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居然

    你要對人物的故事背景都有一定的瞭解和認識是最好的

    要是文章生動,最主要是要多加修辭,讓讀者可以深刻感受當時的情景,讓讀者可以被你的文章為之動容,那就是一篇好文章

    一天,她的老伴兒病倒了,她臉上珠網般的皺紋更深了,兩道眉毛擰成的疙瘩鎖到一塊兒了。

    她望著老伴兒的遺像,嘴唇微微抖動著,刀刻般的皺紋裡,流淌著串串淚珠。

    我們要注意:(1)情節設計是如何表現人物性格的;(2)深入理解情節發展如何由人物性格的內在力量所推動的;(3)人物的行動和行動方式如何受人物獨特個性所決定。

    刻畫人物一般有以下幾種方法,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1、白描,也稱“粗筆描寫”、“速寫”、“寫意”,原為中國繪畫傳統技巧之一。指不著顏色,也不畫背景,只採用墨線勾勒出人或物的形象的畫法。後來,這種輝煌技巧被引入到寫作中,引申為文章的表達筆法之一。

    運用白描法寫人,其特點是:不用或少用色彩濃重的修飾性形容詞,不加渲染、烘托,也不使用任何修辭手法,只是用簡潔樸素的文字,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徵,寥寥數語勾勒出生動、傳神的形象。使用白描手法的優點是節儉、經濟、節奏快,有利於情節發展,因此很符合讀者的欣賞習慣。白描法如果運用成功,可以取得以少勝多的藝術效果,給人留下教為深刻的印象。

    魯迅對白描法的運用就很擅長。如他的作品《孔乙己》中對主人公的白描:

    他身材高大;清白臉色,皺紋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鬍子。穿的雖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

    粗略幾筆,一個窮困潦倒的沒落的知識分子形象鮮明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2、工筆,也稱“細筆”,原是中國繪畫技法用語,與“寫意”對稱,屬於工整細緻一類密體的畫法。摘文章中則指用細緻入微、工整細蜜的筆觸,對人物進行刻畫、雕琢的描寫手法。在小說中常用來寫景和展示人物的心理。常用對比、比喻、擬人、誇張等多種修辭手法。講究鋪陳和渲染,語言精細、富於色彩。如:

    一個身材不高,胸脯頗為豐滿的年輕女人,……那個女人腳上穿著麻布襪子,襪子外面套著囚犯的棉鞋,頭上扎著一快白布,分明故意讓幾綹捲曲的頭髮從頭布里滑下來。那個女人整個臉上出現長期幽禁的人們臉上那種特別慘白顏色,使人聯想到地窖裡的馬鈴薯的嫩芽。……在那張臉上,特別是慘白無光的臉色襯托著,她的眼睛顯得很黑,很亮,稍稍有點浮腫,可是非常有生氣,其中一隻眼睛略為帶點斜睨的眼神。

    (列夫·托爾斯泰《復活》)

    工筆雖然需要精雕細刻,但也要抓住人物或事物的主要特徵,切不可面面俱到,兜攬全部。

    3、語言描寫法是人物描寫技巧之一,透過對人物的語言的描繪來刻畫人物性格,分對話和獨白兩種。語言是人的思想、性格、心理活動的表現,它必須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經歷、習慣等等,使讀者聽其言,見其人,知其心。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語言,同一人物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環境中,由於情緒、性格的變化,其語言也有差異。如:

    爸爸常說:“初在咱這位置上,咱就是人民的公僕,是鄉親們的辦事員。”

    ……

    爸爸卻笑者說:“把我的一生奉獻在這個位置上,我已滿足。”

    (學生習作《“泥腿子”爸爸的“土”》)

    樸實無華的話語,把一個甘願為國家為人民奉獻一生的農村基層幹部的形象刻畫的栩栩如生。

    語言描寫不要有言必錄,只需對人物的語言進行加工提煉,使其個性化、典型化、生活化,達到塑造人物形象、刻畫人物性格、為主題服務的目的即可。

    4、細節描寫即對人物形象特徵、動作、語言、心理及處所的環境和場面等那些細微而極富表現力的環節所作的特寫式描寫。它可以顯示人物、環境、場面中的細小特徵和變化,對刻畫人物、顯示背景組織情節、深化主題等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如:

    他伸出兩手,將一大叢麥子向自己的胸前擁過來,那姿勢就想一個男人在擁就要永遠離開的心愛的女人。擁也就擁了,父親還彎腰將臉埋在麥子之中,用鼻子嗅了嗅麥穗。我看得出,父親的本意不是想嗅麥穗,而是想親吻一下麥穗,因為父親的鼻尖只是輕輕地靠在細細的麥芒上,而父親的唇卻緊緊地貼在麥穗上。做完這一切動作之後父親猛地站起,一抬腿又上了田埂,他把目光灑向整個麥地,兩行渾濁的淚水吧嗒吧嗒地掉了下來。

    (邵志鴻《父親和他最後一茬埋葬》)

    這一細節描寫將父親在即將離開自己心愛的土地時的留戀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

    細節描寫必須具有概括意義,能為刻畫人物的性格、揭示文章主題服務。

    5、對人物心理活動或思想變化,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來,是常用的人物描寫之一。它可以直接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礎,行動的內在依據。心理描寫可以直接由作者進行描繪,也可以由作品中的人物表白、傾吐,還可以透過描寫人物外在形態,間接地顯示,透過環境、景物、氛圍等來進行折射。如:

    今天,這條路上人怎麼這麼少呢?按說這裡的人口密度是最大的——一所中學,一所小學,一所電腦學校,一所武校,三家工廠,無數零售攤點。可今天怎麼路上只有零星兒的幾個人呢?而且表情那麼古怪,難道他們心中都有鬼?細看路邊兩棵大樹,正被太陽曬得發狂,在那裡張牙舞爪。樹下的垃圾、石塊和雜草疊在一處,越堆越高,不由得讓我想到了“亂墳崗”的情景,大白天從這裡經過,都感到有一股陰森之氣。

    (學生習作《今天怪怪的》)

    這段心理描寫,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境由心造”這一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民政局小年上班嗎?