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葉飄刀
-
2 # 真正鱷魚不哭
為什麼要逃離教育?你怎麼逃離?
教育是人類生活必需。人一生下來就在接受教育,從侖母到親友、師長,再到同事、陌生人……社會無時無刻不在教育你。你怎麼逃離?又能逃到哪去?躲進深山當野人嗎?那時候大自然也會教育你。
教育無處不在,想要“逃離”,就好比拉著自己的頭髮,想要脫離地球。這不是對不對的問題,而是能不能做到。
好吧,你指的是“傳統教育”,也就是學校教育,對吧?
你想過沒有,人類早有親屬教育和社會教育,為什麼要吃飽撐著搞學校,花費時間精力金錢委屈自己受管制呢?脫K子放P嗎?
當然是因為學校教育效率更高。你可以“逃離”逃離具體某個學校,但無法擺脫教育範圍。除非你願意搬磚一輩子——話說AI很快會取代這種低技術含量2種吧?
時代變了,大人。
不讀書真的混不下去。而目前最有效的知識傳授手段還是學校。現在你不想接受普通教育,今後就要接受更嚴苛的職業培訓(廣義上說這也是學校)。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
3 # 家貧子讀書
問題有看沒有懂,按照我的理解答一下。
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遊戲,玩遊戲是個人喜好,既然是喜好對這個人來說就不是什麼洪水猛獸;不喜歡的人不玩就是。
傳統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很多人不喜歡傳統教育或者是仇視傳統教育,是因為傳統教育不適合他,但我們九年義務教育,他又不得不參與。
對於教育,公立學校有點類似食堂,面對的人太多了,眾口難調,有人吃不飽,有人吃不消,但因為成本低,滿足了多數人的需求,吃不消的需要找人補充營養,吃不飽的就需要加餐;這裡不可避免有一些厭食症患者,他們對於吃飯是厭惡的,對待他們應該是先治病。
以上就是對於傳統教育的一點淺見。
另外,只有學習才能生存,透過口傳心授的教育讓賴以生存的生活技能得到傳承,而為了生活更好,不斷地提升生存技能。實踐理論實踐,過往的經驗無需重複,只需透過教育獲得即可,這就是我的另一過觀點——教育讓人能夠生存,會讓生存的更好。
-
4 # 育鄰人
感謝提問:
現代人類接受學校教育的根本原因:學歷成為最佳職場“入場券”。
入場券,進入比賽、演出、會議、展覽會等公共活動場所的入門憑證,通常用於註明參與活動時間+座次+票價或持券者應注意的事項或者參賽資格證明。
生命,被賦予了繁殖能力+生長週期+小部分損傷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質組合形態,所有自然生命都必須以被動適應+主動索取的方式適應自然生存環境。《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天地看待萬物都是一樣的,不會對誰特別好,也不會對誰特別壞,一切隨其自然發展。植物從自然物質中吸納可溶於水的微礦物質結合光合作用生產生命養料、動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微生物寄宿在植物或動物體內......自然生命悄無聲息地形成了具有相對均衡穩定性的“生態食物鏈”。
人類,自然生命體系中綜合智商最高、成長髮育最慢、成長可塑性最強的社群性胎生哺乳動物,也是自然生命體系中唯一具備按照自主生存需求透過主動勞動創造生活消費物資的動物族群,馴化播種植物的農業、馴服圈養動物的畜牧業和漁業、採礦加工製成生產勞動與生活輔助用具的工業、輔助人類戰勝疾病的醫藥業、輔助孩子們學習成長的教育業......主動勞動創造已經成為人類與其它自然生命區別開來的根本標誌。
文明是人類在漫長的生活實踐過程中,將特定現實物質的形態+性狀+功用提煉彙集成抽象的符號+讀音+寓意,從而形成了人類特有的抽象社會生存經驗集合,物質實體—>物質用途—>抽象字元【包括寓意+讀音】—>文明成果。因此,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人類社群進化形成了數千種系統性文明成果,為了將業已形成的文明生存智慧世代傳承下去,人類社會形成了自然生命體系中最完備的群體生存技能傳承體制——教育。
《史記》卷一百二十九 貨殖列傳第六十九
……
學周書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財匱少而山澤不闢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則饒,原小則鮮。上則富國,下則富家。貧富之道,莫之奪予,而巧者有餘,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於營丘,地潟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繦至而輻湊。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其後齊中衰,管子修之,設輕重九府,則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歸,位在陪臣,富於列國之君。是以齊富強至於威、宣也。
國學故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生於有而廢於無。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富者得埶益彰,失埶則客無所之,以而不樂。夷狄益甚。諺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意思是百姓家裡的糧食充足之後,才會規範人際社交禮儀;穿的吃的都很豐富充足之後,才會產生榮譽和恥辱等群體社交生存價值追求。也就是說,只有基本生理需求被完全滿足之後,人類才有精力規範自己的分工協作制度、才有精力對孩子們進行專業的成長教學輔助。因為,民以食為天,食物才是人類一切主動勞動創造的根本保障。
商周時期,王公貴族的子弟已經開始接受文化教育;齊國國都臨淄的稷下學宮是世界上最早的官辦高等學府,也是中國最早的社會科學院、政府智庫;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聖先師”、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2000多年後,新中國成立時還有超過80%的普通老百姓不識字、20世紀80年代基礎文化教育才依賴政策全面普及,時值今日仍有極少數偏遠地區需要政府動員農牧民才會送孩子上學。為什麼?
農民的兒女繼續像父母那樣耕種田地、牧民的兒女繼續像父母那樣放牛&放養、漁民的兒女繼續像父母那樣捕撈、手工藝人的兒女繼續像父母那樣加工生活輔助用具、官宦家的兒女接受教育繼承父母的遺志......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社會職業分工協作的結構十分穩定,子承父業是每個人生命旅程中的大機率事件。因為,在綜合謀生技能變遷極小的年代,父母便是兒女最好的綜合生存技能教員。
工廠代替手工作坊、附帶動力機械替代人力或畜力、電能補充太陽照明、使用虛擬電子完成資訊交換&儲存......人類社會進入機械動力&資訊時代之後,子承父業便逐步退出了生產勞動分工協作的歷史舞臺。今天,國家公職人員考錄、企事業單位招聘的第一遴選條件就是學歷,唯一不需要檢視學歷的工作只有家庭農業。
同一蜂群只有一隻蜂王、同一狼群只有一頭狼王、同一獅群只有一頭獅王......動物社群無論大小,成員之間都存在生存權益等級差。同樣,人類社群之間亦存在複雜的、金字塔式的綜合生存競爭,智力型管理工作需要的人數最少、體力型消費資源生產容納的勞動者最多。但是,正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站上智力型、更輕鬆的勞動崗位。因為,智力型管理工作對佔據社會消費財富配給的絕對主動權。
銀保監會資料顯示,2021年中國商業銀行淨利潤錄得2.2萬億元,所有商業銀行合計員工不過250萬人、據國家菸草專賣局訊息,2021年菸草行業實現工商稅利總額13581億元,菸草行業帶菸農從業人員大約500萬人、通訊及網際網路行業2021年淨利潤亦超過5000億,從業人員近1000萬人、2021年,中國糧食總產量13657億斤,全國糧食收購均價低於1.5元/斤,整個農業從業人口超過5億.......請問,是期望自家兒女進入金融行業工作的家長多,還是期望自家孩子下地種地的家長多?
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育不能創造什麼,但它能啟發兒童創造力以從事於創造工作。”的確,家長送孩子上學的核心目標絕不會期望孩子未來繼續耕田種地,家長送孩子上學的核心目標必定是期待他們能進入使用智力更多、消耗體能更小的行業。因此,今天我們不難看到每年百萬級的研究生考試大軍、千萬級的國考大軍,卻極難在農村見到青壯年勞動力。所以說,現代人類接受學校教育的根本原因是學歷成為最佳職場“入場券”。
回覆列表
不會啊。
因為不接受教育的人們根本就不會逃離教育,畢竟要想逃離,首先得接受走路的教育才行不是嗎,走路都不會的話,怎麼逃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