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飛霞雲天OK

    元曲有雜劇、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數,小令帶過曲之別。

    中國古代音樂把調節器式叫保重宮調。曲的宮調出於隋唐燕樂,以琵琶四弦定為宮、商、角、羽四聲,每弦上構成七調,宮聲的七調叫“宮”,其他的都調,共得二十八宮調。但在元曲中常用的,只有仙呂宮、南呂宮、黃鐘宮、正宮、大石調、小石調、般涉調、商調、商角調、雙調、越調十二種。每一種宮調均有其音律風格,故對於調子的選擇,往往有一定的習慣。如王驥德在《曲律》中說:“用宮調須稱事之悲歡苦樂,如遊賞則用仙呂、雙調等類;哀怨則有商調、越調等類。以調合情,容易感人。”

    每一宮調都有不同曲牌。套數則由兩支以上週一宮調的不同曲牌聯綴而成。

  • 2 # 清閒的葡萄5F

    包括兩類文體(散曲和元雜劇):一是包括小令、帶過曲和套數的散曲;二是由套陣列成的曲文,間雜以賓白和科範,專為舞臺上演出的雜劇。“散曲”是和“劇曲”相對存在的。劇曲是用於表演的劇本,寫各種角色的唱詞、道白、動作等;散曲則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詞。

    從形式上看,散曲和詞很相近,不過在語言上,詞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潑;在格律上,詞要求得嚴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從體式分兩類:“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葉兒,體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獨立的曲子(少數包含二三支曲子)。

    散套則由多支曲子組成,而且要求始終用一個韻。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樣的名稱,如《叨叨令》、《刮地風》、《喜春來》、《山坡羊》、《紅繡鞋》之類,這些名稱多很俚俗,這也說明散曲比詞更接近民歌。

  • 3 # 鶴下雲汀

    古代的音樂把調稱為宮調,只要是樂曲,均是由若干音所組成,五音或七音,歸納其音列就叫調式,在古代樂律總共有十二律呂,樂音有五音二變,律呂的名稱於周朝就有了,而十二律呂均為半音階,六個單數半音稱為律,六個雙數半音稱為呂,合稱六律、六呂,統稱律呂,亦稱十二律。而這十二律呂是古時候定音律時所用吹管的名稱,也因為其短不一,故產生的音也就高低不同了,依唐〔杜佑通典〕第一百四十三卷樂部三載,比例是以黃鐘的長九寸為準,用〔三分損一,三分益一〕和〔隔八相生〕計算。十二律呂以〔黃鐘〕聲最低,黃鐘以上遞高半音階,至應鐘止。

    這相當於西洋音樂的十二調。

    對照如下:

    黃鐘=C

    大呂=#C或降C

    太簇=D

    夾鍾=#D或降E

    姑洗(顯音)=E

    中呂=F

    蕤賓=#F或D

    林鐘=G

    夷則=#G或降A

    南呂=A

    無射=#A或降B

    應鐘=B

    以上十二律管再配合七音階:

    宮=(簡譜1)(古名.上)

    商=2(尺)

    角=3(工)

    變徵=#3(凡)

    徵=5(六)

    羽=6(五)

    變(閏)宮=#6(乙)

    互相〔旋宮〕亦是以某一律管為宮聲依次而推,共可得八十四調。但這已超出人類耳朵的極限。故到了唐代只剩蘇歧婆的二十八調。又到至今的南北曲其通行的只剩下六宮十二調如下:

    六宮:仙呂、南呂、黃鐘、中呂、正宮、道宮。

    十二調:羽調、大石、小石、般涉、商角、高平、揭指、商調、

    角調、越調、雙調、宮調。

    在六宮十二調中揭指、宮調、角調皆有目無詞。道宮、羽調、小

    石、般涉、商角、高平則曲牌甚少。常用的宮調僅仙呂、南呂、

    黃鐘、中呂、正宮、大石、商調、越調、雙調。即是所謂的〔九

    宮〕這九宮亦是宋時的俗名,經過旋宮後名子又不一樣了。俗名

    跟古名還有現代樂調及笛色如下:

    正宮(黃鐘宮)=A

    小工調或尺調、大石調(黃鐘商)=B

    小工調或尺調 、中呂宮(夾鍾宮)=C

    小工調或尺調、雙調(夾鍾商)=D

    乙調或正工調、南呂宮(林鐘宮)=E

    凡調、仙呂宮(夷則宮)=F

    小工調或尺調、商調(夷則商)=G

    六調或凡調或小工調、黃鐘宮(無射調)G六調或凡調、越調(

    無射商)=A 六調或凡調或小工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教師節將至,原學校邀請你回去參加座談會,你會回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