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家長裡短恆恆媽
-
2 # 鸕鷀木桶的佩羅
憫農有二首,“鋤禾”是其中一首,名字是後人根據首句“鋤禾日當午”命的。另一首是,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
3 # 雲淡風輕77448737
“鋤禾”還是“憫農”不會出現類似“是人斯人”之爭,我們當時學的是《鋤禾》,但我們也知道這首詩現在叫《憫農》。
《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
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
4 # 知是非懂善惡樹正氣
我們以前學的確實鋤禾,那是幾年前輔導孩子才知道的憫農,當時呢,我在輔導孩子的時候才發現誒,這個憫農好像是第一次聽說,但是現在也知道了。現在確實是憫農把原來的記憶給覆蓋掉了
-
5 # 多彩小魚Wm
古風二首 / 憫農二首
唐 · 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穫很多糧食。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勞苦農民,仍然要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有誰悲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網上搜的哦)
-
6 # 純鈞RHGL
《憫農二首》本來就沒有更細緻的命名,怎麼叫都行。
《憫農二首》分著說,只能叫《憫農一》《憫農二》,但不好聽。
而我們的習慣,在稱呼這種詩詞的時候,就說他的篇首詞。這個做法在京劇裡運用得尤為廣泛,到今天還保持著這個習慣。
比如《二進宮》,中間的唱段有那麼多,誰還去排順序一二三四?稱呼每一段,就說它的首局,叫“說什麼學韓信命喪未央”或者“懷抱著幼主爺把國執掌”。
所以,比如《空城計》,那麼多唱段,都是叫“大隊人馬往西城”“我料那諸葛難以逃遁”“人道司馬善用兵”“我用兵數十年從來謹慎”“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我正在城樓觀山景”。
這樣的話,反而能馬上知道是哪段。要是說《空城計一》《空城計二》演員非瘋了不可,誰知道哪段唱排幾號啊?
所以,《憫農二首》叫《春種》《鋤禾》完全沒問題。如果改了,反而容易混淆。
畢竟《鋤禾》遠比《春種》出名得多。不知就裡的人都會覺得《鋤禾》應該排在首位,改了,反而容易造成一二混淆,就照原來的習慣叫《春種》《鋤禾》,挺好的。
-
7 # 進取讀書使我快樂
要不要在來一個拔苗助長揠苗助長,新版舊版有偏差是很正常的,不然怎麼會出現代溝呢,現在很多東西都是進行了更改,包括很多字的讀音,以前和現在也是不一樣的,只能說現在是越來越規範化
-
8 # 晴空直上
這個有什麼可爭的,鋤禾這個網路上好多影片,也有很多當年課本的照片,我還找了一張圖片,不能說你們沒學過這個,就說它是不存在的。
有些人真是可笑,總覺得自己沒見過的、沒經歷過的就是假的,雖然有這種精神不錯,但是梗著頭犟到底就有點可笑了。
-
9 # 學習改變命運HkGd
我們70後學的是“鋤禾”,後來80後,90後好像課本上就改過來了,改成“憫農”了,當時年齡小,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改,現在想想,應該是原著的題目就叫“憫農”吧!
-
10 # 文忠信
憫農有兩首,鋤禾是其中一首,應該沒有爭議。不過作者李紳做官後刻薄貪鄙,是中國歷史上詩格與人格相分裂、文品與人品相背離的典型人物。
-
11 # 隨便什麼編號的使用者
這個早先教科書裡就是“鋤禾”,只取了憫農(其二)。估計是編教材時覺得低年級小學生對“憫”這個字可能會理解困難吧。同樣的還有當年教材裡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在小學課本里的標題是“草”,而且只取了前四句。應該也是為了利於小學生學習和便於理解記憶。
回覆列表
我是70後,學的“鋤禾”,後來改成“憫農”的。一直學的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我肯定自己的記憶沒有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