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飛揚43684837

    歷史上,棺材的形制和大小規格一直沒有官方的確定性或指導性規定,是宋元之後由民間逐步形成和規範的。所謂“一二三”“二三四”“三四五”“四五六””五六七“”六七八““七八九”等,是指棺壁的厚度,即第一個數字是棺底的厚度,第二個數字是棺邊的厚度,第三個數字棺蓋的厚度。“四五六”,即四寸底板、五寸邊板、六寸蓋板。


    棺材越厚,用料越粗,體積越大,花錢越多,檔次越高。


    在喪葬活動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棺材的形制是有變化的。宋代之前,棺材外面有槨,合稱為“棺槨”。“槨”就是罩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棺材的形狀是長方體,也沒有長寬高限制,宋以後才有“頭大尾小”“僅能容身”的規格要求。


    北宋司馬光作《書儀》,南宋朱熹作《朱子家禮》,以文字的方式對包括喪禮在內的整個禮儀制度進行重新整理和釐定,並被官方採納和民間承襲。明清時期,《朱子家禮》是官方給定的禮儀規範文字。我們現在所謂傳統文化包括傳統禮儀等,大體上都來源於明清時期。


    《朱子家禮》對制棺的要求是:“其制方直,頭大尾小。僅取容身,勿令高大及為虛簷高足。”司馬光《書儀》有:“棺欲厚,然太厚則重而難以致遠,又不必高大佔地,使礦中寬易致摧毀,宜深戒之。槨雖聖人所制,自古用之,然板木歲久,終歸腐爛,徒使礦中寬大不能牢固,不若不用之為愈也。孔子葬鯉,有棺而無槨。又許貧者還葬而無槨。今不欲用,非為貧也,乃欲保安亡者耳。”


    從上面的內容來看,朱熹要求棺材頭大尾小,僅取容身,戒高大攀比。司馬光說棺厚難以致遠,槨大墓空不能牢固不利於亡者,所以用棺廢槨。一般百姓人家,沒那麼多錢財,今不欲用,實乃貧也。宋元之後,棺材形制頭大尾小,基本定型;一般平民百姓家庭,喪事用棺不用槨,也沿襲變為成例。宋儒從禮法的角度切入喪事活動,實現節約社會資財的目的,乃聖人也。


    祖宗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來怎樣說不清楚,但過去現在都是。人肯定是有精神和心理的,所以任何文明人種,在意識形態上都有一個精神情感的皈依之所,中國以外的民族人種是宗教,如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佛教印度教等,華人的情感歸屬是祖宗。祭拜祖宗是華人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的重要事項,是華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神基點和支點,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

  • 2 # 清瑩

    歷史上,棺材的形制和大小規格一直沒有官方的確定性或指導性規定,是宋元之後由民間逐步形成和規範的。所謂“一二三”“二三四”“三四五”“四五六””五六七“”六七八““七八九”等,是指棺壁的厚度,即第一個數字是棺底的厚度,第二個數字是棺邊的厚度,第三個數字棺蓋的厚度。“四五六”,即四寸底板、五寸邊板、六寸蓋板

  • 3 # 使用者5642731055224

    棺材的長度為七尺三。農村老話說:“七尺三走遍天”,指的就是北方棺材普遍採用的長度。而南方人的個子相對矮一些,棺材的長度為六尺三。棺材總共由四種構件,六塊板子組合而成,即蓋、底、牆、回組成,上面那塊稱棺蓋,兩邊的稱“牆”,下面的那塊稱底板,前後橫板稱“回”,前頭的稱“前回”,後腳稱“後回”。


    這個“回”字有雙重含義:一是從表面上來看,橫木板位於上蓋、下底、左右牆的之間,且向內凹進去一些,因此外形看上去很像漢字中的“回”字。二是棺材的“回”,就是亡故之人的兩道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卸磨殺驢!杜鋒率隊打進世界盃卻被下課,外來和尚會念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