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592559644586

    [唐] 李煜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 2 # 使用者2362855813975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南唐,李煜 相見歡。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李清照,一剪梅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晚唐,許渾 謝亭送別


    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李益 寫情


    檻菊愁煙蘭泣露,② 羅幕輕寒,③ 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④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⑤ 山長水闊知何處。

  • 3 # 使用者139999357272


    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


    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

    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


    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

    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


    靖康之難,汴京淪陷,二帝被俘。朱敦儒倉猝南逃金陵,總算暫時獲得了喘息機會。這首詞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門城樓所寫的。

    這首詞一開始即寫登樓所見。在詞人眼前展開的是無邊秋色,萬里夕陽。秋天是冷落蕭條的季節。宋玉在《九辯》中寫道:“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說:“萬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說“秋士多悲”。當離鄉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獨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樓,縱目遠眺,看到這一片蕭條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黃昏日暮之時,萬里大地都籠罩在懨懨的夕陽中。“垂地”,說明正值日薄西山,餘暉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沒在蒼茫的暮色中了。這種景物描寫帶有很濃厚的主觀色彩。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帶著濃厚的國亡家破的傷感情緒來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徵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聯想到南宋的國事亦如詞人眼前的暮景,也將無可挽回地走向沒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寫景轉到直言國事,似太突然。其實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徵手法暗喻國事,則上下兩片暗線關連,意脈不露,不是突然轉折,而是自然銜接。“簪纓”,是指貴族官僚們的帽飾。簪用來連結頭髮和帽子;纓是帽帶。此處代指貴族和士大夫。中原淪陷,北宋的世家貴族紛紛逃散。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幾時收?”這是作者提出的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這種“中原亂,簪纓散”的局面何時才能結束呢?表現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復中原,還於舊都的強烈願望,同時也是對朝廷苟安旦夕,不圖恢復的憤慨和抗議。

    結句“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悲風,當然也是作者的主觀感受。風,本身無所謂悲,而是詞人主觀心情上悲,感到風也是悲的了。風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淚下。這不只是悲秋之淚,更重要的是憂國之淚。作者要倩悲風吹淚到揚州去,揚州是抗金的前線重鎮,國防要地,這表現了詞人對前線戰事的關切。

    全詞由登樓入題,從寫景到抒情,表現了詞人強烈的亡國之痛和深厚的愛國精神,感人至深。

  • 4 # 使用者4726674608657

    朝代:宋作者:鄭俠《同子忠上西樓》

    偶困送客上西樓,共愛佳城枕梅陬。

    雁翅人家千巷陌,犬牙商舶數汀州。

    風吹細雨兼秋淨,雲漏疏星帶水流。

    獨有單親頭早白,迢迢東望不勝愁。朝代:宋作者:陸游《上西樓/相見歡》

    江頭綠暗紅稀。

    燕交飛。

    怱到當文廣行處、恨依依。

    西清淚。

    嘆人事。與心違。

    滿酌玉壺花露、送春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酥油的製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