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錯過822
-
2 # 使用者453192890153
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康熙撤三藩指的是三藩之亂,清朝初期三個藩鎮王發起的反清事件。清廷入關後為對付李自成農民軍和南明政府的反抗,封雲南的吳三桂、廣東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為藩王。1673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決定。
吳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長伯,遼東廣寧前屯衛中後所人,錦州總兵吳襄之子,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吳三桂在崇禎末年降清,曾在山海關大戰中大敗李自成,後晉封為平西親王。其於1673年因不滿朝廷撤藩而叛清,發動“三藩之亂”。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登基為皇帝,國號大周,同年秋病逝。
尚可喜(1604-1676年),字元吉,號震陽,祖籍山西洪洞,後至河北衡水,明萬曆四年(1576年)其祖父尚繼官舉家遷往遼東海州(今遼寧海城)。尚可喜戎馬一生,身經百戰,轉戰數萬裡,為清王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清代歷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康熙年間,晉封為平南親王。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二十九日,平南王尚可喜在廣州薨逝,享年73歲。康熙皇帝賜諡曰敬。
耿精忠(1644年—1682年),遼東蓋州衛人,清朝靖南王,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下詔撤“三藩”,耿精忠反,自稱總統兵馬大將軍,蓄髮恢復衣冠,與吳三桂合兵入江西,被清軍鎮壓,遂降,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三藩之亂徹底平息,康熙帝即詔將耿精忠凌遲處死。
-
3 # 痛並快樂著35790
三番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三藩是清朝初年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位藩王所轄藩鎮,清朝初年,由於清朝統治者力量尚不足以直接控制南方各省,因此將漢人降將有功者分封管理在一些南方省份,其中吳三桂封平西王,鎮守雲南,兼轄貴州,尚可喜封平南王,鎮守廣東,耿精忠封靖南王,死後,其子耿繼茂襲封,鎮守福建,上述三方勢力合稱三藩,三藩在所鎮守的省份權力甚大,遠超過當地地方官員,並可掌控當地軍隊、稅賦等。
1673年,吳三桂在雲南發動叛亂,提出"反清復明",並於次年派將率軍進攻湖南,各路官員紛紛反清,康熙帝對策是堅決打擊吳三桂,而對其他的叛變者則大開招撫之門,以此來分化叛軍,康熙十七年,吳三桂在衡州稱帝,國號周,大封諸將,於八月病逝,吳三桂死後,其部將迎立其孫吳世璠繼位,康熙二十一年冬,清軍攻破昆明,吳世璠自殺,三藩之亂的平定,清除了地方割據勢力,避免了一次國家大分裂,有利於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回覆列表
清朝撤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藩。清朝初年,由於清朝統治者力量尚不足以直接控制南方各省,因此將漢人降將有功者分封管理在一些南方省份,吳三桂封平西王,鎮守雲南,兼轄貴州;尚可喜封平南王,鎮守廣東;耿仲明封靖南王,死後,其子耿繼茂襲封,鎮守福建。
清廷在平叛戰爭結束後,沒收藩產入官充當軍餉,撤藩回京師。除吳三桂部調往邊區站、臺服役外,其餘各部重新編入八旗。福州、荊州派八旗兵駐防,廣西、雲南派綠營兵鎮守,徹底消除了藩鎮制。此外,這次平叛戰爭的勝利,意味著受“三藩”割據之害的人民的解放,給這些地區的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從而有利於邊疆和內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之後,又於公元1683年滅亡了臺灣的明鄭政權。至此徹底消滅了南明的抗清實力。從此有組織的反清復明運動不復存在。此後,清廷才開始從事行政和財政經濟的調整改革,然後致力於解決邊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