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開篇第一句話就說,不瞭解戰後史,就好像蒙著眼睛在高速公路上走路。回顧歷史就是觀察當下,在急劇變化的時代,如果不懂得以史為鑑,不能歷史性的瞭解自己置身的環境,是非常危險的,這也是幾近年,歷史社科類圖書火熱的一個原因。在高速變化,紛爭不斷的政治環境中,瞭解歷史、讀懂過去,是幫助我們未來走得更穩的、變得更強的指航燈。
20世紀被稱為 “殺戮的世紀”。有超過一億人以 “被殺害” 的方式結束了僅有一次的 ”生”,這在人類史上史無前例。殺戮帶來的數目龐大的死,讓我們讀史除了扼腕嘆息外,還要反思這到底是誰造成的?
這些殺戮的大半部分是被冠以 “正當” 之名實施的,而且是 “合法的殺人”,其形態多種多樣,包括戰爭、行刑、鎮壓民眾運動等。而這些行為的主體,無一例外都是 “國家”,這是一個事實。也就是說,20世紀多達一億之眾的 “死”,實乃近代各民族國家以 “合法殺人” 所帶來的 。
作者福井紳一,1956年生於東京,主要研究方向為日本近現代思想史。《重讀日本戰後史》是根據他在駿臺預備學校三十餘年的授課講義彙編而成,按照 “佔領下的日本”,“結束佔領後的日本” “當代世界和日本” 三個部分對 “二戰” 結束直至 “3.11東日本大地震” 時期的日本做了全面的總結。
講述歷史總是容易流於枯燥無味,本書雖是講義稿,但仍然會讓關注歷史、熱愛歷史的人讀來不覺苦悶。
在中國的 “滿蒙開拓團” 遺孤
從1931年日軍在東北發動 "九·一八事變" 起,到1945年8月15日,宣佈無條件投降,日本侵華戰爭前後共計十四年。十幾年中,大量的日本移民以軍人、商人、投機者等身份來到中國,有的為建功立業,有的為謀生餬口,隨即也衍生出他們的第二代。讀本書才知道,日本二戰後在中國殘留了如此之多的孤兒,其中就有當年 “滿蒙開拓團” 的遺孤。
1930-1931年日本經濟大蕭條,很多企業進行大量裁員,多餘人員政府無法安置,糧食嚴重短缺,社會問題嚴重。面對這樣的事態,政府為達到一箭雙鵰的目的,開始甜言蜜語地勸誘佃農說 “滿洲是充滿希望的天地” “滿洲” 沒有地主,對誰都不需要低聲下氣,也不需要交地租,可以放心地從事農業生產,等等。總而言之,挖空心思招募了 “滿蒙開拓團”,而將他們派往的地方,是中國東北和蘇聯的接壤地帶,冬天時最低氣溫能達到零下40度。
日本政府的算盤打得很精細,萬一蘇聯南攻,這些人還可以成為擋箭牌,所以送往當地的都是武裝移民。從這層意義上來說,他們成了國家政策的 “受害者”。但他們又是 “加害者”,因為 “滿蒙開拓團” 其實並沒有在當地開荒,而是直接去當地從事農業生產。他們從華人手裡掠奪土地,拿來自己直接耕種,很多 “開拓團” 成員還僱用華人當臨時工,或是將華人當佃農使喚,任意欺壓,所以 “開拓團” 遭到了華人的極度憎惡。
1945年8月8日,蘇聯宣佈對日開戰。蘇聯軍攻入中國東北,這時關東軍腳底抹油般地乘火車逃走了。“滿蒙開拓團” 的人被迫進行殘酷的大逃亡,太小的孩子不方便帶著上路,只好把孩子留在了當地或是送華人寄養。就這樣,他們再一次成了 “受害者“。
這種事情為何會發生?首先在於日本一手締造出了傀儡政權 “滿洲國”,再就是,日本向 “滿洲國” 派出了 “滿蒙開拓團”。“滿蒙開拓團”從最初的 “受害者”,逐步變成了 “加害者”,最後又再次淪為 “受害者”。
日本帝國的崩潰
1945年7月,美、英、蘇三國首腦在德國柏林郊外舉行會談。會議於7月26日釋出了簡稱《波茨坦公告》,公告中對日本作出的決議內容包括消除軍國主義、限制主權領土範圍、促進民主化、懲辦戰犯、敦促日本軍隊無條件投降等。
可是,當盟軍方面提出無條件投降後,曾擔任過日本海軍大將的時任首相鈴木貫太郎一邊做著結束戰爭的準備,一邊卻作出了 “唯有默殺而已” 的迴應。這句應答在盟軍聽來,意味著日本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至於他為何要加以 “默殺”?因為日本還不能確信美、英、蘇所提出的無條件投降是否可以讓日本保留天皇制,即是否可以 “維持國體”,如果不能保留天皇制,鈴木內閣就只能把戰爭堅持到底,所以作出了 “唯有默殺而已” 的答覆。
而戰爭方面,日本普通民眾的死難人數在加劇,集中在7月26日釋出《波茨坦公告》後至8月14日日本表示接受公告的這段時期。發動了戰爭的日本領導人,為什麼要負隅頑抗?他們在懼怕什麼?他們的懼怕來自兩個方面:其一就是剛剛提及的,天皇制有可能無法保留,也就國體將無法維繫;其二就是對戰爭的審判,他們不想被當作戰犯受審,也就是說他們是出於自身的私利而在拖延戰爭。
造成日本老百姓大量死亡的原因,在於李梅等美國軍人對手無寸鐵的平民進行了無差別的地毯式轟炸;但也是由於發動戰爭的日本領導人光考慮如何才能讓天皇製得以儲存,如何才能求得自身安穩所導致的。
美軍在李梅的指令下,使用燒夷彈(即燃燒彈),是專門為點燃紙木結構的日本房屋、殺死屋裡居民而研發的炸彈。母彈筒裡密密麻麻地裝滿了子炸彈,母彈在上空約500米處分解後,子炸彈就會像雨點般傾盆而下。炸彈貫穿屋頂幾秒鐘後在屋內爆炸,火焰騰空而起,整棟房屋都能被燒得精光。使用這種炸彈轟炸日本,死得最多的都是女人和孩子。
但是後來美國投擲原子彈的真實用意又是什麼呢?8月6日,美軍對廣島發起原子彈轟炸,總共造成死亡人數達約14萬。這裡要思考一下:對於敗局已定、垂死掙扎的日本,美國為何要像痛打落水狗一般地投擲原子彈呢?真實意圖在哪裡?盟軍佔領了德國,首都柏林被一分二,德國本身以及整個歐洲都被分割為東西兩個部分。在這樣的大格局之下,如果對日本扔下兩顆原子彈,一定能夠徹底改變實力對比。投擲原子彈讓美國單憑自身力量就能降伏日本,這樣在戰後的對日影響力上,就能確保美國相比蘇聯而言的優越性,這才是美國的真正用意。
1946年5月至1948年11月,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通稱 “東京審判” )一共召開了大約兩年半時間。東京審判中有一個堪稱致命缺陷的問題,那就是沒有對作為戰爭最高責任人的昭和天皇發起訴訟,天皇甚至都沒有出過庭。這裡面折射出美方想要利用天皇以推進佔領政策的強烈意圖。
東京審判帶有 “打贏了的強盜對落敗的強盜作出審判” 的性質。雖然被告席上的那些人毫無疑問都是侵略者,是罪犯,但東京審判本身看起來像個鬧劇。我們除了關注蘊含著對戰爭審判本身的認真思考,對日本的懲罰,對美國的批評,對國際社會對於侵略過程具備的犯罪性的認定,也要予以質疑。可以斷言的是,要問誰是亞洲太平洋戰爭的真正受害者,那應該是亞洲的民眾。但在東京審判中,前殖民地以及被佔領地區的亞洲代表的意見並沒有得到充分反映。
跨越有著 “殺戮” 記憶的20世紀,讓21世紀成為一個“沒有殺戮” 的“世紀”是全人類的期望。但事實又是怎樣?9.11後美國開始針對報復,而發起的以 “反恐戰爭” 為名的阿富汗的空襲,21世紀是以這樣的方式拉開了帷幕的。
歷史,讓人疼痛,也讓人通透。我們要告訴孩子,不管有人標榜那麼多的 “正當” 理由,不管如何被教導這是 “正義” 戰爭,只要否定了人的 “生存” 權,都要根本上予以質疑;不管用什麼方式剝奪人的 “生” ,用什麼方式決定人的 “死” ,都應該受到譴責。
作者在開篇第一句話就說,不瞭解戰後史,就好像蒙著眼睛在高速公路上走路。回顧歷史就是觀察當下,在急劇變化的時代,如果不懂得以史為鑑,不能歷史性的瞭解自己置身的環境,是非常危險的,這也是幾近年,歷史社科類圖書火熱的一個原因。在高速變化,紛爭不斷的政治環境中,瞭解歷史、讀懂過去,是幫助我們未來走得更穩的、變得更強的指航燈。
20世紀被稱為 “殺戮的世紀”。有超過一億人以 “被殺害” 的方式結束了僅有一次的 ”生”,這在人類史上史無前例。殺戮帶來的數目龐大的死,讓我們讀史除了扼腕嘆息外,還要反思這到底是誰造成的?
這些殺戮的大半部分是被冠以 “正當” 之名實施的,而且是 “合法的殺人”,其形態多種多樣,包括戰爭、行刑、鎮壓民眾運動等。而這些行為的主體,無一例外都是 “國家”,這是一個事實。也就是說,20世紀多達一億之眾的 “死”,實乃近代各民族國家以 “合法殺人” 所帶來的 。
作者福井紳一,1956年生於東京,主要研究方向為日本近現代思想史。《重讀日本戰後史》是根據他在駿臺預備學校三十餘年的授課講義彙編而成,按照 “佔領下的日本”,“結束佔領後的日本” “當代世界和日本” 三個部分對 “二戰” 結束直至 “3.11東日本大地震” 時期的日本做了全面的總結。
講述歷史總是容易流於枯燥無味,本書雖是講義稿,但仍然會讓關注歷史、熱愛歷史的人讀來不覺苦悶。
在中國的 “滿蒙開拓團” 遺孤
從1931年日軍在東北發動 "九·一八事變" 起,到1945年8月15日,宣佈無條件投降,日本侵華戰爭前後共計十四年。十幾年中,大量的日本移民以軍人、商人、投機者等身份來到中國,有的為建功立業,有的為謀生餬口,隨即也衍生出他們的第二代。讀本書才知道,日本二戰後在中國殘留了如此之多的孤兒,其中就有當年 “滿蒙開拓團” 的遺孤。
1930-1931年日本經濟大蕭條,很多企業進行大量裁員,多餘人員政府無法安置,糧食嚴重短缺,社會問題嚴重。面對這樣的事態,政府為達到一箭雙鵰的目的,開始甜言蜜語地勸誘佃農說 “滿洲是充滿希望的天地” “滿洲” 沒有地主,對誰都不需要低聲下氣,也不需要交地租,可以放心地從事農業生產,等等。總而言之,挖空心思招募了 “滿蒙開拓團”,而將他們派往的地方,是中國東北和蘇聯的接壤地帶,冬天時最低氣溫能達到零下40度。
日本政府的算盤打得很精細,萬一蘇聯南攻,這些人還可以成為擋箭牌,所以送往當地的都是武裝移民。從這層意義上來說,他們成了國家政策的 “受害者”。但他們又是 “加害者”,因為 “滿蒙開拓團” 其實並沒有在當地開荒,而是直接去當地從事農業生產。他們從華人手裡掠奪土地,拿來自己直接耕種,很多 “開拓團” 成員還僱用華人當臨時工,或是將華人當佃農使喚,任意欺壓,所以 “開拓團” 遭到了華人的極度憎惡。
1945年8月8日,蘇聯宣佈對日開戰。蘇聯軍攻入中國東北,這時關東軍腳底抹油般地乘火車逃走了。“滿蒙開拓團” 的人被迫進行殘酷的大逃亡,太小的孩子不方便帶著上路,只好把孩子留在了當地或是送華人寄養。就這樣,他們再一次成了 “受害者“。
這種事情為何會發生?首先在於日本一手締造出了傀儡政權 “滿洲國”,再就是,日本向 “滿洲國” 派出了 “滿蒙開拓團”。“滿蒙開拓團”從最初的 “受害者”,逐步變成了 “加害者”,最後又再次淪為 “受害者”。
日本帝國的崩潰
1945年7月,美、英、蘇三國首腦在德國柏林郊外舉行會談。會議於7月26日釋出了簡稱《波茨坦公告》,公告中對日本作出的決議內容包括消除軍國主義、限制主權領土範圍、促進民主化、懲辦戰犯、敦促日本軍隊無條件投降等。
可是,當盟軍方面提出無條件投降後,曾擔任過日本海軍大將的時任首相鈴木貫太郎一邊做著結束戰爭的準備,一邊卻作出了 “唯有默殺而已” 的迴應。這句應答在盟軍聽來,意味著日本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至於他為何要加以 “默殺”?因為日本還不能確信美、英、蘇所提出的無條件投降是否可以讓日本保留天皇制,即是否可以 “維持國體”,如果不能保留天皇制,鈴木內閣就只能把戰爭堅持到底,所以作出了 “唯有默殺而已” 的答覆。
而戰爭方面,日本普通民眾的死難人數在加劇,集中在7月26日釋出《波茨坦公告》後至8月14日日本表示接受公告的這段時期。發動了戰爭的日本領導人,為什麼要負隅頑抗?他們在懼怕什麼?他們的懼怕來自兩個方面:其一就是剛剛提及的,天皇制有可能無法保留,也就國體將無法維繫;其二就是對戰爭的審判,他們不想被當作戰犯受審,也就是說他們是出於自身的私利而在拖延戰爭。
造成日本老百姓大量死亡的原因,在於李梅等美國軍人對手無寸鐵的平民進行了無差別的地毯式轟炸;但也是由於發動戰爭的日本領導人光考慮如何才能讓天皇製得以儲存,如何才能求得自身安穩所導致的。
美軍在李梅的指令下,使用燒夷彈(即燃燒彈),是專門為點燃紙木結構的日本房屋、殺死屋裡居民而研發的炸彈。母彈筒裡密密麻麻地裝滿了子炸彈,母彈在上空約500米處分解後,子炸彈就會像雨點般傾盆而下。炸彈貫穿屋頂幾秒鐘後在屋內爆炸,火焰騰空而起,整棟房屋都能被燒得精光。使用這種炸彈轟炸日本,死得最多的都是女人和孩子。
但是後來美國投擲原子彈的真實用意又是什麼呢?8月6日,美軍對廣島發起原子彈轟炸,總共造成死亡人數達約14萬。這裡要思考一下:對於敗局已定、垂死掙扎的日本,美國為何要像痛打落水狗一般地投擲原子彈呢?真實意圖在哪裡?盟軍佔領了德國,首都柏林被一分二,德國本身以及整個歐洲都被分割為東西兩個部分。在這樣的大格局之下,如果對日本扔下兩顆原子彈,一定能夠徹底改變實力對比。投擲原子彈讓美國單憑自身力量就能降伏日本,這樣在戰後的對日影響力上,就能確保美國相比蘇聯而言的優越性,這才是美國的真正用意。
1946年5月至1948年11月,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通稱 “東京審判” )一共召開了大約兩年半時間。東京審判中有一個堪稱致命缺陷的問題,那就是沒有對作為戰爭最高責任人的昭和天皇發起訴訟,天皇甚至都沒有出過庭。這裡面折射出美方想要利用天皇以推進佔領政策的強烈意圖。
東京審判帶有 “打贏了的強盜對落敗的強盜作出審判” 的性質。雖然被告席上的那些人毫無疑問都是侵略者,是罪犯,但東京審判本身看起來像個鬧劇。我們除了關注蘊含著對戰爭審判本身的認真思考,對日本的懲罰,對美國的批評,對國際社會對於侵略過程具備的犯罪性的認定,也要予以質疑。可以斷言的是,要問誰是亞洲太平洋戰爭的真正受害者,那應該是亞洲的民眾。但在東京審判中,前殖民地以及被佔領地區的亞洲代表的意見並沒有得到充分反映。
跨越有著 “殺戮” 記憶的20世紀,讓21世紀成為一個“沒有殺戮” 的“世紀”是全人類的期望。但事實又是怎樣?9.11後美國開始針對報復,而發起的以 “反恐戰爭” 為名的阿富汗的空襲,21世紀是以這樣的方式拉開了帷幕的。
歷史,讓人疼痛,也讓人通透。我們要告訴孩子,不管有人標榜那麼多的 “正當” 理由,不管如何被教導這是 “正義” 戰爭,只要否定了人的 “生存” 權,都要根本上予以質疑;不管用什麼方式剝奪人的 “生” ,用什麼方式決定人的 “死” ,都應該受到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