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有“隴上桃花源”、“藏鄉江南”之稱,她不僅風景優美,而且文化也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舟曲人民精神的瑰寶。尤其舟曲民間藝術儲存完整,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古樸自然,原生態文化風味濃郁,今天我們就走進神話傳說中的舟曲,來感受多姿多彩的別樣風情......
松棚楹聯燈會傳說
舟曲城內,有條名聲赫赫的中國第一楹聯文化街廊,在楹聯街中間,則是燈棚。明清時期,松棚燈會興盛一時,楹聯也成為燈會的重要內容。關於這時的燈會,也有一個故事。
明代嘉靖年間,當時的西固(古代舟曲)千戶所來了一位叫王忠實的新主官,來自江南。隨王千戶上任的還有他的父母。可是,元宵節將近,老人家常常思念起家鄉的燈會。王千戶為解老人的思鄉之苦,就自己拿出銀錢,仿效故鄉江南揚州的樣子,籌備了一個燈會。他還因地制宜,派士兵從山上砍來松柏樹枝,搭起了燈棚。
王千戶還別出心裁掛出三面成對的燈對聯,廊間懸掛各式簡易彩燈,並親自書寫“不二揚州”橫額和“半間松棚半間架,一重明月一盞燈”等楹聯。這就是舟曲松棚楹聯燈會所謂“盛於明清”的來歷。不過,據記載,這位王千戶是清代嘉慶年間的人。
如今,這條壯觀的燈聯長廊,已經成為舟曲縣城最輝煌的景觀。穿行在燈聯的世界,彷彿穿越了時空,行走在唐城宋都的上元之夜。
口絃琴傳說
口絃琴,是一種古老的民間民族樂器之一,它曾流傳於部分少數民族地區。而流傳於白龍江流域舟曲藏鄉的口絃琴,卻奇妙獨特,是當地藏族男女特別喜愛的一種古老的樂器。“口絃琴”平時藏於竹筒,掛在胸前。既為裝飾,也可隨時演奏。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對年輕的夫妻,丈夫勤勞勇敢,妻子聰明善良,兩人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一次丈夫用竹片做成了一個能吹出美妙聲音的樂器送給心愛的妻子,兩人閒暇時就常常共同吹奏各種優美的曲調。
後來丈夫狩獵時不幸摔下山崖身亡,悲痛的妻子每當想起丈夫,她就吹起口絃琴,傾訴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悠悠的琴聲如泣如訴,感人肺腑。慢慢地山寨裡的女人都開始學奏口絃琴了。
天干吉祥節傳說
吉祥節是舟曲縣曲告納鄉天干溝藏族群眾的傳統節日,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
傳說遠古的時候,天干溝山清水秀、氣候宜人,一派世外桃源風光。有一天突然烏雲遮天蔽日、電閃雷鳴,暴雨傾盆而下,夾雜著鵝卵石般的冰雹。頃刻間山洪暴發、泥石流奔湧,一馬平川的良田到處是幾丈深的壕溝和淤泥,百姓家園被毀,無處安身,接著又發生了瘟疫,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人們到山外的大寺院算卦,得知是妖魔嫉妒此地優美富庶,製造災難驅趕百姓。當地人就天天煨桑祈禱,終於感動了上天。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上天派一位叫“勒查干扎曼”的大仙下凡降妖救民。大仙施法和妖魔對擂,百姓齊心協力相助,終於除掉了妖孽。
當地群眾感念神恩,同時為了挽留大仙、慶祝脫離苦海,一呼百應上山採折柏枝、枇杷花,找五彩石以祭祀上天,祈禱吉祥,形成了每年農曆七月十五舉行吉祥節的習俗。天干吉祥節是甘肅省人民政府2011年公佈的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博峪採花節傳說
採花節是舟曲縣博峪藏區的節日風俗,博峪藏區素有“甘肅西雙版納”之稱。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當地的男女老少一起舉行採花節,採花節是花神的祭節,採花節在博峪藏族同胞中又叫“女兒節”。
相傳很久以前,博峪不富裕,一日從南方來了一位蓮芝姑娘,她熱情地為當地人傳教務農,向婦女傳授織布、縫衣、繡花技藝,採來百花醫傷,採摘山菜野果度荒,當地姑娘們視她如同胞姐妹。
就在五月初五這一天,蓮芝姑娘上山採花時,不幸被狂風暴雨卷下山崖喪生。人們為了紀念她,祈求吉祥,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都要上山採花。
五月初五這天,藏族青年男女身著節日盛裝,進山採花、跳舞、對歌,下山時頭戴花環、身背野花、追逐嬉戲,一路歌唱。回村後,集體輕歌曼舞,相互祝福,盡興方散。
巴藏朝水節傳說
巴寨溝是舟曲縣重要的旅遊風景區之一,每年端午節,舟曲縣和迭部等周邊縣藏族群眾自發地匯聚到巴寨溝“昂讓”雪山,舉行規模盛大的“朝水”活動。關於巴寨溝朝水節,在舟曲當地流傳著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
相傳很久以前,天宮的醫司仙女雲遊四方,發現巴寨溝一帶瘟病橫行,民不聊生,便下凡為當地百姓治病驅邪,教他們耕作和紡織技術,使他們過上了安康幸福的日子。
有一天,醫司仙女正在給鹿療傷,偷窺仙女美色的狐精趁其不備時將她擊昏掠走。危難之際,打柴的藏族小夥子巴卡挺身而出,他奮勇追擊,與狐狸精殊死搏鬥,救了仙女,自己卻被狐狸精的毒血衝瞎了雙眼。仙女甦醒後開啟寶扇,看到了巴卡與狐精舍命搏鬥救自己的情形,十分感動,伏身舔潤巴卡的雙眼,治好了他的眼睛。
後來巴卡與仙女相愛,他們居住在昂讓神山上的一處洞崖裡,並且有了自己的孩子,共同守護著這一方百姓的平安。可是好景不長,王母娘娘得知後,以醫司仙女私自下凡與凡人成婚觸犯天條為由,用雷電擊殺了他們的孩子,封住了他們居住的崖洞。
此日,恰逢五月初五。百姓為鳴不平,絕食三日。此後每年的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節,悲痛的山民們便在昂讓山崖下煨桑、頌經、祭酒、祈禱,以紀念仙女和巴卡。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有一年農曆五月初五,封實的洞口突然爆裂出一個石孔,從中噴瀉出一股飛泉瀑布,人們喝了山泉後,治癒了身上的各種瘡疾和疑難怪病,並且萬事走運。他們認為,這股神奇的飛泉就是醫司仙女的化身,聖水中撒有仙藥,沐浴和飲用此水,能醫治百病、淨化身心、消災避難。
從此以後,每逢五月初五,當地百姓都來仙女和巴卡殉難的地方祭奠,並頌揚傳唱他們的功德。人們穿梭在飛瀑流泉之下,煨桑祈禱,誦經祝願,企盼來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因而形成了流傳千年的巴寨“朝水節”習俗。
南山筆架傳說
顧名思義,南山位於舟曲縣城白龍江南岸一側,南山山石壁立千仞,與縣城北面群山隔江相望,遙遙呼應。傳說有一個叫南山的青年,自小識得草藥。每當部落爭鬥後常給部落間受傷者療傷,被部落間視為和平的使者。有一天,南山在鴨子潭中嬉戲。走在潭邊尋找九十九顆碧水晶珠的仙女翠雲被一條遊蛇嚇得昏了過去......
一天,海龍王和兒子白龍雲遊,游到草原看到九十九眼泉,龍王認得這是碧水晶珠所化。他尋訪查得翠雲仙女與南山成親後,立即上奏王母和玉皇,生氣的玉皇操起案上筆架開啟天井向草原拋去,留在人間的白龍見一物飛來便推開了翠雲,南山被筆架壓在底下,變成山,現稱南山,也稱筆架山。受傷的白龍化成了白龍江,傷心欲絕的翠雲被玉皇推倒的御案化成山,壓在東邊,只露出美麗的臉與南山隔江相望。
舟曲有“隴上桃花源”、“藏鄉江南”之稱,她不僅風景優美,而且文化也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舟曲人民精神的瑰寶。尤其舟曲民間藝術儲存完整,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古樸自然,原生態文化風味濃郁,今天我們就走進神話傳說中的舟曲,來感受多姿多彩的別樣風情......
松棚楹聯燈會傳說
舟曲城內,有條名聲赫赫的中國第一楹聯文化街廊,在楹聯街中間,則是燈棚。明清時期,松棚燈會興盛一時,楹聯也成為燈會的重要內容。關於這時的燈會,也有一個故事。
明代嘉靖年間,當時的西固(古代舟曲)千戶所來了一位叫王忠實的新主官,來自江南。隨王千戶上任的還有他的父母。可是,元宵節將近,老人家常常思念起家鄉的燈會。王千戶為解老人的思鄉之苦,就自己拿出銀錢,仿效故鄉江南揚州的樣子,籌備了一個燈會。他還因地制宜,派士兵從山上砍來松柏樹枝,搭起了燈棚。
王千戶還別出心裁掛出三面成對的燈對聯,廊間懸掛各式簡易彩燈,並親自書寫“不二揚州”橫額和“半間松棚半間架,一重明月一盞燈”等楹聯。這就是舟曲松棚楹聯燈會所謂“盛於明清”的來歷。不過,據記載,這位王千戶是清代嘉慶年間的人。
如今,這條壯觀的燈聯長廊,已經成為舟曲縣城最輝煌的景觀。穿行在燈聯的世界,彷彿穿越了時空,行走在唐城宋都的上元之夜。
口絃琴傳說
口絃琴,是一種古老的民間民族樂器之一,它曾流傳於部分少數民族地區。而流傳於白龍江流域舟曲藏鄉的口絃琴,卻奇妙獨特,是當地藏族男女特別喜愛的一種古老的樂器。“口絃琴”平時藏於竹筒,掛在胸前。既為裝飾,也可隨時演奏。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對年輕的夫妻,丈夫勤勞勇敢,妻子聰明善良,兩人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一次丈夫用竹片做成了一個能吹出美妙聲音的樂器送給心愛的妻子,兩人閒暇時就常常共同吹奏各種優美的曲調。
後來丈夫狩獵時不幸摔下山崖身亡,悲痛的妻子每當想起丈夫,她就吹起口絃琴,傾訴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悠悠的琴聲如泣如訴,感人肺腑。慢慢地山寨裡的女人都開始學奏口絃琴了。
天干吉祥節傳說
吉祥節是舟曲縣曲告納鄉天干溝藏族群眾的傳統節日,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
傳說遠古的時候,天干溝山清水秀、氣候宜人,一派世外桃源風光。有一天突然烏雲遮天蔽日、電閃雷鳴,暴雨傾盆而下,夾雜著鵝卵石般的冰雹。頃刻間山洪暴發、泥石流奔湧,一馬平川的良田到處是幾丈深的壕溝和淤泥,百姓家園被毀,無處安身,接著又發生了瘟疫,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人們到山外的大寺院算卦,得知是妖魔嫉妒此地優美富庶,製造災難驅趕百姓。當地人就天天煨桑祈禱,終於感動了上天。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上天派一位叫“勒查干扎曼”的大仙下凡降妖救民。大仙施法和妖魔對擂,百姓齊心協力相助,終於除掉了妖孽。
當地群眾感念神恩,同時為了挽留大仙、慶祝脫離苦海,一呼百應上山採折柏枝、枇杷花,找五彩石以祭祀上天,祈禱吉祥,形成了每年農曆七月十五舉行吉祥節的習俗。天干吉祥節是甘肅省人民政府2011年公佈的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博峪採花節傳說
採花節是舟曲縣博峪藏區的節日風俗,博峪藏區素有“甘肅西雙版納”之稱。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當地的男女老少一起舉行採花節,採花節是花神的祭節,採花節在博峪藏族同胞中又叫“女兒節”。
相傳很久以前,博峪不富裕,一日從南方來了一位蓮芝姑娘,她熱情地為當地人傳教務農,向婦女傳授織布、縫衣、繡花技藝,採來百花醫傷,採摘山菜野果度荒,當地姑娘們視她如同胞姐妹。
就在五月初五這一天,蓮芝姑娘上山採花時,不幸被狂風暴雨卷下山崖喪生。人們為了紀念她,祈求吉祥,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都要上山採花。
五月初五這天,藏族青年男女身著節日盛裝,進山採花、跳舞、對歌,下山時頭戴花環、身背野花、追逐嬉戲,一路歌唱。回村後,集體輕歌曼舞,相互祝福,盡興方散。
巴藏朝水節傳說
巴寨溝是舟曲縣重要的旅遊風景區之一,每年端午節,舟曲縣和迭部等周邊縣藏族群眾自發地匯聚到巴寨溝“昂讓”雪山,舉行規模盛大的“朝水”活動。關於巴寨溝朝水節,在舟曲當地流傳著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
相傳很久以前,天宮的醫司仙女雲遊四方,發現巴寨溝一帶瘟病橫行,民不聊生,便下凡為當地百姓治病驅邪,教他們耕作和紡織技術,使他們過上了安康幸福的日子。
有一天,醫司仙女正在給鹿療傷,偷窺仙女美色的狐精趁其不備時將她擊昏掠走。危難之際,打柴的藏族小夥子巴卡挺身而出,他奮勇追擊,與狐狸精殊死搏鬥,救了仙女,自己卻被狐狸精的毒血衝瞎了雙眼。仙女甦醒後開啟寶扇,看到了巴卡與狐精舍命搏鬥救自己的情形,十分感動,伏身舔潤巴卡的雙眼,治好了他的眼睛。
後來巴卡與仙女相愛,他們居住在昂讓神山上的一處洞崖裡,並且有了自己的孩子,共同守護著這一方百姓的平安。可是好景不長,王母娘娘得知後,以醫司仙女私自下凡與凡人成婚觸犯天條為由,用雷電擊殺了他們的孩子,封住了他們居住的崖洞。
此日,恰逢五月初五。百姓為鳴不平,絕食三日。此後每年的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節,悲痛的山民們便在昂讓山崖下煨桑、頌經、祭酒、祈禱,以紀念仙女和巴卡。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有一年農曆五月初五,封實的洞口突然爆裂出一個石孔,從中噴瀉出一股飛泉瀑布,人們喝了山泉後,治癒了身上的各種瘡疾和疑難怪病,並且萬事走運。他們認為,這股神奇的飛泉就是醫司仙女的化身,聖水中撒有仙藥,沐浴和飲用此水,能醫治百病、淨化身心、消災避難。
從此以後,每逢五月初五,當地百姓都來仙女和巴卡殉難的地方祭奠,並頌揚傳唱他們的功德。人們穿梭在飛瀑流泉之下,煨桑祈禱,誦經祝願,企盼來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因而形成了流傳千年的巴寨“朝水節”習俗。
南山筆架傳說
顧名思義,南山位於舟曲縣城白龍江南岸一側,南山山石壁立千仞,與縣城北面群山隔江相望,遙遙呼應。傳說有一個叫南山的青年,自小識得草藥。每當部落爭鬥後常給部落間受傷者療傷,被部落間視為和平的使者。有一天,南山在鴨子潭中嬉戲。走在潭邊尋找九十九顆碧水晶珠的仙女翠雲被一條遊蛇嚇得昏了過去......
一天,海龍王和兒子白龍雲遊,游到草原看到九十九眼泉,龍王認得這是碧水晶珠所化。他尋訪查得翠雲仙女與南山成親後,立即上奏王母和玉皇,生氣的玉皇操起案上筆架開啟天井向草原拋去,留在人間的白龍見一物飛來便推開了翠雲,南山被筆架壓在底下,變成山,現稱南山,也稱筆架山。受傷的白龍化成了白龍江,傷心欲絕的翠雲被玉皇推倒的御案化成山,壓在東邊,只露出美麗的臉與南山隔江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