,這個人數規模還要更多,之所以發展這麼快,主要還是因為咱們是真心實意打仗的,在1937年的時候,咱們只有6個旅。

    分別是115師,麾下包括343和344兩個旅120師麾下包括358和359兩個旅,129師麾下包括385旅和386旅,最初每個旅下面只包含2個團,總共是12個團,人員一共是4.5萬人,每次可以在校長那裡領取幾十萬軍餉。

    剛開始咱們的編制都是以數字命名的,比如129師386旅麾下的771團和772團,後來人員的不斷擴大,如果再以數字命名,很容易和其他部隊的番號造成重複,所以就開始改名字,比如獨立團,新一團,新二團。

    這些後來新出的團級編制,雖然在咱們總部那裡是正規編制,但是在南京校長那裡卻沒有登記,領不到軍餉和物資,只能自力更生,當時咱們的總部也很窮,也發不出軍餉和物資,只能憑藉繳獲。

    剛開始的時候營級單位,團級單位,旅級單位還能經常聯絡,到了1942年的時候,日軍發動了大掃蕩,咱們的部隊被迫撤進山裡,化正為零建立基層根據地,大掃蕩之後,每個部隊減員都很嚴重,有的團僅剩幾百人

    劇中孔二愣子的團只剩下300多人,也是比較符合當時情況的,撤退到山裡,開始以連排班為單位,各自建立自己的基層根據地,當時就算是團長,也很難知道手底下營長和連長的動向,當時的電臺只有旅級以上有。

    其他的全靠通訊兵傳遞,效率是很慢的,這個時候,就算是團長也不知道自己手底下有多少編制,後來經過通訊兵傳遞的指令,老李手下的人員才迅速回歸建制,當時的規模把老李都嚇到了,當時老李手下的兵將近10000人了

    後來李雲龍的獨立團雖然擴編了8個營,規模大概在7000人以上,就算總部不管,李雲龍對於手下的7000多號人,也是比較頭疼的,不算別的,就是這7000多人的糧食,就是一大難題,總不能天天繳獲吧。

    按照當時趙家裕的300多個鄉親們,由此推算當時一個鄉村也就是三四百人,一個村子最多養活一個連計程車兵,這麼算下來,李雲龍手下的8個營7000多人,大概需要50多個村子,如果這樣就意味著李雲龍的戰線以及防禦區域過大

    如果遇到緊急情況,李雲龍只能透過通訊兵傳遞,如果是遇到遭遇戰,等其他遠處村子裡的戰士來支援,恐怕黃花菜都涼了,也就相當於在戰時,李雲龍能快速調動的估計也只有周圍的3000多人。

    其他人由於距離遠,有可能老李的指令傳遞不到,如此以來也就相當於其他4000人相當於白養,如果李雲龍找一個閒置的村子,綜合養4000人,從其他村子調運物資和糧食,那就意味著李雲龍要擴大自己的後勤部隊

    與其這樣,還不如把部隊拆散出去,自己選擇一點精銳,組成一個加強團,規模小,戰鬥力強,方便省事,李雲龍那精明程度,不可能想象不到,所以就算總部對李雲龍不管不問,李雲龍自己也養不起。

    寫在最後

    在實戰中,擴充編制很容易,但是要考慮戰士們的衣食住行,沒有糧草和物資,難道要讓戰士餓著肚子打仗麼,劇中之所以設定李雲龍有8個營,其目的還是為了和楚雲飛5000人的加強團對等。亮劍只是影視劇,不是歷史,大家看個樂呵就好,沒必要較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婆婆不同意剖腹產,孩子出生時難產患癲癇,這樣的家庭要怎麼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