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向山舉目

    這個設想是片面的,是不可能的。

    教育和醫療是兩項事業,需要兩手同時抓,兩手都要硬。

    受教育的人也是需要接受醫療的人,他們缺一不可,每個人都是這個樣子。

    所以這個設想不可能成立。

    即使按照這個設想往下推一步,學生和老師都去做生意有些虧損了怎麼辦?連學都上不下去了怎麼辦?生存都有了問題怎麼辦?

    所以國家才有免費義務教育這個好政策,所以國家才有免費醫療這個好政策,才有醫療保險這個好政策。

    有了這些配套政策以後教育也在發展,醫療也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

    以上是我個人的思考,不知道您認為如何,如果哪個地方說的不對,請多多批評指導。

    當我們的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的時候,我們的國民產值數量特大的時候,人均國民產值突破5萬美元的時候,我們的醫療會免費,教育會免費,我們就不需要面對教育和醫療的一些問題了。

  • 2 # 徵騎

    問題本身就是個笑話。如果真的如此,大家都是柳傳志。千萬別忘了中國那句老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到時候,醫療也變成了商業。就像今天,私立醫院還不如叫商業醫院。到最後,政府也成了商業,人人都是商人。

  • 3 # 開心的生活000

    沒有看到中國的發展得益於教育嗎?不然有今天的教育,決定明天的科技,決定後天生產力這類說法?

    如果把教育投入放在醫療上,那沒有教育的投入,醫生哪兒來?誰培養?從外國進口?醫生?醫藥?醫療器械

  • 4 # 滌身

    你知道100年前魯迅為什麼棄醫從文嗎?沒想到100年後還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醫生醫治軀體教師醫治靈魂!因為一個健康的軀殼拯救不了生病的靈魂!一個麻木不仁的社會,一個不講誠信的社會。一個沒有道德底線的社會,一個三代不讀書的社會,一個讓老師學生去乞討的社會能是一個理想的社會嗎?再窮不能窮教育再窮不能窮孩你沒聽說過嗎?!

  • 5 # 育鄰人

    感謝提問:

    能產生消費物資增量的行業可以自給自足,否則就應該全社會供養

    生命,被賦予了繁殖能力+生長週期+小部分損傷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質組合形態,所有自然生命都必須以被動適應+主動索取的方式適應自然生存環境。《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天地看待萬物都是一樣的,不會對誰特別好,也不會對誰特別壞,一切隨其自然發展。植物從自然物質中吸納可溶於水的微礦物質結合光合作用生產生命養料、動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微生物寄宿在植物或動物體內......自然生命悄無聲息地形成了具有相對均衡穩定性的“生態食物鏈”。

    人類,自然生命體系中綜合智商最高、成長髮育最慢、成長可塑性最強的社群性胎生哺乳動物,也是自然生命體系中唯一具備按照自主生存需求透過主動勞動創造生活消費物資的動物族群,馴化播種植物的農業馴服圈養動物的畜牧業和漁業採礦加工製成生產勞動與生活輔助用具的工業輔助人類戰勝疾病的醫藥業、輔助孩子們學習成長的教育業......主動勞動創造已經成為人類與其它自然生命區別開來的根本標誌。那麼,為什麼說能產生消費物資增量的行業可以自給自足,否則就應該全社會供養呢?

    戰國策·秦策

    濮陽人呂不韋賈於邯鄲,見秦質子異人,歸而謂父曰:“耕田之利幾倍?”曰:“十倍。”“珠玉之贏幾倍?”曰:“百倍。”“立國家之主贏幾倍?”曰:“無數。”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餘食;今建國立君,澤可以遺世,願往事之。”

    白話譯文:

    濮陽人呂不韋去趙國首都邯鄲經商,看到秦華人質孝文王的庶子異人,回去以後就對父親說:“耕田的利潤有幾倍?”他父親回答說:“十倍。”“經營珠玉利潤有幾倍?”他父親回答說:“一百倍。”呂不韋又問:“擁立國家的君主可以贏利多少呢?”他父親回答說:“無法計算。”於是呂不韋就說:“現在我們每年辛苦耕種,仍然不能獲得溫飽或發財。但是假如能建立國家,擁立一個君主,就可以把利潤傳給子孫,我現在決心去做這件事。”

    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誰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國家;誰控制了貨幣,就控制了全球經濟;誰控制了糧食,就控制了人類...衣食住行是人類社會維持生存最基本的需求。春天播種一粒植物種子,秋天可以收穫數十至數百粒植物果實、栽種一顆果樹,之後數十年可收穫若干果實、飼養一頭動物幼崽,數月之後可收穫若干數量的肉+蛋+奶、開採自然礦物,經過冶煉-鍛造-組裝可得若干生產勞動與生活輔助用具...農牧業是現代人類維持生計的基礎,也是一切人類主動勞動創造行為的基礎。

    農業可為人類增加糧食補給、畜牧業可以為人類補給肉+蛋+奶、工業可以為人類鑄造新的生產勞動輔助用具......人類絕大多數主動勞動創造可以增加社會消費財富,提高人類社會的綜合自養能力。但是,人類社會同樣存在諸多沒有直接消費物資增量的勞動創造,最典型者當屬輔助孩子們快速成才的教育工作。

    《史記》卷一百二十九 貨殖列傳第六十九

    ……

    學周書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財匱少而山澤不闢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則饒,原小則鮮。上則富國,下則富家。貧富之道,莫之奪予,而巧者有餘,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於營丘,地潟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繦至而輻湊。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其後齊中衰,管子修之,設輕重九府,則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歸,位在陪臣,富於列國之君。是以齊富強至於威、宣也。

    國學故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生於有而廢於無。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富者得埶益彰,失埶則客無所之,以而不樂。夷狄益甚。諺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意思是百姓家裡的糧食充足之後,才會鑽研形成人際社交禮儀;穿的吃的都很豐富充足之後,才會產生榮譽恥辱等群體社交生存價值追求。也就是說,只有人類的基本生理需求被完全滿足之後,才有精力對孩子們進行專業的成長教學輔助,教育工作的一切支出須有其它勞動創造承擔。當然,教育綜合支出的最終擔負者就是一個又一個生兒育女的家庭。

    商周時期,王公貴族的子弟已經開始接受文化教育;齊國國都臨淄的稷下學宮是世界上最早的官辦高等學府,也是中國最早的社會科學院、政府智庫;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聖先師”、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2000多年後,新中國成立時還有超過80%的普通老百姓不識字、20世紀80年代基礎文化教育才依賴政策全面普及,時值今日仍有極少數偏遠地區需要政府動員農牧民才會送孩子上學。為什麼?

    孩子們接受教育沒有直接勞動成果產出、送孩子們上學需要即時支付學費,在家庭綜合勞動創造以農牧業為主、孩子多半子承父業的年代,除官宦及權貴階層之外,普通老百姓不樂意也沒有能力可以送孩子學習文化知識。因此,即便當下,極少數偏遠山區仍不情願主動送孩子上學、接受文化教育。因為,語言文字學、數學、物理、地理、化學、自然、政治、歷史、醫學、藝術、體育、資訊通訊......縱然現代學校教育內容幾乎涵蓋了所有人類已知社會文明形態。但是,種地+放養+放牛學校可不教,所有接受過完整學校教育的孩子依然需要零起步適應實際生產勞動。

    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育不能創造什麼,但它能啟發兒童創造力以從事於創造工作。”的確,教育不能像農業那樣生產糧食、不能像牧業那樣增加肉/蛋/奶供給、不能像工業那樣加工人類日常生活輔助用具、不能像文藝工作者那樣創造出新的精神文化糧食......教育培養的是國家和民族未來發展建設的接班人,教育工作的核心價值是賦予孩子們綜合獨立社會生存能力。但是,教育工作所傳授的一切文明社會生存技能都需要融入現實社會之後,“因地制宜”地實踐運用才能產出可供人類社會使用的消費物資。

    教育,狹義上指專門組織的學校教育;廣義上指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教育工作以知識為工具賦予孩子們綜合獨立生存能力,繼而透過主動勞動創造實現個人生存獨立、展現個人在群體中的綜合社會價值。也就是說,教育兼具國家和民族傳習優質文明智慧成果+遴選社會人才的功效輔助後代實現生存獨立雙重職能。因此,自人類社會出現相對的群體治理結構之日起,群體公辦個人私立便成為人類社會教育的兩種主要形態。

    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社會、學校、家庭有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公益性【明確規定“不收學費、雜費”】、統一性【教學標準、經費標準、建設標準、學生公用經費的標準等等】,義務教育事關億萬少年兒童健康成長,事關國家發展,事關民族未來。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指國家和社會應大力重視教育,再貧窮也得先投資教育,再困難也得先培養孩子。換句話就是,國家應當聚全社會的綜合勞動創造辦教育,不能讓有孩子需要接受教育的家庭直接承擔教育成本支出、不能讓教育工作成為極少部分人的賺錢工具。因為,教育工作被職業化的基礎就是為提高人類社會主動勞動創造效率服務的,孩子們集中學習文化知識可以讓年輕勞動者更加專心的工作。

    1619年,德國魏瑪公國公佈的學校法令規定:父母應送其6~12歲的子女入學。1763年到1819年,德國基本完善了義務教育法規。自此,人類對未成年孩子的教育工作進入到職業化的新時代。清朝末年開始新辦職業化新式學堂、新中國成立之後才全面推行“掃盲”教育、20世紀80年代開中國始普及全民9年義務教育......新中國70多年發展歷程,中國學校教育系統發展取得了著長足進步。

    適齡兒童享有接受學校教育的權益、家庭有送學齡兒童接受學校教育的義務、國家有保障適齡兒童就近接受學校教育的義務、社會職業勞動不得使用未成年兒童、社會職業勞動分工力推學歷作為通用“入場券”......接受學校教育已經成為現代孩子們成長之路上的必選項。但是,送孩子接受教育卻不能給家庭帶來任何即時收益。因此,如果教育工作的一切成本由養孩子的家庭直接承擔、讓多生孩子多支付教育經費,主動節育必定成為年輕家庭的最優選項。

    華人口總和生育率:1950年-1971年高達30‰以上、1972年-1991年維持在20‰左右、1992年-1998年在20‰~15‰之間、1999年-2019年在15‰~10‰之間、2020年&2021年跌破10‰...2016年1883萬—>2017年1765萬—>2018年1523萬—>2019年1465萬—>2020年1200萬—>2021年1062萬,短短5年時間人口年生育減少超過40%。中國東部經濟繁榮省份,家庭綜合生育成本普遍高於中西部地區、綜合人口生育能力普遍低於中西部地區。因為,只需要提供食物保障、還能獲得土地承包權或更多住房和糧食的時期(20世紀60-80年代),生養孩子可以獲得即時收益;20世紀90年代之後,生孩子就必須送接受學校教育之後,養孩子就必然增加家庭消費支出。同時,20世紀末,中國農村土地承包使用權不再隨人口變化變動、城鎮住房和糧食都變成了商品。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意思是說天下人為了利益蜂擁而至,為了利益各奔東西。的確,當養育兒女的成本被抬高之後,同樣的家庭勞動收入必然選擇少生養孩子。《中國生育成本報告2022版》資料顯示:“全國家庭0-17歲孩子的養育成本平均為48.5萬元、0歲至大學本科畢業的養育成本平均為62.7萬元。雖然,沒有直接證據證明教育成本高就一定拉低人口生育能力,但教育內卷、學歷貶值、送孩子上學的綜合支出增加讓家庭謹慎生育確已既成事實。所以說,能產生消費物資增量的行業可以自給自足,否則就應該全社會供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杯酒和一盅酒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