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料多多

    話說虎牢關前三英戰呂布後,呂布失利敗走,十八路諸侯報捷,袁紹命孫堅起兵進攻。

    面對呂布失敗,兵無戰心的環境,董卓把希望寄予江東猛虎孫堅身上,可結果說客李傕被孫堅罵得怏怏而歸。

    董卓無法,只能接受李儒的建議,燒燬洛陽城門房屋,劫掠富豪,帶著獻帝星夜溜去長安。

    堂堂相國‬做了真強盜,留下個遍地狼藉的洛陽城

    董卓一走,洛陽成了無主之地,汜水關守將趙岑獻關投降,孫堅進入洛陽城,看著到處大火的舊都,只能先救火救人。

    此時各路諸侯陸續進入洛陽城,兵馬都安置好了,曹操立刻建議袁紹追擊董卓。

    ‬“今董賊西去,正可乘勢追襲,本初按兵不動,何也?”

    袁紹回答得冠冕堂皇,“諸兵疲睏,進恐無益。”

    這話沒毛病,虎牢關之戰中,華雄、呂布連敗聯盟的鮑信、王匡、孫堅等軍,斬方悅、武安國、潘鳳等人,盟軍雖勝,但也傷了元氣。

    在袁紹提出理由拒絕追擊董卓時,除曹操、孫堅、劉備三軍外,其他各路諸侯都同意了。

    當然這只是個藉口。袁紹之所以肯出任聯盟的頭子,無非就是為在亂世中斂取更多的資本,他比董卓強的一點在於:董卓看的是金銀,而袁紹看的是名聲。

    ‬袁紹好謀無斷,做事不夠果決

    袁紹有自己的小心思,從一開始他就不認可劉協這個皇帝,因為是奸臣董卓立的,他討厭董卓,連帶把劉協也討厭起來。

    追擊董卓固然能勝利,但要拿劉協這個小皇帝怎麼辦?廢也不行立也不行。

    兼任他家族四世三公的名頭,不免剛愎自用,對各人建議很難聽得下去,官渡之敗就是他這種好謀無斷的性格表現。

    在討伐董卓這一行動中,袁紹不像他自己說的那樣忠心報國,而是盡力保留自己的力量,在天下大亂時,靠著家聲擴充套件影響力。

    這也是為什麼他在攻打汜水關時不帶能打的顏良、文丑,反而一陣感慨:“可惜吾上將顏良、文丑未至!”

    後面兩人來了,還差點因為玉璽的事和孫堅打起來,可袁紹依舊沒安排他倆上戰場,坐看曹操追擊董卓,被伏擊慘敗。

    ‬袁紹的心思其實也是諸侯們的心思,反董聯盟本來就是一盤散沙

    對於當時諸侯的各懷鬼胎,曹操的《篙裡行》批評得淋漓盡致: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諸侯們對待董卓的態度,大多是因為名之所在,不得以而起兵,做給天下人看的。

    實際上真想匡扶漢室的,只有曹操和劉備兩人,就連作戰最出力的孫堅都算不上,他一看到玉璽眼睛都放光了。

    可惜這兩人軍隊少,地位低,即使拼盡全力也無法撼動董卓這隻禍國巨蝗。

    至於其他諸侯,濟北相鮑信和孫堅搶功,害死了自己的弟弟,袁術害怕孫堅奪取功勞,故意剋扣軍餉,曹操想要決戰,袁紹以盟主壓制。

    人人都想立功,又人人害怕別人立功,人心齊泰山移,人心不齊朽木難移,這種爾虞我詐的環境下,討董行動就成為了一場作秀。

    等到曹操、劉備、孫堅都離開洛陽,董卓也在長安站穩,聯盟軍內部的矛盾就突顯出來了。

    劉岱殺喬瑁,吞併其軍隊,面對諸侯相爭的局面,袁紹沒有制止,自己帶著軍隊離開洛陽,既然盟主都走了,眾人也一鬨做鳥獸散。

    ‬總而言之

    在董卓敗走長安時,袁紹之所以不追擊,除了表面原因,如損兵折將,需要休整,或是洛陽被毀,需要維護之外。

    更重要的是袁紹從頭到尾都沒有滅董之心,只有保證自己既得利益的想法,他不是一個創造時代的英雄,而是一個等待時代的梟雄,性格使然。

  • 2 # 鴻哥iouyh福小鋪

    聯合討伐董卓,說白了,就是要滅掉董卓掌控天下的正當性,畢竟董卓控制著朝廷,假以時日,他真的可以做到號令天下。

    因此,諸侯聯軍伐董,就是要告知天下,董卓是國賊,損其威望,透過踩董卓抬高自己,才是聯軍伐董的真正目的。

    所以啊,董卓跑了,聯軍的目的也基本達到了,若是真的衝上去和董卓拼死拼活,便宜的要不是其他按兵不動,提前退場的諸侯,要麼就是漢獻帝,真的是當了忠臣,為大漢朝續命。

    因此,袁紹選擇見好就收,打道回府去經營自己的地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0個蛋撻的家常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